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交通真的是「世界亂」,為什麼道路設計竟是以「汽車」為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交通遊戲規則是如何制定的?它的設計公平嗎?它是否排擠了這個公共空間中,其他成員族群的權益?會不會正是遊戲規則的某些地方設計不良,以至於某些用路群體必須得破壞規則,才能保障他們自己的權益,甚至基本人身安全?
文:胡芷嫣(對於世界是如何長成今天的樣子,具有執迷不悟的好奇心;喜歡把事件放到脈絡中看,把人放進時代中看。確信這個世界有一百種可能,我們所知所生活的只是其一,而那些途經的或等待實現的,還藏在皺摺中)
上週六,「7/9交通解嚴大遊行」當天,我和一位剛認識的美國人L說,我得出發去示威遊行了。
7月9日交通解嚴大遊行
「關於什麼的遊行?」他好奇地問。
「嗯……爭取機車、自行車和行人路權的遊行。」我回覆。
「噢,台灣的交通!」這位來台多年的高加索青年,聽到關鍵字,突然變得十分激動。他揮舞著雙手對我說,「妳要知道,我很喜歡台灣,但有幾個地方我真的受不了……其中之一就是台灣的交通!」
沒錯沒錯,台灣交通真的是「世界亂」,正當我點頭如搗蒜,正樂得找到跨國盟友、盤算拉他一起租YouBike上忠孝西路時,只聽見L慷慨激昂地接著說:
「那些騎機車的人!切來切去!超危險的!都不遵守交通規則!」
正要去「爭取機車路權」的我,硬生生把就要脫口而出的邀請,強吞回肚子裡。而因為就要出發了,便草草結束了對話。
事後,當我騎著自行車,在七月豔陽高照的都市午後,隨著遊行車隊繞過無庇蔭的南京西路、建成圓環、重慶北路,然後騎上四十餘年來「禁行機車」的忠孝西路,最後在破35度高溫下抵達凱達格蘭大道,我心裡沒有抗爭的激昂,只感到萬分後悔——
不是後悔為什麼要在炙烤紫外線下犧牲我那已加速流失的膠原蛋白做這種傻事,而是後悔,我剛才為什麼沒有停下來,和L解釋更多。
今年初我考取了汽車駕照,終於在34歲這年獲得四輪移動能力(有人或許會說「晉升」四輪階級),在這段時間裡,我越來越有感於道路不只是用來移動的:道路,是一個重要性被嚴重低估的公共空間。
例如,所有的用路人,交叉路口川流的車輛駕駛、待轉(撞)區中等候的機車騎士、斑馬線上行走的路人……我們都必須遵守同一套交通規則,如紅燈停,綠燈行,轉彎提前打方向燈。
交通規則非常重要,但它們沒問題嗎?
我們作為這個社會共同體成員,在以每年流淚繳出的各種稅所舖設的道路公共空間中,日復一日,晴雨寒暑,和城市中的其他居民一起移動、交會擦身、等紅燈。道路是我們認知到城市中其他居民存在的空間,大量溝通發生的空間(以燈號手勢為語言),陌生人彼此交換故事的空間(以車輛型號與保險桿貼紙為媒介)。
這個公共空間中特別的是,當其他成員破壞社會規範,會直接危及他人生命財產安全。(因此當有人紅線違停、未打方向燈,會令奉公守法的其他人格外憤怒。)只要大家都遵守遊戲規則,就不會有交通「意外」發生,就不會有人受傷、不會有枉死的生命與破碎的家庭——當然,這個假定多數時候是正確的,以至於我們很少後退一萬步設想,這個交通遊戲規則是如何制定的?它的設計公平嗎?它是否排擠了這個公共空間中,其他成員族群的權益?
我們很少設身處地想到,會不會正是遊戲規則的某些地方設計不良,以至於某些用路群體(例如機車騎士),必須得破壞規則,才能保障他們自己的權益,甚至基本人身安全?
我們也很少想到(甚或不敢想),這些我們奉為圭臬的規則,以及設計規則背後的思維,會不會恰恰好,就是造成意外事故的根本原因?

