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網路智慧新臺灣政策白皮書:不只是為了應付「婉君」的官僚式反應

網路智慧新臺灣政策白皮書:不只是為了應付「婉君」的官僚式反應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十分期待這個白皮書的政策方向,以及後續的政策規劃,就算沒有一百分,未來不論哪一個政黨執政,都能保有中長期的執行延續性。

四月底我參加了一場行政院舉辦的「網路智慧新臺灣政策白皮書」全民徵詢會議,特別針對「數位生活」構面下的「數位教育」子題參與分場討論,代表產業界給予建言。這場由國家發展委員會統整規劃,動員行政院多個部會,花了大約四個月彙集的網路發展政策,是台灣邁向下一個現代化國家的重要行動,值得更多的公民參與以及了解。

有些比較悲觀,或是對於政府施政不具信心的朋友,可能認為這不脫是另一場表面性質的作秀,可想而知是當局為了應付去年大選受到「婉君」重大打擊,所做的官僚式反應。

不過,透過這次的參與,我看到政府難得的企圖心與執行效率,因此我推薦每一位讀者花一些時間,看看這個白皮書的架構與精神,並且針對有興趣的議題,深入的看看是否你認同政府規劃的方向,也可直接提供更多意見,加強我們的公民參與力量。

這個白皮書的構成很廣,包括了「基礎環境」、「透明治理」、「智慧生活」、「網路經濟」、「智慧國土」五個構面,以及16個子題,基本涵蓋了攸關民眾福祉的社會、經濟、環境與政府治理議題,以及相關的基礎建設與法規調適。

Photo Credit: 網路智慧新臺灣政策白皮書

Photo Credit: 網路智慧新臺灣政策白皮書

白皮書的製作除了來自相關部會的原始調查與規劃(例如「數位教育」則由教育部的資訊及科技教育司主要負責),從1月開始的「網路發展趨勢研習營」,加上陸續舉辦的實體與網路徵詢會議,所有的活動與資料都公開透明,包括4月28日全組/分組的會議,都有網路及討論區直播,相信是政府第一次大規模地利用開放平台模式,來建構比較完善的施政方針。

不諱言地說,這次的嘗試當然還有不少待改進的地方,例如幾次網路徵詢會議的宣傳大概不夠,線上參與的人不多,網路蒐集到的意見也比較零散。這個白皮書的編制在主流媒體以及相關專業領域裡的討論也嫌不足,以至於前瞻性以及某些階段性目標仍不明確。

另外,不同構面中的不少議題(例如基礎建設中的網路頻寬建立與數位教育中的網路學習需求息息相關,前者可能是經濟部或科技部主導,後者是教育部),特別需要跨部會的協作,這次全民徵詢會議雖然相關部會高層都有參加,不過白皮書中的一些項目確實可以整合得更好。

整體來說,我還是給予肯定,因為批評是容易的,真正落實改變則需要動手,而且需要上下各界更多的參與和監督。

針對「數位教育」子題(後來改名為「數位學習」),當日現場有約15名各界代表參與,提供白皮書定稿前的最後修改意見。以下跟讀者分享我提出來的兩個建議(基本上從產業界的角度來期望,有些可能已經被納入最新版)。

另外,我也特別推薦由誠致基金會/均一教育平台(台灣地區中小學網路開放學習/MOOC目前最成功的典範)提出的意見,對於政策方向的上位思考,以及如何與民間資源合作,有十分精闢的論述,讀者可參考〈2025年的教育想像:個人化教育〉。

1. 白皮書中的政策方向與目標過於技術性(網路覆蓋率、學習履歷等),整體感及階段性仍不夠(例如與教育部的2014~2017數位學習推動計畫連結不夠清楚),建議可以用更簡潔的口號述說遠景,讓大家對與目標有一致的認知(例如中國大陸的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

並且,白皮書中除了網路布建有量化目標,並沒有其他重要的指標。雖然有現場官員說訂定指標不易,也常會引導出不當的行為,不過從管理與監督的角度來看,我認為還是應該要針對一定的時程(例如5年)訂出適當的關鍵指標,例如多少%的中小學課堂時間使用數位補充教材(或數位教科書)、多少%的老師通過資訊素養的檢定、多少%學生應用MOOC進行課外學習等等。

將上述指標,與其他先進國家來進行比較,我們才可以看出我們的企圖心以及執行力到哪裡。未來的競爭很多都是相對的,當別人都在大步向前時(例如韓國預計2015年全面教科書數位化),我們的步調也必須跟著加快。

2. 白皮書的精神之一強調官民共建,產學合作,我希望在政策的規劃裡,對於重要的投資領域,能更大膽地估算實施規模以及配置相關經費,更好的是,能夠嘗試具體描述甚麼樣更健康的產業環境,以及可能發展的商業模式。

Photo Credit: 網路智慧新臺灣政策白皮書

Photo Credit: 網路智慧新臺灣政策白皮書

多年前台灣的教育市場在數位科技採用上,有一次「擴大內需」的投資,那時成功扶植了一些公司(電子白板、數位教材製作公司等),目前在中國大陸都有持續地發展。然而這幾年政府有關教育科技方面的投資金額比較低,短中期的需求也不明確,因此近幾年在台灣從事數位教育及學習的廠商(軟硬體都是),多面臨生存及發展很大的挑戰。

我建議政府能根據前述的指標方向,明確地選擇幾個領域(例如數位教材內容,數位學習服務,以及特定的硬體設備項目),訂出3年或5年的投資規模,並且用公開公平的方式,提供本地開發的產品/服務特定的優惠措施,藉以扶植更多本地的優質公司及人才,否則未來我們可能會更依賴進口的教育內容以及學習服務,這絕對不是國家社會之福。

另外,因為白皮書中針對「數位教科書」的投資十分保守(理由是尚無普及使用的共識),我則認為這塊相當重要,必須特別提出來加速進行,同時要有更清楚的時間以及實施目標。因為教科書(特別是基礎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如果不在新一代數位教科書的品質與配套應用上積極投入開發,等到別國都已經實施,我們才要追趕,一定來不及。這一部分當然需要跟產業界(例如教科書出版聯盟)好好一起把法規、審查、定價、開發維護等面向及早溝通,以及充分協作。過去幾年的進展太慢,我們也都很焦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