來非洲,不是為了「找自己」—來回在肯亞貧富極端之間的台灣老師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會不會有一天,你跨出安逸與熟悉風景的理由,也不是為了「找自己」,而是因為自己的生命已經被改變呢?
文/世界微光 照片提供/張博涵
提到肯亞,你會想到什麼?一望無際的草原和動物大遷徙?東非大裂谷的風景?前英國殖民地?人類發源地之一?美國總統歐巴馬父親的故鄉?或是近年接連發生的恐怖攻擊?
「肯亞位於東非的門戶位置,文化多元,相對開放,一般人都認為是治安紅燈的地區。」回想三年前,剛來到肯亞首都奈洛比的情景,台灣女生張博涵說,「當初一抵達,我就一直被提醒要小心安全、夜間不可出門,之後,還真的接連莫名遭竊、遇到石頭攻擊。」
但是,在她看來,相對於鄰國,肯亞仍算是東非經濟最繁榮、治安最穩定的國家,「因此,肯亞也是附近國家的避難所,讓我們可以接觸難民的需要。」
來回肯亞貧富極端之間的台灣老師
不過,幫助難民,並不是張博涵在奈洛比的主要工作。她大多時間,都在當地黑人貧民區Mukuru Kwa Njenga裡的「COMIDO恩慈兒童學校」教數學,以及負責肯亞華人教會的青少年教育—這兩個族群,剛好是肯亞社會貧富的兩大極端。
「『貧富差距』因此成了我對肯亞最深刻的印象。在Mukuru Kwa Njenga,百分之八十的人一天只能吃一餐,工人的日薪是台幣60元,還得養活一家五、六口。每次華人孩子看到我的一些用品,都覺得早該淘汰,但對於COMIDO的孩子來說,很多東西甚至是他們沒機會看到的。」
在貧富之間來回,張博涵認為這樣的位置有其特殊的使命:「我覺得自己能有這個機會,不是為了讓這兩個族群去比較、對立,而是成為他們之間的橋樑,正確地認識自己,了解、接納彼此的不同和需要。」

