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監理沙盒上路四年僅落地三件,政府思維仍以保護傳統金融業者為主,而非建構公平環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沙盒功能未見強化的關鍵問題,就是政府對金融科技的開放不夠積極,思維似仍以保護傳統金融業者為主,無法讓弱勢的創新金融業者有機會與傳統金融業者共同競爭——而這也與「金融沙盒」的初衷相違背。
網路時代崛起,數位技術蓬勃發展,更迭快速,傳統產業莫不面臨全新型態的挑戰,金融業也是如此。金融科技發展勢不可擋,並有去中心化趨勢,也催生相關業者進入與傳統金融機構競爭。
如何突破既有金融監理體系侷限,以提高產業效益與效能,並啟動新興商業模式,已是提升金融競爭力之關鍵。其中,以低度監理測試創新服務的「監理沙盒」機制最受矚目,但回顧台灣推動金融科技沙盒,始終受限於主管機關心態保守,各單位橫向聯繫缺乏,乃至於現行法規調適不易等問題,一直未見突破,迄今仍未能成功建構起金融及相關產業進行金融科技研發試作之環境。
也難怪金融科技相關業者頻頻抱怨淪為技術支援者,或幫傳統金融打工,只是大企業供應鏈的一環,祗協助其降低交易成本或提高獲利,卻根本無法發揮金融科技創新與促進金融發展的價值;也因此剝奪了消費者原本得藉由金融科技取得創新服務的權益。
台灣期冀透過沙盒提升金融產業競爭力的政策目標似乎並不靠譜,此由其他國家玩得起勁的沙盒,在台灣卻後繼乏力足以證明,也讓人感到民進黨政府無心且無力應對動態且複雜的新時代金融業務。
尤其,自2018年4月金融監理沙盒上路,政府先後僅九件核准案,七件已出沙盒,但落地僅三件,還出現一個案自行終止實驗而退場問題。最後一案為2020年11月申請機器人理財,刻正實驗中;到6月份為止,已逾18個月無任何申請案,除了「好好投資」的基金交換平台啟動外,金融沙盒執行結果實難令人滿意。
台灣沙盒監理實驗數量過少的原因是什麼?
監理沙盒概念最早從英國開始。2015年11 月,英國金融行為監理總署(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 FCA)首先提出監理沙盒(regulatory sandbox)制度,主要用意是建立安全之金融科技創新實驗環境,暫時豁免法律規範,鼓勵業者盡情發揮想像力,實驗各種可能性,以創造可能與原本法律框架規定違反、衝突的創新模式,針對原本受到嚴格管控的金融商品與服務進行實驗測試。
就理論上說,業者在沙盒中測試創新產品、服務模式,可以享有暫時法規豁免,得以先行實驗商業模式的可行性,並落實對參與創新實驗者及金融消費者之保護。畢竟,透過新興科技催生金融創新面臨極大不確定性,並容易造成法令遵循的風險與成本增加。是以風險規模可控的創新實驗環境有其必要性,以免這些錯誤在商業模式建立後才被發現,到時需付出更高的糾錯成本。
只是台灣雖在2017年已通過「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實驗條例」,作為台版金融監理沙盒機制,成為全球第一個擁有監理沙盒專法的國家;包括政府單位、監管機構與金融科技業均抱持高度關注。但從執行面看,推行起來並不理想。尤其政府偏好只開放與傳統金融法規有關的金融科技模式,往往造成多半的新興領域,例如虛擬貨幣、碳權交易等被排除的後果。
再加上政府非但未支持金融科技業者單獨申請,還在監理沙盒內又設了一個框架,要求所核准項目須和傳統銀行業或金融業合作等。凡此顯然違反發展金融科技精神,縱然金管會屢用「下一輪」為藉口,但金融科技業者迄今還不知道會不會有「下一輪」,也不敢積極投入;這也是造成沙盒監理實驗數量過少的原因之一。
政府不該只是監督者,更必須是輔導者與促進者
簡單來說,金融機構運作除需要龐大資本,由於其與各國民生經濟息息相關,規範密度最高、強度最大;加上相較於傳統金融業者家大業大,原已受高度監管,進入門檻的高標準也較受政府信賴,目前又獲利良好;新興金融科技公司參與空間自然不大,也難出現所謂由金融業者「大魚帶小魚」的模式。
相較國外,例如英國率先運行監理沙盒後,協助倫敦金融城(City of London)成為英國境內與境外新創團隊積極進入試點的熱點,更吸引全球許多國家陸續跟進。新加坡則透過推動監理沙盒吸引人才,洽簽跨國合作備忘錄,積極鼓勵新創公司與全球性大型保險公司合作,以克服內需市場規模有限的困境。
又如香港,透過金管局、證監會以及保監局相互協調運作進入沙盒等先例存在。顯然各國政府早感受到,為適應金融科技的全球發展趨勢,須透過銀行業與科技公司共同合作探索才能掌握產業先機,同時更快地在符合法令遵循要求前提下,推出金融科技項目,降低開發成本。
所以政府不該只是監督者,更必須是金融科技的輔導者與促進者,以提供一種新形態的公眾服務,同時協調立法部門調整法規,以因應新興科技變化的衝擊。
監管者和新創者、公司部門間應該是合作共生關係,透過沙盒的對話與互動,減少法規與監管的不確定性,讓監理機關的監理能力與時俱進,透過實作經驗與數據傳遞新的觀念,如此各方均互蒙其利。目的則在降低金融監管風險,幫助金融創新順利進入市場,甚至如新加坡,提供企業擴大影響力的國際舞台。
沙盒的成敗關鍵,是「落地」
無論政府官員有甚麼理由,沙盒功能未見強化,在外界看起來,關鍵問題就是政府對金融科技的開放不夠積極,思維似仍以保護傳統金融業者為主,而不是建構公平環境,積極協作以產生各方共識,好讓弱勢的創新金融業者在獲得監管機構所提供早期識別和風險評估後,有機會與傳統金融業者共同競爭。
而這也導致與立法初衷,一般認為最有意願申請進入沙盒業者以金融科技業為主的認知相悖。
Tags:
「快一點」的成長秘訣:讓NUEIP人事管理實現勞資和諧共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點點全球成立於2019年,每天為了解決台灣餐飲店業者因人手不足,又要講求速度與品質的消費體驗問題,在全台馬不停蹄地提供從POS系統、線上點餐、數位支付、物流送餐,到行銷導客的一條龍智慧餐飲服務。
點點全球成立於2019年,短短三年,即創下萬家餐飲門市合作,且獲得眾多知名餐飲品牌的支持。
而在點點全球積極為中小餐飲業和小吃店研發創新解方,並展望更多元跨領域服務與海外布局的同時,背後則有專業的NUEIP團隊提供的nuHRM人資系統,為點點全球打理企業內部的所有人事營運。
擺脫呆板的代管計薪,系統串聯自動試算更接地氣