汽車是少數,卻是道路交通貴族
舉例來說,交通解嚴遊行的其中一項訴求,是取消「禁行機車道」與「機車靠右」的交通法規——這條放在全世界都奇葩無比的台灣法規,要追溯至1975年《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首次明文禁止機車與汽車「爭道行駛」。
在這裡,「爭道」是關鍵字。即使車速不見得比汽車慢,而且比腳踏車等真正的「慢車」還要快好幾倍,數量龐大(且隨著時間越來越失控龐大)的機車族,還是只能乖乖挨在右側狹窄的一線「慢車道」騎乘。
那是1970年代,汽機車數量開始爆炸成長,彼時國民黨政府仰賴金錢、專業技術等各種美援,自然也歪七扭八地嫁接了美國20世紀以來益加發達的汽車至上道路設計思維。國家鋪的路、訂的交通規則,那都是給汽車方便的。
但直到今天,機車族,還有行人、社區住戶甚至小動物,在這個用你我稅收所舖設的公共道路空間裡,還是得摸著鼻子乖乖靠邊,不和理直氣壯呼嘯而過的汽車「爭道」。
車速落差才是交通事故主因
即使後來事實證明,車種不是肇事的原因,車速落差才是。當你將車道依車種而不是車速分流,當你把時速60的機車和時速20的腳踏車塞在同一條狹窄的車道——更不用說他們要分心閃避路邊停靠的公車計程車與黃線臨停/紅線違停的車輛——車禍往往才會因此發生。
舉另外一個例子。假設三分之二台灣人會在路上走,那是1500萬名行人,我國登記在冊的機車是1431萬輛,至於汽車數呢?830萬輛。明明是相對少數,然而台灣的整體道路設計和交通規劃,卻嚴重偏袒汽車,即使數字清清楚楚顯示,汽車在台灣、美國等地的統計中都是肇事率最高的交通工具。

法國哲學家Paul Virilio有句無比睿智的話:「(人類)發明了帆船和輪船的同時,也發明了沉船。」隨著機動車輛越來越盛行,造成越來越普遍、傷害性越來越強大的公共危機,台灣政府長年的作為是設計口號(例如很難念的「馬路如虎口」),將治理責任輕鬆帶過,甚至將責任推給用路人。
他們花大筆經費洗腦小朋友要閃避車輛,機車要主動禮讓汽車,行人夜間出門要穿亮色衣服,卻幾乎沒有在駕駛訓練系統和政令宣傳中,教育未來的駕駛新手和老司機,開四輪沒有比較大:世界不是繞著你轉,道路是一個公共空間,在這裡還有其他用路人,請有風度地尊重社會的其他成員。
最新發展:
-
台灣「行人地獄」怎麼救?應效仿美國徹底落實「先停再駛」與「行人完全路權」 6月前
-
掃「行人地獄」惡名,王國材要求22縣市推動「行人專用時相」,六都中桃園最少僅10處 6月前
-
台北市忠孝西路機車夜間解禁滿月:每晚400多輛通行、無重大事故 10月前
-
外媒批台灣交通是「行人地獄」,民團呼籲全台路口總體檢,比照美日星等國制定「道路構造」專法 10月前
-
台灣每10萬人交通死亡數是日本4倍,機車事故為主因,王國材不滿意盼地方配合推動道安 10月前
-
CNN報導台灣的道路交通「宛如地獄」,官員何不實際到馬路去觀察問題出在哪? 11月前
-
台北市忠孝西路14日起晚間11點到隔早6點開放機車通行,機車路權團體批方案明顯過度保守 11月前
-
機車路權下一步:公路總局提4方案、白牌機車有望上蘇花改,王國材建議斟酌放寬內側車道讓機車行駛 1年前
Tags:
無法可管、無人監督,加熱菸載具恐成為個資安全破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國外市面上的加熱菸載具,開始像其它3C科技產品一樣擁有專屬的APP,在安裝後開始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你知道你的資料正在被收集嗎?如果你從沒想過,或許更需要立刻提高警覺。
「購物APP暗藏詐騙軟體」、「智慧型手機APP遊戲,搭配境外網站詐騙」,這樣的新聞標題,大家應該不陌生。其實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家用電器、3C裝置,都會要求使用者在手機或平板上安裝APP,讓使用體驗更為完整便利。但問題就在於,當我們在享受現代科技所帶來的種種好處,其實也同時在面對釣魚廣告、木馬程式等無孔不入的資安威脅。
目前國內還在健康風險評估審查的加熱菸載具,在國外也像其他許多現代化的科技產品一樣,幾乎都有專屬的APP甚至被包裝成為戒菸工具,在安裝之後開始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如果你在使用加熱菸,未來或許更需要提高警覺你的資料是否正在被收集,這些資料被收集後又會如何被應用?尤其這些載具也有一部分是來自於中國製造。
不過針對中國製加熱菸進口問題,作為新興菸品主責機關的國健署回應,「依經濟部國貿署公告規定,加熱式菸草產品裝置屬大陸物品者,不准輸入。」 然而令人擔憂的是,我國數位發展部提出的16項需要資安檢驗的IoT項目中,並未包括新興菸品載具。這樣的缺漏令人不禁擔心,我們的資訊安全和隱私保護,是否正面臨著意想不到的風險?
