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特蒂卸任前勒令關閉Rappler,菲律賓媒體還得在小馬可仕政權夾縫中求存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對於杜特蒂在卸任前勒令關閉《Rappler》,不同於新聞界及民主人士的擔憂,許多菲律賓民眾卻很高興看到《Rappler》遭勒令關閉,不禁讓菲律賓媒體工作者失望一般民眾對新聞自由的無感。
文:李宗憲|國際記者、馬尼拉雅典耀大學碩士
「他總能帶來人們預期中的驚喜!」菲律賓記者在推特上寫下這段話,諷刺打壓媒體自由的杜特蒂政府,在執政的最後一天勒令新聞機構《Rappler》停業。
《Rappler》被命令關閉的消息,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Rappler》執行長瑪麗亞瑞薩(Maria Ressa)6月28日在美國夏威夷參加美國智庫「東西中心」(East-West Center)的國際媒體會議時公佈。
幾個小時後,菲律賓證券交易管理委員會(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證實了這項命令,並重申:根據上訴法院2019年判決,《Rappler》屬大眾媒體,須由菲律賓人全額控股。《Rappler》向eBay創辦人歐米迪亞(Pierre Omidyar)旗下的歐米迪亞網路(Omidyar Network)發行存託憑證,給予外國實體控制權,已經違憲。
對此,《Rappler》發表聲明表示一切照舊,且認為「未經法院批准不會立即執行」,因此組織將持續運作。但從各媒體當天拍攝《Rappler》總部的照片看來,證管會的停業命令的確多少影響了辦公室氛圍,氣氛低迷。
杜特蒂卸任前勒令停業 針對性強
菲律賓證管會的勒令《Rappler》停業的作法,讓大部分的媒體及進步派人士都無法接受。他們認為,《Rappler》是因為過去嚴厲監督杜特蒂政府而被盯上,且政府選在卸任前做出停業命令,意有所指、針對性很強。
《Rappler》記者朱爾斯吉昂(Jules Guiang)在推特寫道:「杜特蒂政府通過打壓獨立媒體,為小馬可仕政府鋪了道路。媒體不是公關,它也不是國家的敵人。我們把事實帶給人們,讓他們做出明智的決定。」
Just a day before Duterte steps down, he never fails to bring an expected surprise. Duterte admin has really paved the way for the Marcos admin by silencing independent media. Media is not PR, it’s not also the state’s enemy. We bring facts to people for their informed decisions.
— Jules Guiang (@julesguiang) June 29, 2022
瑞薩也呼籲新上任的小馬可仕政府,與記者合作。她說:「我們在這幫助您,給菲律賓一個更好的未來。我們不是你的敵人。」
更早前,菲律賓國家電信委員會在6月18日要求網路服務供應商封鎖《Bulatlat》新聞網、《菲律賓人周報》(Pinoy Weekly)等28個網站,理由是這些網站支持且宣揚假訊息和恐怖主義。
菲律賓全國記者聯盟(NUJP)發表聲明:「在杜特蒂政府執政的6年中,我們看到法律訴訟和監管程序被用來當作鉗制新聞的工具,這些和政府所吹噓的基礎設施項目一樣,構成了杜特蒂留給後人的一部分。」聯盟並呼籲新聞界和人們必須團結對抗政府的壓制,以捍衛新聞自由。
事實上,《Rappler》只是在過去幾年,被政府視為眼中釘的新聞機構之一。曾是菲律賓最大的新聞集團ABS-CBN電視台,2020年換照未過被下架,社會普遍認為這是因為ABS-CBN得罪度杜特蒂。今年初,該頻道由杜特蒂的友人奎博洛伊(Apollo Quiboloy)及菲國富商維亞(Manny Villar)的電視台接手。
The people of the Philippines deserve sources of news and information that will tell them the truth.
— Hillary Clinton (@HillaryClinton) June 29, 2022
Rappler, and Maria Ressa, tell the truth.
Shutting the site down would be a grave disservice to the country and its people. https://t.co/trykuqEPoN
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Hillary Clinton)在推特為《Rappler》遭勒令停運一事抱屈,立刻招來大批菲律賓網友回應抨擊《Rappler》。
菲律賓人對新聞自由無感
不同於新聞界及民主人士的擔憂,許多菲律賓民眾卻很高興看到《Rappler》遭勒令關閉。像是在相關新聞評論中,有網友說:「太好了!假新聞網站被關了!」、「記者應該向政府低頭,而不是政府對記者低頭」,紛紛讚賞《Rappler》停業的命令。
其實,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機構(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6月15日發佈的一份《2022年數位新聞報告》顯示,在菲律賓15個新聞品牌中,《Rappler》在菲律賓的公眾信任度排名中墊底,僅有46%。但比前一年上升了一個百分比,但不信任度有32%,比去年新增了3個百分點。
這樣的調查結果很快被反對《Rappler》和獨立媒體的人大作文章,許多網紅或杜特蒂的支持者用該調查報告來詆毀《Rappler》,導致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機構不得不發表聲明稱,信任度排行不應該被用來攻擊《Rappler》。
而《Rappler》則強調,該調查顯示民眾對新聞品牌的信任度整體下降。並稱該報告並未考慮到網路訊息及社交媒體的網紅在現今的媒體中佔有主導地位。《Rappler》並引用報告中提到「獨立媒體因報導當權者而受到尊重,但往往受到相關政客支持者的極度不信任。」
在大學教授媒體的一名ABS-CBN記者對我說,「許多菲律賓人根本對新聞自由無感,他們不懂新聞自由對民主的重要性。」也因此,許多菲律賓記者其實百般無奈,甚至有其他記者對現況感到失望,想要離開新聞業。
小馬可仕時代來臨
而就在《Rappler》遭勒令停業的隔天,小馬可仕6月30日正式上任,成為菲律賓總統,這將是馬可仕家族在菲律賓二度掌權,也標誌著菲律賓嶄新時代的來臨。但這對菲律賓各家媒體及每一名新聞記者而言,無疑是戰戰兢兢。
獨裁者之子小馬可仕就職典禮當天,場外有許多穿著黑衣的抗議人士高舉「Defend Press Freedom」(捍衛媒體自由)標語。菲律賓大學迪里曼分校(University of the Philippines Diliman)副教授阿勞(Danilo Arao)接受菲律賓媒體採訪時說,杜特蒂政府下令關閉《Rappler》的舉動顯然是對新聞自由的攻擊,而現在的問題不僅僅是關於《Rappler》的,也是關於對新聞界的攻擊。

