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眼中盯】聽說歐美很多研究生不用寫論文就能畢業?至少在英國就不是這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美國確實有許多只要上課不用寫論文的「碩士學位」,但這在英國幾乎不存在,因為在英國「碩士」與「學士後文憑」其實是兩個不同的東西,但我們倒是可以思考一件事:為什麼要寫論文。
林智堅在中華大學與台大國發所的論文爭議事件發生後,一時間許多人開始思考起「碩士寫論文」的意義,甚至有政委提出「碩士之後不用寫論文」的建議,許多媒體和評論者也跟提出各種正反意見,十分熱鬧。
這些關於碩士論文的討論雖然不少充滿算計,但也不少真心誠意的語重心長。然而,前幾天有朋友貼給筆者一篇文章〈台灣碩士為何要寫論文?歐美研究生不寫論文怎麼畢業?〉,身為曾在英國攻讀碩士的學生,覺得應該要說些什麼。
必須講,《天下雜誌》這篇文章立論堪稱中規中矩,標題部份你或許也可以解讀為「歐美研究生(在不需要寫論文的碩士課程)不寫論文怎麼畢業?」但以我對台灣閱聽人的了解,這篇文章在許多標題黨腦海裡應該只會留下一個印象:歐美研究生不用寫論文。
這就會造成問題了。
英國的碩士,真的不用寫論文嗎?
在這篇文章中,對於美國許多碩士課程不用寫論文的描述大致正確,但針對英國的部分卻出現了謬誤。文中提到:
英國的碩士學位則分成以下三種:學士後文憑(Postgraduate Diploma)、修課型(Taught-based)、以及研究型(Research-based),學生同樣可以依照自己的目標選擇修業種類。
但事實上,英國大學畢業後攻讀的學位是分為碩士(Master Degree)和學士後文憑(Postgraduate Diploma),碩士再細分成如文內說的修課型以及研究型,但學士後文憑其實和碩士是不一樣的東西。
而其中最大的差異,就是需不需要寫論文。
一般來說,在英國碩士畢業必須修滿180個學分,而學士後文憑(在英國的簡稱是PGDips,也就是Postgraduate Diploma)只要120學分,差別的60學分其實就是論文;此外還有個叫做PGCerts的「學士後認證」,取得資格只要60個學分。
雖然學士後文憑也是以碩士班科系來報名,能選的課程也相同,但只有上課的內容在英國充其量就是被認為進修班,而不會被稱為是碩士。
舉例來說,筆者當時在格拉斯哥大學的一年時間,總共經歷三個學期。前兩個學期,是以Lecture(姑且翻成課程)和Seminar(姑且翻成討論)為主,開學時會拿到各堂課的課綱以及書單,上課前學生就要自己找時間讀完相關內容,並找出自己有興趣或有疑問的部分。
在Lecture裡,教授基本上就是針對大方面講解,學生要自己提出問題;而在Seminar則是由助理教授帶著學生進行討論,這時候學生和助教就會丟出一個個問題,讓大家在研讀的知識中互相討論。

前兩學期的課,一般來說就是以期中期末大大小小報告與部分科目的期末考試(寫兩三個小時的申論題)來評分,這也是前面說的學士後課程會上到的東西,確實不能說不扎實。
但第三學期才是碩士學位的重點——論文。其實從第二學期甚至更早,同學和教授們就時不時會討論自己可做的論文題目,隨著學習進度推進,題目的方向和深度也會跟著改變。在英國,第三學期基本上沒有課程,就是全心全意寫論文(包含讀很多書、做研究、和指導教授討論)。
你問如果期末論文沒有過會怎麼樣?答案是:你會拿到一個學士後文憑,也就是PGDips。
寫不寫論文,到底差別在哪裡?
希望以上解釋有清楚說明英國「碩士」與「學士後文憑」的差異。正如那篇文章所說,在美國確實有許多只要上課不用寫論文的「碩士學位」,但這在英國幾乎不存在(有趣的是,筆者在PTT和Dcard上「英國碩士很水」的討論中,還看到大量推文說「英國碩士不用寫論文」,讓人充分感受到後真相時代的衝擊)。
換句話說,那篇文章在「英國碩士」的部份就錯了,標題改成「美國研究生不寫論文怎麼畢業?」也許更適當一些。
但我們倒是可以思考一件事:為什麼要寫論文?

