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交智庫報告:該拋棄過去30年的對華政策,轉向遏制圍堵中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份報告的結論令人感到意外:美國應該「在策略上少費精力強調讓中國融入國際社會體系;反之,應多重視去平衡中國的興起」。
「在目前以及未來的數十年間,中國將持續是美國最重要的競爭者。因此,對中國勢力的增長,美國早就應該有協調一致的回應。」
上述措辭中,使用平和的「重要的競爭者」,而非「敵人」。他們很小心:「協調一致回應」至少意味著,美國對擴張的中國勢力,將會有比較一致的反應。但千萬別輕看這樣文字的調整—這只是自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長篇報告的開始。在過去數十年間,這個被專家簡稱為「協會」的組織,是美國制定外交政策的核心,在外交事務的領域,這個「協會」不僅僅只是個提供理解現實的智庫,它是美國外交政策的制定者。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該協會剛剛出版的—執筆人之一是當代最受尊崇美國外交官之一的Robert Blackwill—《美中關係報告》,代表著美國對中國觀點的重要改變。在許多值得注意的風向中,這份報告的結論令人感到意外:美國應該「在策略上少費精力強調讓中國融入國際社會體系;反之,應多重視去平衡中國的興起」。這其實是說,我們基本上應該拋棄美國過去30年的對華政策,改採聽起來幾乎是—雖然還不完全是—遏制圍堵的策略。
這份報告出現的時機,正當民主、共和兩黨的資深外交菁英,開始對將北京順利納入現存國際秩序的期待感到失望。他們擔心:習近平主席比較有興趣成為獨霸,而不是與美國在國際強權中共處。這個時機,也剛好是歐巴馬政府提倡「亞洲樞紐」之時——此主張花很多力氣強調,圍堵中國並不是目的。
然而真正的問題卻是,美國在該區域的傳統盟國中,沒有一個相信這種說法(譯註:指圍堵中國不是目標的「亞洲樞紐」)。雖然歐巴馬政府曾稱中國為「策略性夥伴」,但在事實上,中國成為敵人的態勢已經越來越明顯。為了推展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TPP)—這個包含12個環太平洋國家的廣泛貿易合作協定—歐巴馬最近告訴《華爾街日報》:「如果我們不制定規則,中國會在此區域制定規則。」
這種「我們、他們」的對立語彙顯示出,即使在美中兩國經濟層面的關係裏—而這正是兩國關係的根本面—都已經存在相當的緊張。根據上海與北京的美國商會最近所發表的年度商業環境報告,越來越多的美國商會成員,憂心北京政府透過法令與規範進行更多的轄制和干擾。
一個普遍的看法是:目前北京的領導階層統籌掌控這一切、企圖在國內與國外實現越來越野心勃勃的計畫。這樣的看法認為:北京懷疑美國企圖圍堵中國——即使不能反轉中國興起的趨勢,也要加以阻撓——所以除了在中國的東海與南海加強武力,還要向西拓展影響力,透過政府主導的大規模投資計畫,創造一個新的「絲路」。(4月21日,習近平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瑪巴德,高調宣布一項高達460億美金援助投資巴國的協定,引起世界的注意。)
當然,現實是很複雜的,我們也不能否認:在北京政府中,的確有人仍然親西方、並且相信與美國的緊密關係符合中國的利益。但在中國的領導階層中,不會有人願意因為公開質疑共產黨的路線而引起注意。但是他們正在(靜默中)憂慮地目睹:華府兩黨對北京的政策風向正在改變—曾經,經濟利益不僅被認為可以為兩國帶來短期的利益,長遠來說,中國持續的經濟發展終將為其帶來一些政治自由。
這樣的日子以及希望已經是過去式了。也許在不久後,北京內部會開始討論這樣的問題:「誰失去了華盛頓?」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在美國,「誰失去的中國?」曾在1949年中國共產黨取得北京時,成為冷戰時期不懷好意的爭論議題。在中國,類似這樣的外交討論,當然不會如此公開,但這不意味著不會發生。一位與許多中共高級領導關係密切的中國政府智庫的學者表示:「對這樣的風向轉變,的確開始有問題被提出。還沒有人公開問:『誰失去了華盛頓?』,但是那些我稱之『國際主義者』、親西方的人,正在思索這樣發展的方向;『我們在華盛頓、以及自家後院的操作,是不是有足夠的智慧?』」
這些問題,與近年來北京的形象息息相關:它霸凌像菲律賓、越南這樣的小鄰居,以及擺出要為尖閣群島與日本開戰的姿態。(中國稱其為釣魚台,認為其主權有爭議;然而東京否認該島主權歸屬日本有任何疑義。)
北京指出—東京的外交人士也同意—兩國在過去幾年間,花了很多精力企圖彌平針對這個島嶼的爭議。而這些爭議令華盛頓感到應該要小心,一名美國前外交官說,這使得「美國國務院內的親中勢力,落於需要為此辯解的下風」。目前,這個議題算是退燒,北京的外交官員說:這樣的努力,顯示政府智庫學者聲稱中國首都「民族主義鷹派不受控制」的說法,完全是誇大之詞。
但很少人懷疑,北京與華府兩者之間的信賴已經消失了。去年,一名外交官員告訴《新聞週刊》:「毫無疑問」,美中兩國關係「在小布希當總統時代,比現在好很多。」
問題是:北京是否在乎這樣雙方關係的倒退?那裏的外交官似乎認為,對習近平以及其同僚而言,這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北京越來越懷疑美國是它在亞洲的敵人、也越來越相信中國的興起是註定的。因此,在太平洋的爭霸,將會愈形加劇。
台灣過時法規又一例?遺產捐贈公益社團法人要課稅!超過7成民眾認為不合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愛心公益是否該被差別待遇?過時的法令讓社團法人受贈的善款縮水,不僅影響了遺贈者的心願,更截斷了社福團體的募款來源。針對遺產捐贈需課稅的問題,法規該如何調整才能完善遺贈者的善意呢?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是許多國外觀光客來台灣旅遊時所給予的盛讚,但你知道嗎?台灣人的良善,卻因過時的法規要求,導致許多社福團體被阻擋在愛心捐款的門外!
