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俄羅斯外交部官員聊聊:俄國人如何看待烏克蘭戰爭?經濟制裁對基層百姓影響多大?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俄國大眾在這場戰爭中的立場和處境又是如何?連西方媒體都極少報導探討從俄國出發觀點,更遑論是一片倒向「挺烏克蘭」的台灣媒體和輿論圈。筆者近期有幸與一名任俄羅斯外交部資深官員友人促膝長談,為保護其現職身分而匿名刊登此篇採訪。
俄烏戰爭開打數月來,慘烈之戰事、烏克蘭頑強抵抗、上千萬難民流離失所、戰爭連帶惡化的國際能源危機等等議題,佔據國際媒體報導,連平常鮮少關注國際大事的台灣媒體和閱聽大眾,也開始聚焦這場地球另一側的大戰。許多台灣大眾甚至感同身受把烏克蘭投射到台灣上,而開始替烏克蘭打氣加油、譴責俄國。
然而俄國,尤其俄國大眾在這場戰爭中的立場和處境又是如何?連西方媒體都極少報導探討從俄國出發觀點,更遑論是一片倒向「挺烏克蘭」的台灣媒體和輿論圈。而台灣懂俄國的專家少之又少,電視名嘴和網路意見領袖吹了半片天,卻沒有幾個願意了解1億4000多萬人的俄國內部,到底怎麼看待這場戰爭。
筆者近期有幸與一名任俄羅斯外交部資深官員友人促膝長談,為保護其現職身分而匿名刊登此篇採訪,本文稱其「伊萬」。伊萬為俄國外交部文官系統出身,近期曾任俄羅斯駐美國大使館要職,對美俄關係、俄國外交工作有長年的實務經驗。
開戰決定跌破眾人眼鏡、俄國外交系統措手不及
伊萬透露,2月24俄軍開始對烏克蘭展開的「特殊軍事行動」不但跌破國際間眾人眼鏡,被搞得措手不及的甚至包括俄國外交系統的第一線工作者。
事實上一直到開戰前,俄國外交部長拉夫羅夫(Sergey Lavrov)和俄國各地的大使、高階外交官們,都不斷向其他國家外交官和媒體信誓旦旦的說「俄軍不會進入烏克蘭」,莫斯科突然開戰的決定讓第一線俄國外交官錯愕無比,也使他們在其他國家官員面前灰頭土臉,同時也沒有充分準備替自己國家侵略烏克蘭的決定辯護。
伊萬的說法也間接證實了開戰以來,許多從俄國流出到國際媒體和觀察人士間的傳聞,指稱俄國情報機構和宣傳機器(包括惡名昭彰的俄國網路水軍部隊)因為根本沒準備要替自己國家侵略烏克蘭辯護,而在此次戰爭的國際輿論文宣戰中缺乏有組織宣傳行動和成果,讓烏克蘭「抗俄保烏」的國際大外宣得以大紅大紫,俄國被萬夫所指為侵略者而名聲掃地。
俄國人普遍支持開戰?或許不得已而為之
3月剛開戰不久,莫斯科獨立民調機構「列瓦達中心」(Levada Center)和美國智庫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Chicago Council)合作進行的一份民調發現,俄國大眾竟有81%表示他們支持俄國政府和軍隊向烏克蘭發動戰爭。這份民調當時引發國際觀察者譁然,許多人解讀是俄國大眾支持普亭(Vladimir Putin)開戰的證據。
“2022烏克蘭危機”的相關議題
- 2022-07-14 北韓承認烏東獨立烏克蘭宣布斷交,頓內次克駐俄「大使館」正式揭牌
- 2022-07-12 烏克蘭整備百萬大軍盼收復南部失土,武器已從蘇聯時期軍備轉換至北約系統
- 2022-07-12 與俄羅斯外交部官員聊聊:俄國人如何看待烏克蘭戰爭?經濟制裁對基層百姓影響多大?
- 2022-07-12 俄羅斯在烏克蘭已損失700多輛坦克,戰車在未來戰場上還有用武之地嗎?
- 2022-07-08 「幼兒園同學都聽他指揮玩遊戲」,澤倫斯基傳記作者:他天生就有領導基因,普亭顯然低估了他的能耐
最新發展:
-
俄羅斯宣布已完成30萬預備役動員,被徵召上戰場的各行各業平民,心裡到底是怎麼想的? 9月前
-
《德國之聲》專訪俄羅斯母親:我們反對戰爭,沉默是因為一點辦法也沒有 11月前
-
俄媒揭普亭動員令「不是30萬人,是100萬人」,歐洲鄰國如何因應「俄羅斯逃難潮」? 1年前
-
CNN:俄軍侵烏滿半年結果未如預期,「普亭主義」仍屹立不搖 1年前
-
俄烏戰爭6個月釀難民危機、經濟惡化,全球付出了哪些代價? 1年前
-
俄烏血腥鏖戰6個月,普亭究竟想要什麼?專家:反北約擴大只是冰山一角 1年前
-
禁止俄國公民入境有助止戰或只發洩怒氣?歐盟各國展開激辯 1年前
-
拒絕俄國公民入境歐盟是否「殃及無辜」?為何人民必須對自己國家的行為負起「道德責任」? 1年前
-
法國《費加洛報》:俄羅斯推「愛國課」洗腦學童,老師拒教後遭辭退判刑 1年前
-
俄烏戰爭將滿5個月雙方達穀物出口協議,聯合國秘書長:黑海上亮起一座希望的燈塔 1年前
-
俄軍被控酷刑虐待烏克蘭平民與當地政客:在大多數情況下,毆打都沒有理由或目的 1年前
-
澤倫斯基開除檢察總長與安全局長,烏克蘭大批官員成「內鬼」涉嫌叛國勾結俄羅斯 1年前
-
歐盟報告:制裁正逐漸發揮效果,俄羅斯經濟今年將大幅衰退10.4% 1年前
-
北韓承認烏東獨立烏克蘭宣布斷交,頓內次克駐俄「大使館」正式揭牌 1年前
Tags: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