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本土新增3萬1297例、死亡60例、中重症92例,皆創一個月半以來新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確診個案中新增60例死亡,中重症個案新增92例。皆創一個半月以來新低,中重症更是5月18日以來首次低於百例。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2)日公布國內新增3萬1297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萬1152例本土個案及145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60例死亡,中重症個案新增92例。皆創一個半月以來新低,中重症更是5月18日以來首次低於百例。
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3萬1152例本土病例,為1萬4893例男性、1萬6242例女性、17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823例)、台中市(4030例)、高雄市(3555例)、桃園市(2858例)、台北市(2808例)、台南市(2592例)、彰化縣(1655例)、屏東縣(1168例)、雲林縣(1033例)、苗栗縣(902例)、嘉義縣(797例)、宜蘭縣(760例)、新竹縣(728例)、南投縣(617例)、花蓮縣(554例)、台東縣(506例)、新竹市(502例)、嘉義市(425例)、基隆市(390例)、金門縣(223例)、澎湖縣(182例)、連江縣(44例)。

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60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36例男性、24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57例具慢性病史、42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0日至7月10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1日至7月9日。
其中最年輕死亡個案為30多歲男性,未接種疫苗、無慢性病史。6月30日發病,出現腹痛、冒冷汗、呼吸喘、噁心、嘔吐等症狀,送至急診PCR陽性確診。檢查同時發現有心臟、肝臟、腎臟等多重器官異常,且在急診心跳停止,經急救後送加護病房,但仍在7月9日過世。死因為肺炎、心臟衰竭、肝臟衰竭以及急性腎損傷。
2020年起累計7780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7,765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814例、台北市945例、台中市736例、高雄市697例、桃園市596例、台南市564例、彰化縣432例、屏東縣320例、南投縣217例、雲林縣216例、基隆市187例、宜蘭縣162例、苗栗縣156例、嘉義縣149例、花蓮縣128例、嘉義市125例、新竹縣123例、台東縣100例、新竹市75例、澎湖縣12例、金門縣1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
莊人祥表示,如果要達到流感化,致死率需維持在千分之一以下,但目前新冠肺炎致死率為萬分之17,「這部分還要再努力」。

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145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87例男性、58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菲律賓、德國及泰國(各2例)、美國、土耳其、英國及荷蘭(各1例)移入,另135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10日至7月11日。
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399萬8762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986萬3325例排除),其中413萬2429例確診,分別為1萬5908例境外移入、411萬6467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
長照機構累積5.5萬人確診,持續減少中
指揮中心今天公布,自今年1月1日至7月10日,住宿式長照機構累計5萬5060人確診,其中住民人數為4萬3487人。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7月4日至10日機構內就地隔離安置集中照護者,平均開藥率為90%。
而根據指揮中心今天公布,自今年1月1日至7月10日,通報機構數達1568家,確診住民人數為4萬3487人、確診工作人員數為1萬1573人,仍以社福機構人數最多、護理機構次之。
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這波本土疫情統計自4月起至7月10日,累計死亡人數1140人,致死率為2.6%,與之前公布80多歲的致死率2.73%接近。羅一鈞強調,機構長者平均死亡年齡為80多歲,因此比較需和全國80多歲染疫年齡層相比,而非和全年齡層相比。
醫療資源統計,全台專責、負壓病房共1萬1105床、空床6471床、空床率58.3%;55家集中檢疫所共7610床、空床數5088床、空床率66.9%;48家地方加強型防疫旅館3516床、空床數1330床、空床率37.8%。
指揮中心提醒各地方政府提前規劃兒童疫苗施打
莊人祥也說明,針對6個月到4歲兒童施打的莫德納疫苗,預計20日完成封緘檢驗、21日開始配送到各縣市,提醒各地方政府及民眾,要事先規劃。家長可以盡早安排家6個月到5歲幼兒優先接種,也跟各地方政府盡量安排接種站在指定合約醫療院所,還有考慮要布置中、大型接種站,則必須考量家長時間,彈性在夜間或假日開設,另外著重舒適性,應該有空曠、防曬、防雨考量,希望縣市政府安排幼兒園、托嬰中心接種。
莊人祥指出,根據ACIP建議,6個月到5歲幼兒疫苗接種兩劑莫德納。根據美國輝瑞4歲以下BNT兒童疫苗,則要接種三劑,有關輝瑞疫苗到貨時間還沒確定。
媒體追問有專家認為幼童加強抗體保護,至少要打三劑疫苗對新變株才有效果,5到11歲幼童最快何時可打三劑,目前有相關規劃嗎?莊人祥表示,目前才剛打完第二劑,第三劑間隔應是五個月,時間到了就會提供。
BA.4和BA.5的流行
目前台灣有百例以上BA.4和BA.5的境外移入,另外也有4名本土個案因為接機接觸染疫。有醫師認為,BA.4和BA.5之後會有一波小流行,11月恐導致死亡破萬。對此,莊人祥表示,以台灣來說,整體疫情下降之後,如果又有一小波疫情,死亡也不會像之前本土這樣,一天衝到2百例這麼多。莊人祥也表示,增加的小波可能只有兩、三萬例,但死亡不會像先前那麼多,至於說死亡會超過一萬例的部分,這部分會盡量避免。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李秉芳
核稿編輯:
“COVID-19”的相關議題
- 2022-07-12 《疫後震盪效應》:疫情加速全球民主倒退,匈牙利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冠狀病毒專制國家」
- 2022-07-12 香港擬仿中國「健康碼」,功效、私隱安全成疑
- 2022-07-12 今日本土新增3萬1297例、死亡60例、中重症92例,皆創一個月半以來新低
- 2022-07-11 賭場停業、「禁足」7天,澳門能「清零」嗎?
- 2022-07-11 今日新增1萬9051例、死亡96例:目前國內4名BA.5本土個案均研判於接機時染疫
Tags: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