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進式超負荷、PR、超級組⋯⋯這些常見的健身術語到底是什麼意思?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什麼是漸進式超負荷?什麼是遞減組?以下為常見的健身術語,如果你在跑健身訓練課表或看相關文章,發現有看不懂的名詞,這篇可以為你解答。
開始健身後,你可能聽過許多健身用語和專有名詞。了解這些名詞不僅能幫助你弄清其他人到底在說什麼,也能增加你自己的訓練知識,趕快學起來!
漸進式超負荷(progressive overload)
什麼是漸進式超負荷?漸進式超負荷這是健身非常重要的一個觀念。如果希望肌力能夠持續進步,我們施加給肌肉的刺激要隨著訓練時間逐漸增加。舉例來說,你剛開始健身的時候,肩推可能拿5公斤的啞鈴做6下。持續健身幾個月後,如果你始終是拿5公斤做6下,你肌力可能起初成長一些後就停下來了。

為了讓肌力持續進步,我們可以循序漸進地從重量、次數、組數、訓練動作等去做調整,讓肌肉慢慢去適應新的挑戰,逐步提升。注意這個過程要「逐步進行」:如果你突然從5公斤的啞鈴跳至20公斤的啞鈴,不僅肌肉會難以適應,控制不好的話也很容易受傷。
PR(Personal Record)
PR是什麼意思?如果你聽到朋友說她「破PR」,那你可以趕快恭喜她!PR的意思是「個人最佳記錄」,也就是過去最好的表現。如果你過去做3下硬舉最重拿到40公斤,那你的3下硬舉的PR就是40公斤。如果你過去5公里最快跑35分鐘,那你跑步5K的PR就是35分鐘。破PR是很令人開心的一件事,知道自己有進步的時候真的會成就感滿滿。
RM、RPE、RIR

RM、RPE、RIR是什麼意思?這三個其實都是訓練強度的指標,那它們有什麼差別?
RM為在某一重量下,你能夠做到的最多次數。RPE是你的自覺運動強度,我們會用1-10來表示。RIR跟RPE類似,RIR是用你「保留幾下的力氣」來表示這組的強度。
以下圖表供大家參考,如果想了解更多,可以閱讀〈要怎麼重訓/阻力訓練?(課表、訓練強度和重量)〉

力竭
「做到力竭」、「力竭組」是什麼意思?
力竭一般指的是你做到感覺沒力,已經無法拿同個重量再做任何一下了。這並不代表你的肌肉是真的沒力了,因為也許你其實還能夠用比較輕的重量再做幾下。要想接近真正的力竭,你會需要運用遞減組。
力竭帶給肌肉的刺激較一般組大,但受傷的風險也較高。一般來說,我們並不需要做太多的力竭組(也可以不做),只要有循序漸進地調整重量和次數,就能夠帶給肌肉生長所需的刺激。
代償

你可能曾經從教練或是物理治療師那邊聽到「代償」兩個字。所以代償是什麼意思?
舉例來說,你本來是打算透過啞鈴划船來訓練背部的肌群,但也許你的背肌控制力不夠,加上你又微微聳肩,那就可能出現斜方(肩頸那邊的肌群)代償的現象。代償指的就是本該出力的部位沒有好好出力,反而是其他的部位出力來取代沒出力的部位。代償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動作控制不佳,或是某些肌群過於緊繃等。代償是身體自然產生的應對方案,但對於健身來說,常常會降低訓練的效率或造成某些肌群過度疲勞。
下次做完划船觀察看看,如果你都是酸到肩頸和下背,背肌反而沒感覺,那也許就出現代償了。若能跟著APP內訓練動作,能有效地啟動肌群並清楚了解各動作的訓練肌群,減少代償的發生。
自由重量
自由重量是指非固定式器材,常見的有壺鈴、啞鈴、槓鈴等。如果你有在家用水壺代替啞鈴運動,你的水壺其實也是自由重量喔!自由重量的的阻力來源是地心引力,且運動軌跡不限,你想把你的啞鈴往哪個方向舉都是可以的,這點和固定式器材有顯著的不同。
BMR「基代」與TDEE
當你聽到朋友在講她的「基代」是多少,她指的是她的「基礎代謝率」(BMR)。
BMR是指人維持生存所消耗的最基本能量,這是你一天躺在床上什麼也不做就會消耗的熱量。
TDEE指的是你一天的總熱量消耗,這會包含BMR加上一天運動、消化食物、日常活動所消耗的熱量(TDEE計算機)。想了解更多的話,請參考〈TDEE是什麼?如何計算TDEE?〉
超級組(Super Set)
一般來說,我們做完一組訓練動作後會休息再做另一組訓練動作。例如做一組引體向上,休息2分鐘,再做啞鈴划船。
超級組則是指兩組動作連續做,中間不休息,兩個動作都做完後才休息。這兩個動作可能是練到同個肌群,也可能是練到不同的肌群。例如做完引體向上接著做啞鈴划船,或是做完引體向上做伏地挺身等。相較一般的訓練方法,超級組能在更短的時間內達到更高的訓練強度。缺點是疲勞的狀況下要維持動作品質或是重量會更難。