肯亞當地孩子與華人孩子。

「COMIDO」校舍修葺期間,張博涵的兩個學生自得其樂地在路邊用廢材堆積木。
「You have watch,I have TIME」的文化衝擊
雖然貧富差距大,非洲特有的「分享文化」仍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張博涵說,一開始,她常被肯亞朋友的舉動嚇到:「非洲文化非常注重分享,不論你有什麼,和大家分享都是理所當然的,否則就是自私。剛開始和同學相處時,我很難接受一直有人主動拿走我的東西,雖然他們也會很熱情地把家裡的雞蛋或蔬菜跟我分享,但感覺還是怪怪的。」
另外,當地人的時間觀念對習慣凡事計畫妥當的她來說,也是很大的衝擊。「在這裡,我的時間常常花在等待上面。有次在銀行辦事情,因為對方動作實在太慢,我忍不住催他,他就回答我:『都到非洲了,還趕什麼時間?』」張博涵笑著說:「他們的口頭禪是『You have watch,I have TIME。』很多我們看來沒有效率的事情,對他們而言,卻是享受工作的步調。」
有時候,學習愛的任務,第一步就是捨去。這種捨棄,不只是離開親朋好友和舒適的家鄉,更是重新審視自己的文化預設。
現在,她在肯亞的時光即將進入第三年,我們好奇,這個當時才二十八歲的年輕老師,之所以踏上肯亞的土地,是有著什麼樣的故事?
出身醫生世家,為媽媽而活的完美主義女孩
「我爺爺是中醫,爸爸學西醫,家裡經營一間藥局,也有許多親戚從醫。」張博涵說,出生在這樣的家庭,她從小也很自然地被寄望可以學醫。然而,在她三歲那年,爸爸突然被診斷出腦瘤,手術後沒多久就過世了。「所以,祖父母和媽媽一起撫養我家三兄妹長大,這件事對幼年的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原來醫生也不是萬能的,生命其實是很脆弱的。」
因為看見媽媽的辛苦,所以張博涵三兄妹從小都儘量配合媽媽的要求,張博涵甚至認為,自己活著就是為了媽媽。一直努力取悅母親的她,因此培養出完美主義的傾向,也常因達不到高標準的自我要求而沮喪。
漸漸地,隨著年齡增長,張博涵發現她永遠都無法滿足媽媽的期待,也開始思索,到底自己活著是為了什麼。「如果人的生命真的像我看見的那麼脆弱,我不想每天辛苦上課,只為了滿足別人或考上好大學,因此,我開始接觸各行各業,想知道自己究竟要做什麼。」
大學主修歷史的她,在這段摸索期間,發現自己對餐飲有興趣,便進了一間日本餐廳當學徒。在這間餐廳,她認識了一位洗碗阿姨。
「這位阿姨帶我去教會,並告訴我,每個人都是罪人,即使再怎麼努力,都無法靠自己達到上帝的標準,但是,每個生命也都有上帝獨特的計畫,那種無法達到完美主義的自卑感、罪疚感,不是我們該背負的。」
重新認識自己,踏上從未預想之路
張博涵的個性與觀念漸漸被翻轉,也重新思考未來的方向,很快地,她就進入一所國中擔任歷史老師,並開始接觸一些高關懷或中輟學生,讓她越來越嚮往這種「生命影響生命」的方式,而不只是知識的教學,後來還轉校當輔導老師。
而從歷史系學生、餐廳學徒到輔導老師,這一連串令人意外又似乎是命中注定的轉換還沒結束。「肯亞」這兩個字之所以在張博涵的人生中出現,是來自她擔任輔導老師的過程。
「我每天埋在無數個案中,看見許多人的生命問題,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好像永遠打不完的地鼠,所以我常常心想:『世界上的這些問題,究竟要如何才能徹底解決?』」這樣的想法,卻漸漸啟發她想到,世上還有很多完全沒有盼望的地方、難以尋求幫助的地方。
於是,她開始到處上課、瞭解資訊,得知肯亞有教師需求,便辭職全心準備前往肯亞,但這個決定引發了家人的不諒解,尤其對於曾為她人生重心的媽媽,如何交代這樣的選擇更是難題。
Tags:
裝修費用預算怎麼抓?設計費、工程費、監工費用該如何計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對有裝修需求的民眾而言,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面對預算表上林林總總羅列的裝修設計費、工程費、監工管理費,到底要怎麼分辨呢?
其實,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新屋的整體室內設計與裝潢工程的費用大約落在4~6萬元;毛胚屋為6~8萬元;中古屋約莫是8~12萬,而且依據風格、選材的不同,也會大大影響整體價格。像是古典風、奢華風預算就較高,且若使用到原木、大理石等高價材料數字就會繼續向上增加,此外,如果你更動了格局與管線,費用又會再往上加……,以下《幸福空間》就為大家彙整關於裝修預算的大小事 !➤➤➤想了解裝修要花多少錢? 裝修計算機線上報價
裝修費用有哪些?
一般來說,一個完整的裝修費用包含「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其中設計費取決於設計師個人的經歷、名氣、公司規模或是難易度,而有不同的計價方式;工程費則會因為選用的建材或是施工方法不同產生很大的價差,至於監工費部分通常為總工程款的5%~10%。

【丈量費】
現場勘查、工地丈量、現場測繪、了解需求、平面繪製。
每次 3,000~5,000 元不等,有時丈量費也可以合併於設計費中。
【設計費】
大致上常見的設計費計算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坪數」計價,依照實際規劃的坪數收取設計費用,視設計公司不同,平均每坪收費3000元~10000元不等;另一種情況是,工程也由設計公司承包,設計費則會以總工程款來計算,就目前市場行情來說,大約落在5%~20%不等,因此在洽詢時雙方必須溝通清楚。若希望設計公司提供3D平面圖則需額外付費,依目前市場行情,一張約5000元~8000元不等。
此外,有些設計公司會以不收設計費或監工費的行銷方式吸引屋主,要特別注意,這些費用可能無形之中已經分散到工程款項當中,因此報價單上的工程項目與收費方式要確認清楚,以免發生不必要的裝修糾紛。

