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談】林懷民 X 江鵝:創作慾望抓著我們往前走,像樹的葉子伸到有陽光的地方吸收養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林懷民:我沒「雅」或「俗」的問題。創作時,只能用當時的感覺創作,講究不起雅或俗的選擇。外國記者常問我,雲門到鄉鎮戶外公演是不是會準備另一套節目。他的意思好像在說,大城演高雅的作品,鄉鎮演熱鬧通俗的節目。其實沒有!在巴黎、紐約、屏東、台東演的都是同樣的舞作呀。
文:時報文藝
「他站在水邊,用腳趾把人影拖進沙子裡,眼睛盯著地面。然後他越過水深達膝蓋的淺海,到達了沙洲。」——湯瑪斯 · 曼《威尼斯之死》
林懷民(以下簡稱林):
人家一直在問為什麼我喜歡《俗女養成記》,我說這當中呈現很重要的一件事。早期大家只透過電視理解台語的詮釋方式。到了黃春明那一代,他們試著將中文作品放一點台語的味道進去。王禎和用力最深,像〈嫁妝一牛車〉就很厲害。
我很佩服他們當時所做的努力,可是到了你的作品,台語完全自在。通通消化在行文裡了。而且台語在作品裏頭不只是一種風味,什麼人就說什麼話,不是文字,而是生活語言,情感的表達完全到位。
像是改編電視劇有一幕,嘉玲從台北回家了,在廚房nuā lâi nuā khì(台語),媽媽正在煮飯,嘉玲問說「我回來妳有歡喜嗎?(guá tńg-lâi lí ūhuann-hí bô)」媽媽說:「妳歡喜我就歡喜(ah lí huann-hí guá huann-hí)」。台灣媽媽就會說這樣的話。含蓄。
哪裡還有熱情擁抱這回事。
所以你現在回家會擁抱爸爸、媽媽。第一次抱他們的時候要宣布嗎?(笑)
江鵝(以下簡稱江):
第一次擁抱的時候是真的要宣布,像是一個跋扈的長女在訂一個新家規,一開始很尷尬,因為沒有習慣肢體碰觸,但也才發現他們是喜歡被抱的。後來每當我在收行李,拉上拉鍊的瞬間,就看到他們默默的移到我旁邊跟我說再見……
林:對對對,就是這樣!事實上人是需要擁抱的。
最近有人問我疫情解封之後要去哪,我就說我要學江鵝!想去日本就去日本,你多久去一次日本?
江:我已經不記得了,對我來說就像是台南高雄一樣的地方往返。我想去逛街就去東京逛街,想走路,就去鄉下。
林:那每次都去多久?
江:最多不超過五天,出國的當下會抱怨台灣的嘈雜、黏膩,但離開超過五天,身體就會記得我喜歡這個地方。我在這裡生活,外面不管多麼乾爽、多麼特別,都無法產生這樣的黏膩感。所以我無法太長期處於旅行的狀態。
林:所以你沒去參加雲門的「流浪者計畫」(笑)
我有一次跟媽媽說,如果小時候你就讓我去學跳舞,今天一定變得非常了不起。你知道我媽怎麼說?「那你這世人就是跳舞跳到憨憨,才不會編舞。」差別在於是長大後,自己決定去做,就做得無怨無悔。
江:跳舞是我的人生遺憾,我一直無法善用我的肢體表達。
回應老師與母親的對話,我也覺得不能給你安排路,要把你推到一個沒有路以後,勇猛性才會上來,然後你就會為自己開路了,創作對我而言就是處在一個不吐不快的狀態。
我寫《俗女養成記》的時候,本來會有點擔心家人不高興被寫進去,後來才發現他們是喜歡的,不管情節是嘲笑或是指責,而且他們很驚訝我對阿公、阿嬤性格描述和生活習慣反而是我這個小孫女竟然記得這麼清楚。

林: 最近我弟弟翻出母親保留的每個小孩出生的臍帶。媽媽用一塊紅布把臍帶綁起來,上面寫著每個人的名字、年、月、日。我感動的不得了。
江:這是非常難得的,因為來找我算人類圖的都需要提供出生時間。(大部份人都不曉得)一開始他們都嫌麻煩,但當申請到出生證明的當下都非常感動。
林:上一代的女性被制約得矜持,壓抑。我母親生病末期時,痛到不行,也只說一個字「痛」。她內心的日本式教育的影響根深蒂固,非常節制。有一次我台中演出,打電話回去問母親好不好。她回說「一個人吃飯有什麼好?」她平時不會這麼直白。我聽到,跳起來衝到車站趕回台北。
而我父親是日本式大男人,充滿威嚴,絕不會說他的辛苦。所以父子之間少有情感上的交流。最近老家變成古蹟,整理舊物,我找到一張照片,是父親在東京帝國大學畢業那天拍的。合影的是房東太太。我在想,是離鄉在外,沒有其他朋友嗎?還是他跟房東太太生活上較有互動,就邀她出席畢業典禮?