從呼吸中洩露的秘密
衛福部提出的新興菸品健康風險評估辦法申請項目中,並未包含資安相關文件的要求,這可能暴露出個人敏感資料的潛在風險,再加上個人健康行為與呼吸資料保護不足的情況,在在都是開放加熱菸品所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特別是涉及個人健康行為和呼吸資料的外洩問題,除導致個人隱私受到侵犯,也可能被濫用於廣告騷擾,或甚至是健康保險詐騙等不法活動。因此,如何保護這些敏感資料,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今年 7 月家庭醫學會年會舉辦的「新興菸品減害與戒菸爭議」論壇中,已有專家提出警告,表示已有許多媒體及文獻披露加熱菸隱含的資安問題。該專家相當憂心地表示,當前各大品牌的加熱菸的載具幾乎都有數據連網功能。菸商能透過載具對吸菸行為進行大數據的搜集與分析,「甚至使用者每一口吸菸的深淺都有可能被記錄」。

為了改善這一缺漏,希望國健署也可以積極作為,加強對新興菸品的資安監管,建立完善的資安審查項目,確保所有與個人健康行為相關的數據,得到適當的保護。
在數位時代中,個人資訊就像是我們的分身,政府以及跨部會主管機關應該從相關的法規、監管措施等層面,努力保護民眾的資訊安全。從而更進一步地加強、鼓勵各種針對資訊安全保障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以應對不斷增加的網路威脅和數位安全挑戰,減少個資外洩的情形,杜絕詐騙行為對民眾以及我們的國際形象,所造成的各種損失。
當你一天的行程,都透過APP傳給某個陌生人
過去常常在資安方面引發眾多爭議的,例如掃地機器人,有搜集全屋地圖、作息時間等資訊的疑慮;智慧型手機,有可能在未經用戶允許的情況下,自動將個人的敏感資訊,傳送到第三方伺服器上。這些被揭露報導出來的新聞事件,引起了民眾對於個人隱私受到侵犯的擔憂,更突顯了資訊安全議題的重要性。
因此,當加熱菸載具以及應用程式,有可能收集到使用者的個人偏好、吸菸習慣、地理位置等敏感資訊,甚至可能涉及醫療數據。如果讓這些數據落入有心者之手,就有可能會被用於定向廣告、個資身份盜竊或其他不法用途,造成個人人身安全、聲譽和財務損失。
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陳雅萍秘書長指出,近年來,因為個資外洩而遭受財物損失,前往消基會諮詢的民眾數量,有日益增多的趨勢。可以想見數位化時代,在網路、APP中填寫個資,已是一般大眾的日常,這樣的趨勢也讓個人資料保護面臨更嚴峻的考驗。陳秘書長進一步提醒,大家在生活中遇到需要填寫個人資料的時候,要保持警覺心,「如果你所填寫的資料,超出網站或APP所需要知道的資訊範圍,最好就不要繼續填寫。比方一個導航APP,它會需要知道你的所在位置,但它不需要知道你的婚姻狀況。」
*本篇文章由記者「莊丹琪」撰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