原因為何?關鍵在於當前《遺產及贈與稅法》明文要求,捐贈給財團法人得以「免」課遺產稅1 ;但是,同屬公益性質的社團法人卻被排除在外,例如台灣失智症協會、台灣荒野保護協會等組織,若收到一筆遺產捐贈,是「無法」享有免課稅的福利。等於社團法人受贈遺產時,硬是比財團法人多被扒了一層皮,這無疑是政府用國家力量引導資源的走向。
你覺得,這項法規在現今公民運動已屬成熟的社會當下,合理嗎?
民眾的遺愛被打折,一億元遺產損失6,283萬社會投資報酬價值
社團法人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以下稱聯合勸募協會)分享一個案例,一名長期熱心公益的捐款人在身故後,遺囑指定捐贈市值達新台幣1億多元的遺產,由於聯合勸募協會屬社團法人組織,設算後須先扣除遺產稅金高達1,366萬元,若以聯合勸募所導入的SROI值計算,每投入1元,可產生4.6元社會價值,等同流失創造6,283萬元社會價值的機會。
只因為聯合勸募屬社團法人,遺贈人必須繳納這筆遺產稅金,讓原本可以造福更多其他社會弱勢的善心,流失真正有意義的價值。
另一方面,由於少子化與單身人口逐年增高的趨勢,越來越多人打算將遺產捐贈給公益團體遺愛人間。從聯合勸募協會委託的「遺產捐市場調查」 2結果發現,便有26.4%受訪者願意捐出繼承遺產作公益,願捐出個人遺產者則有30.9%,但約1/4民眾會因得知要課稅而改變心意不願捐贈。
超過7成認同!公益社團法人排除免課遺產稅「不合理」
從「遺產捐市場調查」可以觀察到,有74.1%的受訪者認為現有法條將社團法人排除免課徵遺產稅的群體之外,相當「不合理」,進一步探究原因,「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對社團法人公益團體不夠友善」皆超過5成比例的支持度。
如果交叉比對受訪族群,發現年齡越高者,越認同「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年收入較高的族群,則更贊同不合理「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至於表達有捐贈遺產意願的受訪者也抱持「較高」比率認為此項課稅規定不合理,將對公益捐贈帶來限制及困難。

在願意捐贈者中,交叉分析收入分布,年收100萬元到250萬元者意願顯著高於群體,達4到5成。至於捐贈原因,捐贈繼承遺產者有81.4%盼幫助弱勢族群,33%是受信仰或民間功德觀念影響;捐贈個人遺產者,有78%盼愛心化為實際祝福遺留人間,46%盼支持特定團體。
接著調查進一步詢問,如果遺產捐贈給社團法人能夠免課遺產稅,是否會提高受訪者的捐贈意願?有34.4%本無意願捐贈者表示會考慮捐贈。至於捐贈意願提高的動機,「可以藉此節稅」(72.4%)為主因;另外抱持「讓受贈的公益團體獲得更多」想法也有43.1%比例。

另外,原有意捐贈遺產者,因須課遺產稅而改變意願不捐贈者有24.9%,進一步分析,發現以年收60萬元以上者改變意願的比率略高於群體,這對於平日仰賴小額捐款的社團法人來說,可能因此流失了四分之一的遺贈人的善款。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推論出,節稅優惠是捐助公益的重要動力,而本身有考慮捐贈遺產者,可能有自己既有想支持的社團法人慈善團體,也期待款項能全數贈與給相關組織。顯然,若是遺產稅的稅法規範對於社團法人更為合理,確實能帶動部分民眾捐贈遺產的意願。
回顧〈遺產及贈與稅法〉從民國62年制定,雖經歷幾次修法,捐贈予「公益社團法人」的財產至今仍未納入不計入遺產總額課稅群體,當年的立法背景與現今的社會工作與公民社會已大相逕庭,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在公益事務上的貢獻不相上下;再者,台灣的公益捐款一直有過度集中的現象,一般民眾與企業都傾向將資源投注於大型財團法人,此過時法令的規定,無疑加劇此一失衡狀況。
一個國家的偉大,不在於國土面積、人口多寡、國防強弱,更重視是社會的文明程度。其中,對均衡弱勢的關懷,以及法律規範能否跟上時代進步,即是重要的觀察指標。遺產法規該如何實現遺贈人的慈善意願,讓真正需要的人獲得幫助,是時候該被好好檢討了!
[1] 備註1:有關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相關租稅減免優惠,根據<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6條第3款,遺產捐贈給已依法登記設立為財團法人組織且符合行政院規定標準之教育、文化、公益、慈善、宗教團體及祭祀公業之財產,不計入遺產總額
[2] 備註2:遺產捐市場調查的總樣本數共回收有效樣本數1,000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