我相信,如果只是為了訓練職場上的能力,以英國課程的精實度,學完120學分的PGDips應該就蠻有幫助。
但我們之所以把PGDips定位成「進修班」而不是「碩士」的原因,是因為在那些課程裡,學生仍是在既有知識框架下進行探詢、碰撞與成長,反觀論文的產出——從選擇題目、閱覽過去文獻、從中找出值得增進的點、進行研究、創造出自己的東西——其實可以表示擁有這個學位的人,他能從課本中跳出,把自己的成果灌入人類的知識庫中。
而在其間,你需要知道怎麼找資料並大量閱讀,學習應該用怎麼樣的研究方法來回答自己提出的問題,最後,還要通過已經過許多年許多人不斷打磨方法的嚴謹認證。這時候,你才能被稱為「Master」。
我認為,這就是學習技能的學位,和碩士學位的最大不同之處。
或許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老闆、經理人或政治人物,會希望自己被稱為「碩士畢業」而非「在職專班肄業」。確實,人們對碩士文憑或論文的堅持值得討論,全世界也沒有任何一個教育制度是完美的,但若只是為了單一事件就要把全部掛有碩士學歷的人給拖下水,那或許就有點太過自私了。
延伸閱讀
- 台大國發人的心聲:莫因個別人士的論文風波,質疑全體師生的學理素養
- 上一堂研究方法課:學術界如何看待「抄襲定義」與「學術倫理」
- 英國為頂尖大學畢業生推出全新工作簽證,你的學校在名單上嗎?
- 《美國留學攻略》:決定出國留學前,這些都是你該考慮過的事
- 失業率暴增、無薪假放整年,我還應該去英國求職或留學嗎?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關鍵眼中盯”的相關議題
- 2022-08-09 【關鍵眼中盯】飛彈穿越台灣上空不需發布通知嗎?我們為什麼要幫「國防布」護航?
- 2022-07-22 【關鍵眼中盯】2022年還在練刺槍術?國軍訓練還停留在《花木蘭》動畫裡的集體耍棍
- 2022-07-12 【關鍵眼中盯】聽說歐美很多研究生不用寫論文就能畢業?至少在英國就不是這樣
- 2022-07-05 【關鍵眼中盯】國民黨FB貼文「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同時震懾了兩群人
- 2022-06-30 【關鍵眼中盯】陳時中與陳建仁靠「誠懇做事」贏來的好感,遲早被「選舉」消磨殆盡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方穎豐的小夢想成就少棒之家的大志氣!安麗與棒球校長為小小球員建立以「家」為核心的棒球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不會教棒球到成為少棒界的棒球校長,方穎豐憑藉著對教育的使命與對體育的熱愛,在台東成立少棒之家。這一路走來,歷經許多挫敗與艱難,幸好有各方志同道合的人支持,尤其是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十年來的贊助,讓少棒之家至今仍持續培育小小選手,在棒球的路上勇敢追夢。
談到少棒,許多人一定會立即聯想到台東,因為不少優秀的棒球選手都來自台東,其中少棒之家更可說是棒球選手的育成中心,如中華職棒統一獅的左投林詔恩、U12世界少棒錦標賽季軍成員簡紹翔。而培育無數小小球員追夢的少棒之家,背後的重要推手則是在少棒界有「棒球校長」之稱的方穎豐校長。
從事教育工作長達35年的方穎豐校長,原不是棒球專業,而是體育班的導師。因原本帶領棒球隊的教練離去,讓他因緣際會接手棒球隊。但剛開始,他才發現自己不會教棒球,連打擊都常揮棒落空。為了帶領球隊,他開始研讀棒球相關書籍,請教棒球教練、前輩,仔細、認真地觀看每一場棒球比賽。初期,棒球隊出賽常常十比零提前結束,方穎豐在球場告訴自己,「孩子在球場的每個成長階段都是重要的,我應該要對這些孩子負責任,我一定要在這紅土球場站起來。」約十年的時間,他不僅讓球隊拿到台灣區比賽的第一個冠軍,還成為球場常勝軍。