【工程費】
工程費包含建材與施工項目的所有費用,以實際選用的建材、數量及工法做報價,但其中的複雜度與專業程度之高,對於一般民眾來說,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完全理解的範疇,建議要了解市場行情、多方比價,合約書內的報價單也必須確認清楚各種款項與細節,避免日後惡意追加款項的情形發生。

【監工費】
若是委託設計師代為監工,就會有監工費的產生,目前市面上較常見的收費方式,依照設計公司不同,大約會以總工程款5%~10%計算;第二種方式是,設計合約與工程合約統一交由設計公司統包,監工費則包含在工程費中。

裝修費用多少才合理?
許多人對裝修費用評估或裝修費用拿捏沒什麼概念。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
Point01. 搞懂屋況 以利精算裝修費用
裝修達人張德良指出,民眾常有「我不會抓預算耶!總預算會不會跟需求差距太遠?有行情價可以參考嗎?」考量新成屋、毛胚屋或中古屋的裝修重點大不同,裝修預算拿捏與編列重點也會有所差異,建議買房時就應注意房子格局狀況,挑選適當的房子,有助未來裝修時能減少不必要的預算花費,並將裝修重點放在提升生活機能性與風格營造。另外,若是購買的是預售屋,則可以善用客變的優勢,省下日後調整格局、重拉管線的費用,讓資金運用更有彈性。

新成屋

毛胚屋

中古屋


Point02. 釐清3大裝修重點,分配裝修預算比重,排出優先順序
有了工程總預算之後,一般來說該如何分配呢?張德良指出,將裝修重點分成三大類:「基礎工程」、「裝修工程」、「裝飾工程」,視屋況條件與個人需求不同分配比重。
以老屋翻新為例,考量居家安全與延長使用年限,基礎工程的整頓絕對是首要重點,因此建議先將預算放在基礎工程,其次才是機能、生活滿足的設計,最後才會是風格及其他裝飾工程與擺設部分。當裝修預算有限時,建議全面性考量實際裝修需求,列出裝修項目的優先順序,建立明確裝修方向,並適時做出取捨,才能以最精準的預算分配打造最具效益的房子。

新成屋:基礎工程花費最少,因此可將更多費用著重裝修工程,滿足生活機能上。
毛胚屋:介於新成屋與全屋改造之間,考量格局與管線需要重新規劃安排,所以基礎工程上相較新成屋就會略微提高。
中古屋:裝修費用相較其他屋型而言,花費佔比高得多,主要在於管線修改、格局打掉重做,以及可能伴隨老屋漏水等問題,窗戶更新為隔音氣密窗等需求。
有了以上的認知之後,民眾就可以釐清裝修預算花到哪去了,並掌握還有多少預算可以用來強化風格設計與裝飾工程的應用。上述的總工程預算,是實際用在裝修、裝修材料上的基本費用。張德良提醒,還有所謂獨立的五大項目,包含家具、燈具、窗簾、衛浴與廚具都在其中。另外,像是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也都是另計!

Point03. 首購族vs .換屋族,裝修思考面向不同
如果你是首購族,請一定要相信,未來換屋的機會很高,「保值性」與「轉手性」的考量較高一點。建議買新一點的房子,來降低裝修的費用。例如買了500萬的房子,花了80萬裝修,5年後再轉手時,買方只會參考你5年前買房的價格500萬,而不會把裝修的80萬算入,那麼這80萬就不是資產,而是沉沒成本。
倘若你是換屋族,會比首購族較清楚,哪裡住起來較不方便、舒適,對空間大小也比較有概念,那麼投入較多的裝修預算,是可行的,畢竟換屋就是要改善居住品質。
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裝修費用如何付?
動輒上百萬的裝修費用,一般會分多個階段付款。而各家設計公司的付款方式不大相同,須以合作的設計公司為準,建議在簽約時就訂出各階段的驗收項目,並於確認進度與項目後再匯入工程款。目前,最常見的付款模式俗稱「3-3-3-1」,也就是分四個階段付:
第一期
簽約時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二期
開工後,拆除工程、基礎工程完工後,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三期
油漆工程進場前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四期
驗收合格後收最後10%款。


本文章內容由「幸福空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