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擬仿中國「健康碼」,功效、私隱安全成疑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香港將在實施倣傚中國防疫措施,實施「健康碼」,確診者會被標註「紅碼」限制出行。但該防疫措施,在中國遭質疑用來維穩,且有侵犯隱私的疑慮,香港特首李家超12日一一釋疑,但香港民眾埋單嗎?
文:德國之聲中文網
隨著確診數持續增加,香港當局一反過往說法,改口稱正考慮實施類似中國「健康碼」的「紅黃綠碼」防疫措施。針對外界擔憂恐侵犯隱私,淪為「政治工具」,港府強調會按法律行事,不會用於非抗疫範圍,但仍未能平息質疑。
香港特首李家超週二(7月12日)在出席行政會議前,被媒體問及輿論擔心「紅黃碼」措施恐被用作抗疫以外用途時,他表示,這樣的情況不會發生、揣測不切實際。
李家超表示,目前「紅黃碼」規劃的識別範圍較窄,紅碼只針對確診人士,黃碼只針對飯店隔離人士。他說,長遠要研究措施以應對可能的新一波疫情,避免醫療系統超負荷,以識別方式減少市民限制。
他表示,目前有關單位正在分析數據,要將限制減到最低,讓香港經濟、社會活動,以至國際競爭力得以保持,目前正瞭解各界意見。
當被問及會否擔心「紅黃碼」變成「政治工具」時,李家超解釋,香港用任何方法處理疫情是符合法律,政府必然會守法,措施用於非抗疫範圍是「不會發生」,亦是「不切實際」。
盧寵茂:變幻是永恆
香港醫務衛生局長盧寵茂週一(7月11日)表示,希望香港現行的「安心出行」防疫手機應用程式,盡快引入類似中國「健康碼」的制度。日後經新冠確診者將被列為「紅碼」,不得離開住所,「黃碼」則是針對從海外抵達香港的隔離人士,以便禁止他們進入醫院等高風險場所。
香港「紅黃碼」制度目前並未有更具體內容,也沒有時間表,盧寵茂僅稱實施「愈快愈好」。
另外,從本週五(15日)起,香港也將規定居家隔離確診者須戴電子手環,確保相關人士不會離家。
在被媒體問到倣傚中國實施「紅黃碼」措施,是否推翻了上屆政府官員表明「安心出行」不需實名制的說法時,盧寵茂回應稱,「變幻是永恆」,疫情不停變化,政策也是情況改變,不認為政策變動代表與上屆政府有衝突。

「健康碼」效力遭質疑
香港近日單日新增本土確診數已經逼近3000例,針對香港將實施的「健康碼」措施,有香港學者提出質疑,並以澳門採用「健康碼」後亦無阻疫情擴散為例,認為香港只要確保減重症及死亡,也能達到防疫效果。
香港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系教授金冬雁向《明報》表示,香港與中國大陸情況不同,直接使用同一套防疫措施未必實際,又稱澳門實施健康碼亦無阻疫情擴散,如今更形同半封城。
金冬雁認為,香港只要確保減低重症及死亡,就已達到保障民眾健康的目標,並稱「內地健康碼變色隨時影響居民外出,變相限制行動自由,社會要思考能否接受,及要思考策略之目的為何」。
除了「健康碼」效力遭到學者質疑,也有港媒以「防疫採『無專家狀態』」報導稱「盧寵茂決策一夫當關有別前任」。《香港01》指出,上屆政府有成立跨部門督導委員會暨指揮中心,並委任4位專家顧問為政府防疫抗疫提供意見,但新政府上任後,尚未有專家顧問團。
該報導指出,因此近日政府防疫政策,基本上是香港醫務衛生局長盧寵茂檢視數據後下的決定,與前特首林鄭月娥每有重大決策前都先徵詢專家顧問意見的模式相當不同。
對此,李家超週一表示,將會成立抗疫專家顧問團,並會盡快公佈。
會否侵犯隱私引討論
除了「健康碼」效力與決策方式遭到質疑,跟隨北京防疫制度實施「健康碼」也引發會否侵犯隱私的擔憂。
香港互聯網協會開放數據小組召集人黃浩華指出,若推行「安心出行」實名制,對於大量個人資料加密,在技術上不難做到,但他關注承辦商在設計程式後,如何確保資料保密措施可靠,以及政府會如何跟進。
他表示,未來推出實名制後,將有更多資料儲存在「第三方伺服器」,一旦發生個人資料外洩,香港市民將難以追究。
另外,香港議員狄志遠早前也稱,「安心出行」加入實名制可能會衍生隱私問題,對此安排有保留。他認為政府要先解說新安排是否對防疫有明顯作用,並確保「健康碼」不會用於涉及政治及維持公共秩序等執法用途。

狄志遠舉例,中國河南當局早前利用防疫手段限制銀行存戶自由出行,將存戶健康碼變為「紅碼」,阻止他們出行維權。
狄志遠所指的是河南上個月有部分村鎮銀行儲戶「被紅碼」事件。當時官方遭質疑透過「健康碼」限制居民出行,因為6月12日前後,赴河南鄭州維權的外地儲戶其健康碼突然變為紅色(確診或密切接觸者)。
他們的遭遇引發防疫數據是否遭到濫用,或成為「維穩」工具的討論。對於相關疑慮,香港當局稱,健康碼實名制是為了執法,不會限制沒受影響的人的出行自由。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Alvin
核稿編輯:Alex
“COVID-19”的相關議題
- 2022-07-13 白宮COVID-19團隊:變種病毒BA.5占全美約65%確診,BNT次世代疫苗可望10月開打
- 2022-07-12 《疫後震盪效應》:疫情加速全球民主倒退,匈牙利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冠狀病毒專制國家」
- 2022-07-12 香港擬仿中國「健康碼」,功效、私隱安全成疑
- 2022-07-12 今日本土新增3萬1297例、死亡60例、中重症92例,皆創一個月半以來新低
- 2022-07-11 賭場停業、「禁足」7天,澳門能「清零」嗎?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