有一年我們要出國演出,我將巡迴的城市一個個唸給母親聽。說到杜塞道夫(Düsseldorf)。父親在一旁悠然地說「舒曼就是從那裏的橋上,跳進萊茵的。」我和母親ㄧ直以為父親不懂古典音樂這些的,吃驚得一愕一愕。
後來,我到奧地利導演歌劇,邀父母親去參加首演,然後帶他們在歐洲玩。到了威尼斯,我父親想去麗都(Lido)。我就跟他說「那裡就只有海水浴場,夏天比較有趣。現在是秋天,去了都沒什麼人。」他生氣的回我「我就是要去!《威尼斯之死》就是寫那裡!」我起了雞皮疙瘩。我知道日本的人文教育很徹底,高校就要讀舊俄小說,但不曉得父親竟然讀過湯瑪斯・曼(Thomas Mann)的小說。
這兩件事像冰山的一角。父親年輕時代的事,我們通通不知道。今天他離開了 ,沒機會問清楚了。跟父母相處,到最後我只有一個字——「陪」。
江:我幫你排了你的人類圖,發現老師您是6/2型的,屬於停不下來的那類人。排出來的人生角色跟我是一樣的。人生角色的代表你這一生意識進入形體的作用,再搭配業力,總和會對生命的感知有一個制訂好的視角,可以歸納出應對進退、待人處世上的特性。
6/2型這個人生角色,會有三個重要的人生階段。在1到30歲是極端的理想主義者,內在與外在都樂於去碰撞想要找到生命中理想的狀態。在30歲左右,一個生命的菜鳥會意識到地球上的現實不是這麼容易碰撞到理想,因此在30到50歲又是另一個人生,會躲在一個有高度而不那麼熱衷參與的抽離狀態,期待遠方可以……
Tags:
加熱加味菸成菸害防制破口?菸防團體與立委籲伸張程序正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各界期待的菸害防治法新法上路,其主要目的是禁電子煙和納管加熱菸,以保障國人身心健康。然而,在新法實施兩個月後,其是否有效執行、法規是否存在漏洞,以及政府的風險評估機制是否準備好了等問題,都遭到反菸團體及立委的質疑。
5月31日將迎來世界無菸日,而台灣菸害防制法新法甫於今年3月22日上路施行,正式禁止電子煙與未經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之加熱菸。新法迄今推動超過2個月,爭議卻不斷,不只跨黨派立委、民間菸害防制聯盟及家長與教育團體等,皆質疑為何違法新興菸品仍在實體與網路商店上隨處可見,就連國健署也於日前坦承,違規件數並未因新法上路而明確下降,且稽查懲處對象有相當高比例是未成年人。此外,儘管違法攜帶加熱菸入境最高可罰500萬元,關務署卻發現走私情形異常熱絡,光今年1到4月海關就一共查獲違法菸品1055件,也逼得國健署不斷呼籲民眾不要以身試法。
但這些亂象並非就地合法就能解決,民間菸防團體直言,加味菸禁令至今不見蹤影,以及國健署審查指定菸品之辦法名稱具誤導性、亦無明確機制,皆讓人懷疑本應保障國人,特別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新法,是否真能達到修法初衷、落實執法?立委們也表達擔憂,認為違法菸品四處流竄,國健署與地方衛生局是否有稽查人力與資源不足,導致取締準則混亂的情形發生?
