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他們集合整村積蓄,只為換取一個青年離鄉的機會:羅興亞人的邊境漂流,究竟何去何從?

他們集合整村積蓄,只為換取一個青年離鄉的機會:羅興亞人的邊境漂流,究竟何去何從?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緬甸約有80萬羅興亞穆斯林,大部分住在若開邦(Rakhine State),因2012年的佛教徒與穆斯林衝突,而逃難在若開邦的難民營。

文:Eric Wong、Yuan

馬來西亞、印尼與泰國外海,近期不斷湧現載有大批難民的船隻;他們已在海上漂流了數個月,缺乏食水、糧食及船隻引擎的燃料。

眾多難民中,大部分是來自緬甸的少數民族、信奉伊斯蘭教的羅興亞人(Rohingya)。這些羅興亞人從未受到緬甸的公民認可,且長期受到緬甸政府及佛教徒迫害,因而踏上遠離家園的旅程。

Rohingya-Boat People-Photo Gallery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信奉伊斯蘭的羅興亞人,不融於佛教之國緬甸

主要信奉伊斯蘭教的羅興亞人,在緬甸以佛教為主流的社會中顯得格格不入,緬甸政府甚至認為,羅興亞人不能算是該國的少數民族,而是從英殖民時代遺留下來的孟加拉移民。

根據聯合國難民署(Office of the UN High Commissioner for Refugees,UNHCR)統計,在過去三年內,超過12萬羅興亞人已乘船離開緬甸,不過至今多數人都未能找到收留他們的國家,而是以難民身份續留他鄉。

緬甸約有80萬羅興亞穆斯林,大部分住在若開邦(Rakhine State),因2012年的佛教徒與穆斯林衝突,而逃難在若開邦的難民營。緬甸政府認為他們是異族,持續排斥與迫害羅興亞人。至於孟加拉羅興亞人亦十分貧困,沒有身份證明文件或良好的工作環境。

據東方網報導,偷渡到馬來西亞的羅興亞人表示,他們常集合整村積蓄,換取一個青年離鄉的機會。然而,偷渡集團收取的船費,從7年前200萬緬元(約56,244新台幣)漲至現在的1800萬緬元(約506,199新台幣),給不出船費還會遭毒打。

其中前往馬來西亞的羅興亞人,會走海陸線到緬泰邊境的哥東(Kawthaung)小鎮,而泰國仲介會在拉廊府(Ranong Province)待命,並把他們載入深山的非法「難民營」

Indonesia Rohingya Boat People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據逃出緬甸的難民尤索夫阿里述表示,在非法難民營中,偷渡客每日只有一餐,每週只能到河流中洗澡一次,會在那裡渡過長達3至6個月時期。仲介人如果收不到仲介費,就會毒打男性偷渡客,女性偷渡客則會面對被輪姦的下場。

而今年5月2號於泰國南部宋卡省薩斗地區(Sadao)發現的26具緬甸和孟加拉移民骨骸,便是在羅興亞穆斯林逃出緬甸的常用路徑上,當時泰警方發言人表示,這些屍體應是人口販子在幾天前運送偷渡客過程中,將重病者棄置,部分都是饑餓而死。

相關新聞:人蛇集團虐待偷渡客 泰南發現26具遭棄屍體

Migrants are seen aboard a boat tethered to a Thai navy vessel, in waters near Koh Lipe island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東南亞各國如何回應?

馬來西亞是多數羅興亞難民希望上岸的終點站,除了信仰最大宗同為伊斯蘭教,亦盼望能前往大馬從事低技能工作。然而,首相納吉於5月15日通過官方媒體《馬新社》(Bernama news)表示,正在同緬甸政府溝通,希望對方能積極回應,並表示難民問題是因緬甸內部矛盾所引發,外國無法介入,但希望能在問題惡化前,緬甸要採取必要行動。

泰國軍方也明確表明不願成為羅興亞難民的收容國,只向在泰海域的難民船提供部分援助,必要時能允許他們暫時上岸紮營留宿。穆斯林國家印尼,則警告將對目前暫待在收容所的羅興亞難民採取驅逐行動。

直到5月19日,菲律賓表示願提供住所給上千位難民,成了東南亞第一個願伸出援手的國家。

馬尼拉當局過去簽署過聯合國的難民公約,否認拒絕接納難民的傳聞。總統發言人Herminio Coloma表示:「菲律賓已擴大了人道主義的援助行動,在1970年代也曾安頓來自越南的旅客,我們會繼續依照在聯合國的承諾,挽救這些生命。」

Indonesia Rohingya Boat People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研究羅興亞人的專家盧瓦(Chris Lewa)表示,鄰近國家因憂心日後吸引更多羅興亞人前往,會與國內人民分享經濟資源與各種社會權利,而拒絕敞開大門。法律專家則說明,這些國家不願意採取安置難民的救援行動,是擔心一旦開放,依照《難民地位公約》的不驅離原則,就不能再強行驅趕。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難民危機如何解?

聯合國在2014年12月29日決採納決議案,呼籲緬甸政府給予長期受到迫害的羅興亞(Rohingya)少數族裔公民權以及平等權,並希望緬甸政府重視國家內部種族與宗教問題,今年5月,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敦促相關國家政府,遵守在海上實施營救的義務並遵守嚴禁驅回的原則。

潘基文亦表示,希望相關國家政府能協助船民及時下船,並讓港口和邊界保持開放,使脆弱人群得到幫助。然而,聯合國的呼籲似乎並無起太大作用。

United Nations Secretary General Ban listens during a news conference with al-Jabouri, speaker of the Iraqi Council of Representatives, in Baghdad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盧瓦表示,緬甸是造成目前難民危機的源頭。因此,除非國際社會向緬甸施壓,改善羅興亞人在該國生活處境,否則羅興亞難民危機難以解決。

一些批評人士也認為,此次難民危機於很多方面是因東南亞各國長期對羅興亞的困境採取沉默及忽視的態度,最終也導致本身陷入人道危機,又因害怕冒犯緬甸,東南亞各國在東協及其他地區性會議上也都避免談論羅興亞人議題。

5月29日,泰國政府邀請15國商討解決難民問題,但緬甸可能不會參加,假若如此,會議終究只會商討出治標不治本的策略,而這群在邊境漂流遊子們無助的雙眼,究竟誰能解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