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外匯存底高居全球第4大,中研院院士呼籲借鏡淡馬錫成立「主權財富基金」有效運用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外匯存底創高,中研院院士提出成立台版「主權財富基金」構想。但日前央行指出,主權基金任務不同於外匯存底,主權基金風險高、報酬高,但是遇到金融危機時,會遭受龐大的損失,平時較高的報酬率會被抵銷,應該要審慎考慮。
台灣外匯存底僅次於中國、日本與瑞士,穩居第4大。中研院4位經濟院士提出成立台版「主權財富基金」,呼籲中央好好運用台灣龐大外匯存底、郵政儲金等,最佳參考範本是新加坡淡馬錫基金。央行指出,主權基金報酬高但風險大,若政府要辦理將會配合。
台灣外匯存底居全球第4大
上週,中央銀行公布台灣6月外匯存底金額達到5489.63億美元(新台幣16兆3042億元),較上月底增加1.09億美元。該月外匯存底變動主要因素,分別是外匯存底投資運用收益、主要貨幣對美元匯率變動。
台灣外匯存底驚人,在全球主要國家中,僅次於中國、日本與瑞士,穩居第4大。央行外匯局局長蔡烱民強調,主要貨幣如歐元、英鎊、澳幣等兌美元均呈現貶值,但因央行外匯存底孳息入帳,已經是連3個月上升。
中研院院士呼籲,有效運用外匯存底等
對此,中研院4位經濟院士提出成立台版主權財富基金,呼籲中央好好運用台灣龐大的「超額儲蓄」,尤其外匯存底及郵政儲金,最佳參考範本是新加坡淡馬錫基金。
新加坡淡馬錫基金是由該政府持股的投資公司,可在經濟危急的時候,發揮穩定產業的功能。例如2020年3月,新加坡航空公布最高190億新加坡元(新台幣4000億元)的融資政策,計劃發行附加股,並向股東發行可轉換債券,若股東不同意,可由政府控股的淡馬錫控股進行收購。
新加坡靠政府資金扶植企業,建立政府股東,公司成長後再依照市場經濟的原則追求最大利潤,身為大股東的政府則可坐享大筆股利,卻不干涉經營,若有危難情況政府也可以快速出手解決。
也就是說淡馬錫的投資公司,在政府與官股企業中間扮演了橋梁的角色。目前淡馬錫旗下除了新加坡航空外,還有新加坡電信、星展銀行、新加坡科技工程、不動產的凱德集團等。
中研院院士謝長泰告訴《工商時報》,台灣因為低利率、匯率造成失落20年,已扭曲台灣資金的投資,但可以借鏡淡馬錫基金,提供金融貢獻和產業轉型。
政府操盤國發基金績效差
除了外匯存底創高以外,主計總處也上修儲蓄率至43.18%,今年超額儲蓄將超過新台幣4兆元,雙雙創下歷史新高。日前中研院貨幣金融改革研議小組指出,因為貨幣政策錯誤,產業扭曲分配不均,進而造成福利損失的代價。
今年來政府產的業投資工具「國發基金」,獲利能力不如股票大盤表現,有些年份間接投資的獲利甚至不如無風險利率。中研院院士王平強調,政府不能只想著穩定物價,還要做到資本市場的效率。目前台灣市場有太多限制是一大問題。
此外近來金融市場變化快速,尤其是匯率貶幅劇烈,設立主權基金風險增高。《工商時報》分析,亞洲金融局勢顯詭譎,尤其是東協各國,雖然這些年經濟成長多來自實質投資,亦經過亞洲金融風暴洗禮後始有精實管理的趨勢,但近日受到匯率重貶、外匯銳減的情況,仍無法掉以輕心。
報導稱,主要有三大風險,其一自金融風暴後,各國央行改以防弊為主要核心,對於新型支付貨數位貨幣發展落後,不利於產業發展;其二人民幣崛起,似乎有「貨幣競貶」的態勢,恐造成貨幣戰爭;最後是美中對抗下的金融戰爭,美國是否會將美元當作武器,使得金融市場蒙受鉅額匯損。
央行:要辦主權基金會配合,但提醒報酬高風險也大
但不管如何,就台灣仍以穩定金融為最大考量。央行告訴我們,現代支付系統是以央行準備金及現金這兩種央行貨幣作為基礎,其中最大任務就是穩定中求起進步。
例如,央行數位貨幣(CBDC)的推動,不只是現金數位化,還涉及支付系統革新,也影響金融穩定及貨幣政策的執行,所以主要國家在研究CBDC並非基於競賽搶先發行,而是確保符合政策目標。
至於主權基金,央行則強調,成立與否是政府的職權,如果要成立,第一件事是要單獨立法,而政府要做的話央行會配合。日前央行報告也指出,主權基金任務不同於外匯存底,主權基金風險高、報酬高,但是遇到金融危機時,會遭受龐大的損失,平時較高的報酬率會被抵銷,呼籲中央要審慎思量。
延伸閱讀
- 台灣3月外匯存底5487億美元罕見衰退,外界拋出「設立主權財富基金救股市」,楊金龍如何回應?
- 央行為何閃電升息?房市管控未再出招?楊金龍記者會7大關鍵問答一次看
- 台灣央行睽違10年跟進美聯準會升息1碼,盼抑制輸入性通膨,穩定民生物價
- 美國聯準會正式啟動升息循環,市場正面解讀「溫和偏鷹」,5大重點一次看
- 央行2022年擬升息,房貸族荷包恐縮水?民眾投資購屋該知道的5件事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居家照顧服務,幫助年長者走出老老照顧困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老老照顧」家庭似乎隨著高齡化越來越多,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
近十年來,隨著高齡化、少子化和各種社會發展趨勢的疊加,年長者的照顧問題浮上檯面,「老老照顧」的狀態,也逐漸進入公共話語中。所謂的「老老照顧」,是指65歲以上年長者,不僅要應對自己隨著年齡增長而來的健康問題,還要承擔24小時照顧另一位長者/失能長者的重負。
身體上的高負荷和精神層面的緊繃狀態,常使得這些年長的照顧者,處於身心失衡的邊緣。他們可能更容易罹患憂鬱、焦慮和失眠等心理健康問題。除此之外,照顧者可能因為照顧工作而無法安排個人時間,無暇參加社交和娛樂活動,導致感到孤獨和無助,與社會疏離。對於年長者而言,他們的社交資源和互動網絡本來就相對缺乏,這些內在的壓力就更容易被忽視,使得老老照顧的挑戰,在社會上長期處於被低估的狀態。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
77歲的洪爺爺和72歲的洪奶奶,住在一個安安靜靜的小社區裡。他們夫妻倆有三個孩子,長女和次子都已經組成了自己的家庭,只有曾經小中風的長子與他們同住,一家三口靠著洪爺爺的豬血糕攤子,勉強的維持著生活。