Tags:
新國科會主委吳政忠:部會協力串聯,打造不只科技部的科技,回應社會多元需求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揭牌及主任委員布達儀式7月27日於科技大樓舉行,原科技部部長吳政忠出任首任主任委員,承接過去使命再提出四點精進方向,期待透過跨部會協力,布局新興科技與產業。
科技部改制為「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以下稱「新國科會」),7月27日於科技大樓舉行揭牌及主任委員布達儀式,與會貴賓不只涵蓋產官學界,總統蔡英文及行政院長蘇貞昌也親臨會場,共同見證我國科研事務推動最高權責機關成立,為政府組織改造立下重要的里程碑。

新國科會打造不只是科技部的科技,建立科技與臺灣社會的多元聯繫
臺灣的科技不應該只有科技部,而是還有經濟部、衛福部等所有部會在一起,但是用科技部的名稱出去國外,好像就變成全臺灣的科技都是科技部的。所以我說,科技不會只有科技部的科技,應該是所有部會的總合。
新國科會首任主委吳政忠在致詞開頭即強調「部會合作」的組織核心,表示「科技不只是科技,科技與經濟、社會、環境等面相都有密切的關係」,也因此不應侷限於某個部分,應當是多個部會、學術界、產業界等攜手合作推動。
有別於過去科技部與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以合作關係來協調部會,未來新國科會改以委員會的組織形式運行,透過每月主要部會的首長共同商議策略方向,能夠整合部會資源,協作共達目標,此舉不只立下我國科技發展全新的里程碑,也讓臺灣能夠更靈敏的面對國際競爭。