遞減組
什麼是遞減組?如果你有做過遞減組,你可能體會過那種力量真的被榨乾的感覺。
遞減組意思是透過降重來達到更高的訓練次數,給肌肉更多的刺激,進而促進肌肉生長。遞減組和超級組相較傳統訓練方式都會達到更高的強度,但安排時要衡量自己的程度與恢復能力。
以上為常見的健身術語,如果你在跑健身訓練課表或看相關文章,發現有看不懂的名詞,請私訊女力小編,我們會盡力協助唷!
本文經Nuli.女力app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居家照顧服務,幫助年長者走出老老照顧困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老老照顧」家庭似乎隨著高齡化越來越多,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
近十年來,隨著高齡化、少子化和各種社會發展趨勢的疊加,年長者的照顧問題浮上檯面,「老老照顧」的狀態,也逐漸進入公共話語中。所謂的「老老照顧」,是指65歲以上年長者,不僅要應對自己隨著年齡增長而來的健康問題,還要承擔24小時照顧另一位長者/失能長者的重負。
身體上的高負荷和精神層面的緊繃狀態,常使得這些年長的照顧者,處於身心失衡的邊緣。他們可能更容易罹患憂鬱、焦慮和失眠等心理健康問題。除此之外,照顧者可能因為照顧工作而無法安排個人時間,無暇參加社交和娛樂活動,導致感到孤獨和無助,與社會疏離。對於年長者而言,他們的社交資源和互動網絡本來就相對缺乏,這些內在的壓力就更容易被忽視,使得老老照顧的挑戰,在社會上長期處於被低估的狀態。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
77歲的洪爺爺和72歲的洪奶奶,住在一個安安靜靜的小社區裡。他們夫妻倆有三個孩子,長女和次子都已經組成了自己的家庭,只有曾經小中風的長子與他們同住,一家三口靠著洪爺爺的豬血糕攤子,勉強的維持著生活。

大約在五、六年前,洪爺爺就發現自己身體不太舒服,下腹部常常疼痛。或許是不願意面對自己生病的事實,因此只讓醫生開止痛消炎藥應付病狀,拒絕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但今年初,他突然四肢無力,倒了下去。這次,醫生檢查出了洪爺爺的疝氣問題,緊急動了手術。但手術之後,身體的復原狀況並不理想,脊椎也發現了退化和磨損等問題,再加上原本就有高血壓和青光眼,洪爺爺不僅無法做生意,連生活起居都得依賴洪奶奶的照顧。從起床到進食、洗漱、上下床,生活的每一步都需要依靠妻子攙扶協助。但是,洪奶奶自己也是一個70多歲的長者了,骨質疏鬆症和膝關節病痛已糾纏她多年,加上獨自照顧著失能丈夫的壓力,不管是在體力或心理上,對奶奶來說都是非常大的負荷。「我照顧他(洪爺爺),要背、要推、要抱⋯⋯照顧得我自己都生病了,全身都在痛。我們住四樓,沒有電梯,帶他去看醫生,要找爬梯機的人來幫忙,上、下樓一趟都各要花費900元,真的太貴了,負擔不起。」洪奶奶說。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看到洪家爺爺奶奶處在這樣的困境中,建議奶奶尋求外部援助,她才終於在今年八月,撥打了1966申請長期照護服務。

老老照顧的窘迫,有可能發生在每個人身上
「『老老照顧』的狀況,在已經是高齡社會、即將邁向超高齡社會的台灣,的確有越來越多趨勢。」伊甸基金會的居服員督導陳紹慈解釋道,在傳統的台灣家庭中,照顧長者通常會被視為是家庭成員的責任,然而,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勞動力市場的變化、現代家庭組成的改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無法提供日常的家庭照顧。這使得許多中老年人,在自己可能也需要被照顧的情況下,仍得承擔起照顧更年長或健康狀況較差的老年人的責任。「許多家庭會陷入『老老照顧』的狀況,有幾個主要原因,一是資訊的缺乏,比方偏鄉、經濟條件較差、資訊取得不易等等,讓這些家庭可能不知道,其實有其他的管道可以提供協助;另一是傳統觀念的束縛,很多人會認為把父母親送到老人院,就是代表不孝。」