大約在五、六年前,洪爺爺就發現自己身體不太舒服,下腹部常常疼痛。或許是不願意面對自己生病的事實,因此只讓醫生開止痛消炎藥應付病狀,拒絕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但今年初,他突然四肢無力,倒了下去。這次,醫生檢查出了洪爺爺的疝氣問題,緊急動了手術。但手術之後,身體的復原狀況並不理想,脊椎也發現了退化和磨損等問題,再加上原本就有高血壓和青光眼,洪爺爺不僅無法做生意,連生活起居都得依賴洪奶奶的照顧。從起床到進食、洗漱、上下床,生活的每一步都需要依靠妻子攙扶協助。但是,洪奶奶自己也是一個70多歲的長者了,骨質疏鬆症和膝關節病痛已糾纏她多年,加上獨自照顧著失能丈夫的壓力,不管是在體力或心理上,對奶奶來說都是非常大的負荷。「我照顧他(洪爺爺),要背、要推、要抱⋯⋯照顧得我自己都生病了,全身都在痛。我們住四樓,沒有電梯,帶他去看醫生,要找爬梯機的人來幫忙,上、下樓一趟都各要花費900元,真的太貴了,負擔不起。」洪奶奶說。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看到洪家爺爺奶奶處在這樣的困境中,建議奶奶尋求外部援助,她才終於在今年八月,撥打了1966申請長期照護服務。

老老照顧的窘迫,有可能發生在每個人身上
「『老老照顧』的狀況,在已經是高齡社會、即將邁向超高齡社會的台灣,的確有越來越多趨勢。」伊甸基金會的居服員督導陳紹慈解釋道,在傳統的台灣家庭中,照顧長者通常會被視為是家庭成員的責任,然而,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勞動力市場的變化、現代家庭組成的改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無法提供日常的家庭照顧。這使得許多中老年人,在自己可能也需要被照顧的情況下,仍得承擔起照顧更年長或健康狀況較差的老年人的責任。「許多家庭會陷入『老老照顧』的狀況,有幾個主要原因,一是資訊的缺乏,比方偏鄉、經濟條件較差、資訊取得不易等等,讓這些家庭可能不知道,其實有其他的管道可以提供協助;另一是傳統觀念的束縛,很多人會認為把父母親送到老人院,就是代表不孝。」