棒球是人生的縮影必須築夢踏實
對棒球如此執著,並不是因為以主流價值觀而言,棒球隊可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對挫折的容忍力、強大自己的心理素養等。對方穎豐來說,棒球其實就是人生的縮影。他帶領球隊並沒有過多複雜的想法,純粹因為孩子喜歡棒球,那就讓他們好好打棒球。而棒球運動在台灣的發展又剛好有職業球隊,所以就以打到冠軍、打到職業隊作為夢想與目標。他以「築夢踏實」的精神,期望從一場場比賽中,為這群孩子建立生活的態度,面對困難、阻礙如何再站起來。
少棒之家的雛型源自張家五兄弟
為什麼會想成立少棒之家?方穎豐說到,他原先在基隆的學校服務,在偶然的機會帶隊到台東比賽,他驚豔台東的孩子打起棒球就如同他們唱歌般,個個都是天生好手,不論是球感、打擊、運動神經都非常優秀,各方面的協調性極佳。因為校長任期及家庭等因素,方穎豐請調至台東任教,之後便積極籌組棒球隊,想一圓棒球夢。
方穎豐回想,少棒之家最早的雛形來自於「張家五兄弟」。當時球隊有個阿美族的小孩張進德,擁有棒球天賦與極佳的球感,但卻因為家庭因素必須轉學,無法再參加棒球隊。於是,連族語都不會說的方穎豐,只好帶著學校裡會說族語的護理人員,一同去拜訪學生家長,想勸說張進德的阿嬤讓他繼續留在棒球隊,甚至承諾會提供張進德的三餐、住宿、球具裝備以及生活照顧等。
護士將方穎豐的承諾如實翻譯給阿嬤後,沒想到阿嬤回覆讓護士大笑說,「校長你賺到了。阿嬤說,我有五個孫子,全部都給你。」就這樣,他硬著頭皮帶回五個小孩,將校長宿舍改為兄弟五人的住所,平時除了上學、訓練外,同時提供食宿、生活起居照料。
不只是棒球隊 而是充滿關愛的「家」
方穎豐說,張家五兄弟是讓他堅持在棒球教育這條路上,一直往前走的重要因素。當時,張家大哥張進德才小學五年級,雖然球技不凡,卻有學習障礙。最小的弟弟張偉聖,也才幼稚園,正是需要有人陪伴、關心的年紀。
為照顧張家五兄弟,再加上台東學童的狀況,方穎豐開始思考,他想要的不只是棒球隊,他想要給這群孩子一個家。家不是只提供三餐溫飽,棒球訓練而己,家是有人可以輔導他們學業,照顧他們生活、關心他們的成長。所以他將棒球隊取名為「少棒之家」,讓參與球隊的學童們都一起住校,一起訓練,一起上課,他像爸爸一樣關心、照顧這群孩子的生活。
因為少棒之家給球員們的不僅是球技訓練,方穎豐如兄、如父的照顧,讓這群來自台東的棒球選手有了家的溫暖,在學習及訓練上都更加認真,日後這群選手紛紛以不凡的成績回報方穎豐的關愛。張家五兄弟中的老大張進德、老二張進龍、老三張育成以及最小的弟弟張偉聖,都在職棒的領域中有不錯的表現。方穎豐笑說,這是他有史以來投報率最好的招生,不僅一次招到五位選手,而且還有四個在職棒領域擁有傲人的成績。

「小夢想 大志氣」翻轉少棒之家的未來
少棒之家成立後,面對孩子的住宿、三餐、裝備、球具、球衣等,龐大的開銷讓方穎豐一度喘不過氣來。此時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甫成立,以「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召募公益合作夥伴,讓方穎豐看見了持續下去的希望。
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資深公關經理黃南瑄表示,安麗在三十周年慶時成立「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希望秉持著安麗以人為主、利他共好的宗旨,透過基金會幫助需要資助的團體。2013年基金會展開「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少棒之家即為第一屆頭獎的得主,因此牽起雙方的合作。

方穎豐笑說,安麗「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是他寫過最難寫的企畫案,短短6頁卻比其他機構要求的50頁還難寫。不過在安麗甄選的過程中,卻是讓方穎豐收穫最多的。他在撰寫計畫書與評審提問的過程中,逐一檢視自己有哪些沒做到,哪些可以加強,讓他在經營少棒之家時有了更多的想法,也讓少棒之家更好、更完善。
懂得感恩、惜福的少棒之家
少棒之家成立至今,方穎豐表示這是集眾人之力才有如今的成果。少棒隊球衣上繡著「惜福」二字,源自於最早支持他成立棒球隊的贊助商洪百吉先生,洪百吉不要方穎豐在球員球衣上印上企業名稱,而希望以「惜福」代替,讓孩子懂得感恩並珍惜所得一切來自眾人的力量。
十年前,安麗與方穎豐因為「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開起合作機緣。十年間,安麗的會員也陸續提供各方面的協助,例如提供營養協助,帶著孩子做營養午餐等,也由於安麗的協助,更多人看到少棒之家,瞭解少棒之家,紛紛加入資助的行列。近年,少棒之家更是安麗「愛陪伴課輔計畫」的合作對象,提供孩子課業輔導,希望孩子不僅球打得好,學業也能保持水準。
過去十年,安麗透過「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以及「愛陪伴課輔計畫」幫助弱勢的孩子,希望他們有翻轉未來的機會。未來,安麗會繼續透過多元的評審以及完善的甄選機制,針對具影響力且可持續執行的兒少專案進行合作贊助,讓弱勢孩子也能成功追夢、實現自我,擁有不一樣的未來。
◎小夢想 大志氣 追夢計畫
看更多追夢計畫故事
參與追夢計畫網路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