點點全球的人資主管張珺涵指出,過去外包人事薪資給第三方代管公司的過程中,企業內部文化和經營策略往往無法被充分考量,因此,代管公司難以彈性滿足所有員工的需求。每月3號發薪日前,除了需要準備員工名單、出勤記錄、薪資異動資料和請假紀錄等,企業還要負責催促員工提交假勤資料,不僅需要耗費大量精力,還會增加許多時間成本;若發薪後,發現計薪上的疑慮,與代管公司來回溝通的時間,也會進一步加大企業的負擔、影響企業的運作效率。
nuHRM人資管理系統的薪資功能,完美的解決了以上問題。不僅串聯了所有以往需主動提供給外包公司的資料,自動匯出薪資試算結果,還可以快速匯出符合財政部規範的申報媒體檔,讓月底計薪的工作流程能一條龍完成。張珺涵高興的分享:「現在,平均不到一分鐘就可以算完一個人的薪水,且多虧NUEIP獨特的關卡計薪方式,只需要跟著流程一步一步檢查,員工越多越能顯現此功能帶來的輕鬆高效,遠遠超乎我的預期。」
從制度控管到人情考量,NUEIP助打造和諧勞資關係

點點全球的團隊擁有不怕失敗、勇於創新的精神,如此彈性開放的文化也貫徹在公司制度實行上,張珺涵形容自己是雇主與員工之間的橋樑,企業為了維護內部秩序、確保員工的權益與義務,制定企業規章制度,以有效管理人力資源;然而,在實際執行時,也需要具備一定的靈活程度,才能促進勞資雙方的良好關係,達成雙贏目標。
因此,點點全球選擇了能協助實踐彈性文化的NUEIP nuHRM人資系統,利用系統設置「請假申請時間」與「最低請假時數門檻」便是最好的例子,雖其目的是為了更妥當控管人員,但有時員工發生特殊情況,以致無法符合現有制度時,企業可針對個案通融放行,此時,系統功能也可以彈性各別自行調整設定,並且自動串聯至每月薪資計算。張珺涵說道:「制度是死的,而人是活的;我們不需要一個將制度綁死的系統,而是一個既有控管制度、又有彈性調整空間的、為『人』考量的好系統,NUEIP就是這樣收放自如的系統,它讓我們建立了更互信互賴的勞資關係。」
重複的人事作業都交給舉一反三的智慧系統

近年來,點點全球快速拓展業務,伴隨著員工的增加,NUEIP系統所帶來的工作效率提升成效也越顯著。「NUEIP是我見過使用起來能最簡單無腦的系統!」張珺涵笑著說:「像是將新進員工加入系統時,只需要建立員工帳號、填寫基本資料、啟用帳號,三個步驟即可設置完畢,加上NUEIP的介面非常清楚明瞭,加速了整個建置的順暢度。」企業應用數位轉型工具,旨為節省重複的行政作業,NUEIP在協助企業導入系統時,已先將所有考勤、假期、加班、簽核等相關規則,依照公司人事規章設定完成,因此只需要為新進員工套用規則,即可快速完成新進員工的系統設置工作。
帶著讓餐飲業者「Work Easy」、消費者「Eat Happy」的經營理念,點點全球目前正積極培育強力的研發人才,進攻跨領域的數位技術服務;並借助彈性易操作的NUEIP企業管理平台,迅速解決企業內部的人事工作、提高企業營運效率;同時,亦增進了勞資雙方之間的信賴感,使團隊更有凝聚力,為企業齊心打拼。
本文章內容由「人易科技」提供,經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廣編企劃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