一直以來,伊甸基金會嘗試用許多不同的方式,提升一般民眾對於長照議題的認識和敏感度。因此,從都市到偏鄉,伊甸基金會在全台各地設立長照服務站、關懷據點、長照機構、日照中心、社區輔具站等實體單位,定期安排社區服務,包括訪視、弱勢長者餐飲服務等等。也透過社群媒體,例如YouTube、Facebook、Instagram和Podcast等平台,向不一樣的族群和年齡層傳播關於長照的觀念。「我們會這麼做,是因為我們知道,傳播新的觀念不容易,改變舊的觀念更是困難。就像獨自照顧洪爺爺的洪奶奶,如果不是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建議,她可能要更久,甚至永遠也不知道自己是可以獲得幫助的。」陳紹慈說道。

除了讓大家認識被照顧者的需求之外,近年來,伊甸基金會努力將照顧的範圍,拓展到照顧者身上。「因為照顧者所承受的身心壓力是驚人的。比方他必須承受情感上的壓力,尤其是照顧親密的家庭成員時,可能會特別悲傷、無助或焦慮,在所照顧對象的健康狀況惡化時更是嚴重。」另外還有與社會隔絕、經濟壓力等等,陳紹慈也提醒道,照顧者還有很大的一個壓力來源,是自己的身體負擔:「照顧工作往往涉及體力勞動,而且是很大量的勞動,比方協助病患移動、翻身等等,在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的情況下,照顧者自己可能也很快就會受傷。」像洪奶奶的情況就是如此——她自己的膝蓋和骨質疏鬆的問題,就在照顧洪爺爺之後變得更加嚴重,因此,提供適當的支持和關懷給照顧者是非常重要的。這樣的支持包括提供實際的照顧服務和經濟援助,包括心理和社會支持,包括讓照顧者擁有喘息的時間。因為,只有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更好的照顧別人,所以伊甸基金會的努力,不僅提升了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同時也加強整個長照體系的效能和持續性。
安享晚年,應該是我們共同期待的未來
在居服員開始協助洪家之後,洪奶奶終於感到身上的重擔減輕了一些。「他(洪爺爺)是很固執的人,又餓不得。以前我得幫他洗好澡之後再去弄飯,他會因為餓了而生氣。現在有一哥(居服員)來幫忙,我可以趁這個時候趕快去處理午餐,他一洗好就可以吃,真的覺得輕鬆很多。」不只如此,洪爺爺也非常喜歡一哥的協助。只要是一哥要來服務的日子,洪爺爺總是早早就期盼著他,不斷詢問他人什麼時候會到。另外,洪奶奶也在個管員的評估和協助下,申請了居家用的輔具,這樣即使居服員不在,她獨自照顧洪爺爺也會輕鬆一點。

「我們在評估每個家庭的狀況的時候,都是先看他們當下最緊急的需要是什麼,就從這邊開始安排。這也是我們和每一個家庭認識彼此、磨合的開始。因為我們往往在評估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家庭中還有更多需要協助的地方。我們必須慢慢地、一步步地協助家庭接納更多的服務項目,或者嘗試其他的服務方式。」伊甸基金會居服員督導說到,協助個案家庭,必須設立短、中、長程目標。以洪爺爺為例,現在他接受了沐浴、肢體關節活動這些服務,然後也申請了輔具,這屬於短程的目標,拉到中、長程來看,居服員督導更希望可以鼓勵洪爺爺出門、願意去看醫生,讓他的脊椎得到真正妥善的治療和照顧。「因為洪爺爺還蠻喜歡和居服員相處,所以未來我們也期待可以透過居服員的引導,讓他能夠走出家門,接受治療,甚至體力可以好到能夠進入我們的日照機構或社區據點,參加活動。」伊甸基金會期待著,在大家的協助下,洪爺爺和洪奶奶能夠生活得更舒適,好好享受老年生活的每一個美好時刻。

「老老照顧」家庭越來越多,老夫妻互相陪伴很美好,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多年來,伊甸基金會投注心力,希望能夠成為年長者晚年的依靠。但我們更希望的是,有一天社會可以建立一個更友善、全面的支援系統,確保長者都能擁有一定的生活水準。這樣的系統應該涵蓋足夠的醫療照護、經濟援助、居住安排以及社交活動,減輕個人和家庭的負擔,並提升整個社會對於年長者的關懷與尊重,更進一步的,讓長者們享受他們應得的尊嚴和幸福。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公托中心、關懷據點、居家服務、長者送餐服務、照顧者團體支持、照顧者資源連結等,讓長輩在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及照顧者一起安心、快樂地好好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