新國科會前身是1959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又於2014年改制為科技部,過去肩負推動全國整體科技發展、支援學術基礎研究,以及發展科學園區等三大使命,在歷任部長的努力下,更將創新創業加入推動目標。如今的新國科會不只承接過去使命,主任委員吳政忠更提出以下四點未來新國科會所精進的方向:
一、跨部會協力,布局新興科技與產業
儘管臺灣小、科技預算不如國外,但臺灣部會之間高效率、精準連結的合作模式,將成為與國外競爭時的最大優勢,而「跨部會」溝通不只是未來新國科會的努力目標,也是新國科會最核心的思考架構。
二、基礎學術研究奠基
回顧過去兩年臺灣新冠疫情的防疫成果,無論在病毒醫學還是疫苗研發領域,基礎科學研究一直都是技術開發的堅強後盾;所以在臺灣邁向國際頂尖的路上,無論半導體、太空、還是人工智慧,科技的基礎研究與國際互動都將是新國科會注重的發展方向。
三、打造精緻多元的生活科學園區
過去半導體產業已替臺灣打下堅實的基礎,科技園區的產值從2.7兆成長到去(2021)年3.7兆,但除了半導體,其他的產業也需要布局,尤其是精準健康、智慧農醫、電動車、太空科技、低軌衛星等「接近生活」的重點產業。
四、實踐科技的人文社會價值
隨著科技與生活拉近距離,未來的科技發展必然需要與社會需求、環境永續連結,回應外在社會環境的變化;此外,科技人才培育、加強臺灣女性在科技面的投入比例,都將是未來新國科會欲強化的目標。

進一步探究,就會發現上述新國科會的策略方針並非憑空發想,而是源自對產業發展的細微觀察與豐富的知識、經驗的珍貴結晶。早在吳政忠任職行政院科技顧問組副執行秘書時,就已觀察到「當科技更接近生活,產品價值就會大幅度的翻倍成長」的現象,再回顧臺灣善於代工製造零件的發展歷史,才萌生「將臺灣強而有力的製造技術與創新想法整合」的初步想法。
但是「整合」一詞的背後,需要的是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產業實務之間的環環相扣,過程不只涉及公私跨部門、跨領域的協調,也是一個漫長轉換的過程,並非一蹴可及。最後,在數年醞釀及無數人的共同努力下,儘管過程困難重重,以「部會合作」思考為核心的組織架構「新國科會」終於順利誕生,讓整體國家的科技發展得以提升至行政院層級的高度,向下整合上中游的基礎研究、下游的應用研究及產業實務的連接,創造更多的商機與價值。

新國科會的挑戰與期許,後疫情時代的科技人文關懷
如今全球進入後疫情時代,國際關係變動不定,更面臨供應鏈重組、數位轉型等產業挑戰,科技作為國家發展重要的中堅力量,勢必需要更快速的布局因應,在變動中搶得先機。但除了研究與創新,科技與人文社會的結合也是新國科會的一大核心。
隨著人工智慧、太空等科技發展,生活中科技將無所不在,因此未來傳統產業必然將被完全翻轉,此時人文社會科學就扮演嫁接技術與生活文化的重要橋樑,彰顯科學研究成果對人類福祉的巨大貢獻。但這一切的前提是科技與社會必須主動伸手,彼此接觸、相互了解,攜手促進社會總體的福祉發展。新國科會成立之日,同時也是「國科會職場互助教保服務中心[註]」揭牌日,便能看見國科會對人文的用心,除了前述四大重點外,對於女性人才的培育、原住民教育的深耕、環境永續,都將是國科會的重點目標,如何透過科技連結社會的需求,正是新國科會追求的核心,因此新國科會不只是部會整合、資源分配與未來展望而已,更是將科技應用在民間的推動者,同時成為科技與人文交流的平台,最大化科技對總體社會福祉的貢獻。
國科會科技辦公室 廣告
[註]:國科會職場互助教保服務中心於110年8月開辦,位於科技大樓1樓,是臺灣公共托育協會承接的第一間職場教保中心。以平價、優質、非營利、社區化之方向營運,希望透過政府與公益法人團體協力的方式,結合民間團體資源,提供孩子優質的教保品質,減輕社區家庭照顧負擔,提升教保人員工作環境與權益。資料來源:財團法人彭婉如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