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國大掠奪》作者董尼德:中國面對有史以來最強同盟,不敢對台灣輕舉妄動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董尼德6月23日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表示,「中國大掠奪」也將在印度、日本出版,其中一個原因是世界對中國的態度明顯不同。他以日本為例,去(2021)年前首相安倍晉三表示「台灣有事」等同日本有事、日美同盟有事,日本二戰後不再對外使用武力的態度也因中國有了改變。
(中央社)法國記者董尼德(Pierre-Antoine Donnet)的《中國大掠奪》中文版將在台灣上市。他向《中央社》表示,中國背叛了世界,成為可怕的掠奪者,全球對中國的態度已完全改變;他分析中國面對強勢同盟,對台不敢輕舉妄動。
前《法新社》(AFP)駐北京記者董尼德著作《中國大掠奪》中文版將於7月中問世。董尼德1984年起多次派駐中國,這本書是他田野訪談與第一手調查的結晶,實事求是解析「人類史上牽連最深遠的掠奪戰」,闡述中國如何透過損害人權、環境污染、技術轉移、影響力行動等掠取世界,成全球挑戰。
董尼德6月23日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表示,「中國大掠奪」也將在印度、日本出版,其中一個原因是世界對中國的態度明顯不同。他以日本為例,去(2021)年前首相安倍晉三表示「台灣有事」等同日本有事、日美同盟有事,日本二戰後不再對外使用武力的態度也因中國有了改變。
澳洲、東南亞、韓國也不例外。之前民調顯示,中國已超越日本,成為韓國民眾的頭號敵人,「世界對中國觀感已出現180度大轉變」。
談到歐洲,董尼德說,中國10多年來嘗試迷惑中東歐,「但也完全結束了」,就連僅存親中的匈牙利也在國內面臨反中勢力;半數出口流進中國市場的德國過去對中國無能為力,然而去年上任的外長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出身綠黨,開始對中國強硬。
去年9月,法國國防部出資的軍事學校戰略研究所(IRSEM)公布重量級報告「中國影響力行動 — 馬基維利時刻」(Les Opérations d'influence Chinoises – Un Moment Machiavélien),詳述中國如何滲透法國社會。
董尼德揭露,這份報告公布前送到時任外長勒德里安(Jean-Yves Le Drian)手中,但內容太過震撼,最後是由總統馬克宏親自決定公開,「這顯示法國最高層級態度也已改變」。
自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起,歐洲意識到各產業都太過依賴中國,加上中國嚴格封城,國際公司紛紛棄守,使中國失業率惡化,進一步導致經濟收入減少,公共支出卻擴大的「剪刀效應」,董尼德直言,「中國即將關閉」。
他跟記者說,過去世界對中國太過天真,從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森為對抗蘇聯派季辛吉秘密出訪中國開始,以為中國會受外國影響而改變,甚至邁向民主;中國也在美國協助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但承諾的自由貿易、開放市場,卻無一做到,「中國政權背叛了世界」。
美國最先醒悟,發現正在幫助中國成為自己的敵人,其他國家也逐漸覺醒。同時,許多非洲國家發現中國「一帶一路」是「負債陷阱」,更是「政治與意識形態的宰制工具」。
董尼德告訴《中央社》,他認為中國不會攻打台灣。第一是由於台灣的覺醒,「台灣早已在準備,如今更是加快速度,政府更呼籲中國三思」。
第二個考量,則是「中國面對的是有史以來最強的同盟」,中國船艦的軍事技術與日本有很大差距,更別提美國。「中國軍力真假新聞消息滿天飛,就是為了恫嚇台灣人」。
他認為面對中國,台灣角色無比重要,不僅是「台灣為華人世界的民主燈塔與希望」,也是由於牽動世界市場的半導體與台積電。
但若中國真的進犯台灣,歐洲將有何動作?董尼德坦言較難預測,畢竟台海較遠。但中國宣稱擁有南海主權,引發法國不滿,派潛艦出巡南海,一路北上台灣海峽與日本海域;英、德也有相似行動。
董尼德告訴記者,他曾真心喜愛中國,「看到中國變成這樣,我很傷心,中國精神與文化逐漸消失,只剩習近平思想作為信仰」。儘管他現在已無法再去中國,「但我不怕,北京無法讓我噤聲」。
新聞來源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