因此董氏基金會、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愛兒親師家長協會、全國家長會長會長聯盟等「台灣拒菸聯盟」團體代表,日前出席國民黨立委林為洲召開的「亂象頻傳?法規漏洞?審查黑箱?拒絕護航加熱菸成『健康菸』」記者會,即提出請求衛環委員會吳玉琴、邱泰源兩位召委,將已經公告的加熱菸上市評估辦法備查案排入審查,才有機會為守護台灣年輕人的健康進行亡羊補牢、並立即公告實施加味菸禁止條例等訴求。
新興菸品違法交易頻傳?家長團體:稽查成效不彰,罔顧青少年健康
在落實執法方面,立委林為洲指出,現行法規中明確規範,任何未經健康風險評估的產品都屬於違法,不能進行銷售或宣傳。然而,目前政府的取締行動僅止於象徵性地針對幾個大型網路平台。台灣拒菸聯盟指出,目前在實體店、代購網站及個人平台等處,依然可以看到相當熱絡的違法電子煙與加熱菸交易。
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表示:「人力不足,是導致取締與稽查成效不彰的原因之一,建議可考慮採用鼓勵民眾檢舉的方法,例如給予檢舉獎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相信全民都會願意一起為防止電子煙違法交易、保護我們的青少年而努力。」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則認為,既然新興菸品管理現在依法有據,問題就落在國健署是否嚴格執法?鑒於新興菸品使用者以年輕族群為大宗,是否有與教育部、學校攜手合作,落實新興菸品菸害防制的教育宣傳?
加味菸禁令為菸商預留漏洞?立委、民團齊聲呼籲國健署應清楚說明
反菸團體抨擊國健署為開放加熱菸,不只使用嚴重誤導性的「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一詞,連在禁止加味菸上,也僅禁止花香、果香、巧克力、薄荷等四種口味,但根據國健署在108年公布的資料指出,菸商申請菸品添加口味已達1200餘種。對此,立委林為洲質疑是否為菸商預留漏洞?台灣拒菸聯盟也質疑,為何加味菸禁令特別給予業者18個月的緩衝期,明顯有別於母法規定,有違反程序正義之嫌。
林為洲也在記者會上點出,新興菸品最吸引年輕族群的地方,就是口味新穎,現在國健署說加熱菸已可送指定菸品風險評估審查,又遲遲不肯公告加味菸禁令,是不是要讓加熱菸的加味菸彈有可趁之機?他呼籲國健署應明確承諾,加味菸禁令公布前或公布後的緩衝期間,都拒審加味加熱菸彈。陳椒華在受訪時則表示,國健署應該檢討為何加味菸緩衝期一事,受到各方反彈?堅持18個月,是有什麼特別考量?為什麼不能跟菸品包裝警示圖文的緩衝期一樣,公告後1年上路?她表示將去文國健署,要求說明。

菸防法配套尚不齊備,有賴社會大眾、菸防團體、立院共同監督
菸防團體不只擔憂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審查不完備,黃正銘理事長更在記者會中強調,早已多次要求中央一定要盡快啟動新興菸品的吸菸行為及公共衛生影響之本土研究與追蹤資料,但至今仍未收到任何回應,讓人相當憂心。立委陳椒華也認為,既然決定開放加熱菸,政府應該積極投入相關研究,以利進行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建議衛福部可以和國衛院展開研究計畫的合作。
菸防法既已上路,又該如何監督?反菸團體認為,立委們可依據立院職權行使法,將有違反或牴觸法律規定疑慮的指定菸品審查辦法,由立院備審改為送交衛環委員會審查,而非便宜行事、讓漏洞百出的制度默默運行下去。針對爭議法規、行政命令,台灣過去就有類似做法,像是2020年開放萊豬的行政命令,就由備審改為朝野聯席審查、2022年兵役延長案,也有由從查照改為審查的呼聲。
身為時代力量立院黨團副總召的陳椒華也提到,近期的再生醫療法,也是因為醫療改革、病友權益團體、醫學法規學界、在野黨團齊聲表達疑慮,才讓政府暫緩表決,顯見法律就算通過,不代表社會各界就應停止關注議題。她很感謝民團一直代替國健署來謹慎把關菸防法,時代力量也會持續關心執法情形,並要求衛福部建置菸品相關之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庫。她認為,「只有當民眾真正理解菸品對健康的危害,我們才能從源頭降低國人對菸的需求,從而達到防治菸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