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泰國史詩《拉瑪堅》,認識國王、天神及阿修羅都敬畏的仙人「魯士」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泰國神話《拉瑪堅》是從印度史詩《羅摩衍那》改編而來的。《拉瑪堅》主要講述阿瑜陀耶的王子羅摩為奪回愛妻悉多而徵討大魔王托薩甘的故事。
在泰文字母當中,有那麼一個字母相當特別,除了形狀特別以外,其意思也是台灣學生較難以理解的概念,那就是「ษ」代表單字:「魯士(ฤๅษี)」(中文翻譯:仙人)。「魯士」是一種介於人與神之間的群體,有些是人經由苦行成為魯士,有些則是天神轉化而來,而魯士也有世襲制,因此存在著相當具有威望的魯士家族,是印度神話故事當中常見的角色。
在泰國史詩《拉瑪堅》的故事中,除了代表羅摩的正派與托薩甘的反派以外,「魯士」在整個故事當中都扮演著關鍵的角色,許多劇情的轉折也都是透過「魯士」來進行,還記得筆者第一次在曼谷的「皇家市頌讚殿劇院」觀賞改編自《拉瑪堅》,以「哈奴曼」為主角的孔劇時,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哈奴曼與「魯士」之間的對話相當逗趣搞笑。
本文將依照劇情推展依序介紹《拉瑪堅》故事當中出場的「魯士」,以及他們對整個故事產生什麼影響?最後統整一下透過《拉瑪堅》的故事,「魯士」到底具備怎樣的能力能讓國王、天神及阿修羅相當敬畏,甚至人類與夜叉的王子還要為了拜「魯士」為師而「出家」?
被天神戴綠帽的—「帕魯士寇東」
「帕魯士寇東(พระฤๅษีโคดม)」(中譯:喬達摩仙人)原本是一位沒有子女的國王,他日日夜夜都夢見一位美女,不僅讓畫師畫出夢中的女子,還派遣軍隊去尋找該名女子,但始終找不到那名美女,因此他選擇前往深山修行,百年過後他變成法力高強的「魯士」,於是便施法將夢中女子化為真實,並且名為「雅札娜(นางกาลอัจนา)」,之後兩人生了一個女兒名為「莎瓦哈(สาวหะ)」。

原本日子應該如此美好,但沒想到後來天神之主因陀羅與日神都跑來誘拐雅札娜,還讓雅札娜接連生了兩個兒子,而些過程都被女兒莎瓦哈給撞見,幾年後莎瓦哈因為受不了父親偏愛兩位弟弟,因此故意將母親外遇的事情告知父親帕魯士寇東。帕魯士寇東為了驗證誰是他的孩子,將所有人帶到河邊,要求三個孩子跳入水中,並對著三個孩子施法,誰不是他的親生骨肉就會變成猴子,而最終只有莎瓦哈不受影響。
氣不過被戴綠帽的帕魯士寇東於是對雅札娜下了詛咒,讓她變成一塊石頭,直到毗濕奴化身降世才得以化解,而雅札娜也對自己的女兒莎瓦哈下詛咒,讓莎瓦哈站在懸崖邊,以「風」為食物,直到莎瓦哈有小孩才能破解這個詛咒。
三界最強托薩甘之師—「帕魯士寇埔」
「帕魯士寇埔(พระฤๅษีโคบุตร)」是帕魯士家族「帕魯士寇達瑪(พระฤๅษีโคตะมะ)」之子,也是《拉瑪堅》故事中大魔王「托薩甘」及托薩甘之子「因陀羅耆特」的老師,筆者在「哈奴曼篇」曾提到哈奴曼為了打敗不死之身的托薩甘,因此「詐降」於托薩甘陣營,藉此騙出托薩甘的心臟,最終成為打敗托薩甘的關鍵。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