一直以來,伊甸基金會嘗試用許多不同的方式,提升一般民眾對於長照議題的認識和敏感度。因此,從都市到偏鄉,伊甸基金會在全台各地設立長照服務站、關懷據點、長照機構、日照中心、社區輔具站等實體單位,定期安排社區服務,包括訪視、弱勢長者餐飲服務等等。也透過社群媒體,例如YouTube、Facebook、Instagram和Podcast等平台,向不一樣的族群和年齡層傳播關於長照的觀念。「我們會這麼做,是因為我們知道,傳播新的觀念不容易,改變舊的觀念更是困難。就像獨自照顧洪爺爺的洪奶奶,如果不是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建議,她可能要更久,甚至永遠也不知道自己是可以獲得幫助的。」陳紹慈說道。

除了讓大家認識被照顧者的需求之外,近年來,伊甸基金會努力將照顧的範圍,拓展到照顧者身上。「因為照顧者所承受的身心壓力是驚人的。比方他必須承受情感上的壓力,尤其是照顧親密的家庭成員時,可能會特別悲傷、無助或焦慮,在所照顧對象的健康狀況惡化時更是嚴重。」另外還有與社會隔絕、經濟壓力等等,陳紹慈也提醒道,照顧者還有很大的一個壓力來源,是自己的身體負擔:「照顧工作往往涉及體力勞動,而且是很大量的勞動,比方協助病患移動、翻身等等,在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的情況下,照顧者自己可能也很快就會受傷。」像洪奶奶的情況就是如此——她自己的膝蓋和骨質疏鬆的問題,就在照顧洪爺爺之後變得更加嚴重,因此,提供適當的支持和關懷給照顧者是非常重要的。這樣的支持包括提供實際的照顧服務和經濟援助,包括心理和社會支持,包括讓照顧者擁有喘息的時間。因為,只有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更好的照顧別人,所以伊甸基金會的努力,不僅提升了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同時也加強整個長照體系的效能和持續性。
安享晚年,應該是我們共同期待的未來
在居服員開始協助洪家之後,洪奶奶終於感到身上的重擔減輕了一些。「他(洪爺爺)是很固執的人,又餓不得。以前我得幫他洗好澡之後再去弄飯,他會因為餓了而生氣。現在有一哥(居服員)來幫忙,我可以趁這個時候趕快去處理午餐,他一洗好就可以吃,真的覺得輕鬆很多。」不只如此,洪爺爺也非常喜歡一哥的協助。只要是一哥要來服務的日子,洪爺爺總是早早就期盼著他,不斷詢問他人什麼時候會到。另外,洪奶奶也在個管員的評估和協助下,申請了居家用的輔具,這樣即使居服員不在,她獨自照顧洪爺爺也會輕鬆一點。

「我們在評估每個家庭的狀況的時候,都是先看他們當下最緊急的需要是什麼,就從這邊開始安排。這也是我們和每一個家庭認識彼此、磨合的開始。因為我們往往在評估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家庭中還有更多需要協助的地方。我們必須慢慢地、一步步地協助家庭接納更多的服務項目,或者嘗試其他的服務方式。」伊甸基金會居服員督導說到,協助個案家庭,必須設立短、中、長程目標。以洪爺爺為例,現在他接受了沐浴、肢體關節活動這些服務,然後也申請了輔具,這屬於短程的目標,拉到中、長程來看,居服員督導更希望可以鼓勵洪爺爺出門、願意去看醫生,讓他的脊椎得到真正妥善的治療和照顧。「因為洪爺爺還蠻喜歡和居服員相處,所以未來我們也期待可以透過居服員的引導,讓他能夠走出家門,接受治療,甚至體力可以好到能夠進入我們的日照機構或社區據點,參加活動。」伊甸基金會期待著,在大家的協助下,洪爺爺和洪奶奶能夠生活得更舒適,好好享受老年生活的每一個美好時刻。

「老老照顧」家庭越來越多,老夫妻互相陪伴很美好,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多年來,伊甸基金會投注心力,希望能夠成為年長者晚年的依靠。但我們更希望的是,有一天社會可以建立一個更友善、全面的支援系統,確保長者都能擁有一定的生活水準。這樣的系統應該涵蓋足夠的醫療照護、經濟援助、居住安排以及社交活動,減輕個人和家庭的負擔,並提升整個社會對於年長者的關懷與尊重,更進一步的,讓長者們享受他們應得的尊嚴和幸福。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公托中心、關懷據點、居家服務、長者送餐服務、照顧者團體支持、照顧者資源連結等,讓長輩在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及照顧者一起安心、快樂地好好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