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曾經瀕危不滿百隻,西班牙大山貓「伊比利猞猁」保育20年恢復生機

曾經瀕危不滿百隻,西班牙大山貓「伊比利猞猁」保育20年恢復生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保護伊比利猞猁沒有特效藥。解決之道,結合各種經驗證有效的或是創新的保育方法,2020年春天,瓜迪亞納谷國家公園境內誕生了50隻猞猁寶寶,比過去5年野放回葡萄牙的人工飼育猞猁數量還多。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范震華 翻譯;賴慧玲 審校;稿源:Mongabay

夏日正午,氣溫飆升到40℃,我們跟隨自然導覽員羅克索(Nuno Roxo)的腳步,漫步在葡萄牙瓜迪亞納谷國家公園(Guadiana Valley National Park)裡。數月無雨的豔陽,把高莖禾草曬得奄奄一息。我們循著野豬和鹿的獸徑前進,受驚擾的野兔迅速奔逃到草叢裡。

這個景象是當地頂端掠食者——伊比利猞猁(Lynx pardinus,又稱大山貓)重返這片土地的吉兆,因為這些大貓最愛的獵物就是野兔。

努諾說,在他多年的導覽經驗中,只曾匆匆瞥見這種行蹤隱匿的大貓一次。而要目睹牠們的風采,最好是守在綿羊圈欄附近,因為牠們會在這裡埋伏,但不是為了綿羊。

「猞猁在這裡埋伏等待著會攻擊綿羊的狐狸,所以很多地主都對牠們的大駕光臨心懷感激。」

從極危到瀕危:過去曾為世界最瀕危的大貓,伊比利猞猁族群自谷底翻身

但伊比利猞猁並非總是受到人類的歡迎。半世紀以前,西班牙和葡萄牙所在的伊比利半島曾棲息著數以千計的伊比利猞猁。牠們的族群量只有分布在北邊、氣候涼爽地帶的歐亞猞猁(Lynx lynx)的一半,但兩者都曾經背負著獵殺牲畜的惡名,而被農夫視為是必須撲殺的害獸。獵人也會為了取得毛皮和肉,或是單純當作戰利品而獵殺牠們。

直到1970年代初期,伊比利猞猁才獲得法律的保護。但棲地破碎化、路殺、和獵物消失——特別是主食穴兔(Oryctolagus cuniculus)的族群量銳減——讓伊比利猞猁的族群數量持續下降,千禧年之際更創新低。2002年時,西班牙只剩下94隻伊比利猞猁,而葡萄牙更直接宣告當地猞猁絕跡。

伊比利猞猁成為世界上最瀕危的大貓之一,危急程度僅次於遠東豹(Panthera pardus orientalis),很有可能成為劍尺虎消失之後1萬2000年來第一個滅絕的貓科族群。

然而,族群存續曾經如此岌岌可危的伊比利猞猁,在經過保育措施介入後,族群量自谷底翻身。西班牙政府、科學家和環保團體將圈養的個體成功地野放回自然棲地,並和葡萄牙的保育單位及組織合作。2016年,第一隻在人工飼養環境下出生的伊比利猞猁被野放到葡萄牙東南方、緊鄰西班牙邊界的阿連特茹區(Alentejo),迄今已有47隻伊比利猞猁被野放到葡萄牙。

目前,在伊比利半島上的猞猁族群數量估計已達1000隻,其中約有154隻棲息於葡萄牙的瓜迪亞納谷。這了不起的復育成效,讓伊比利猞猁從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皮書的極危等級(CR)進步到瀕危等級(EN)。

32609200053_6a13d37df7_k
Photo Credit: Frank Vassen, CC BY 2.0

保育沒有特效藥,結合各種方法救回伊比利猞猁

保護伊比利猞猁沒有特效藥。解決之道,結合各種經驗證有效的或是創新的保育方法,並在多個行政區中執行。民眾逐漸提升的保育意識也是一大助力。

棲地破碎與喪失是猞猁面臨的最大威脅,1960年至1990年之間,約有80%的猞猁因為森林退化和棲地喪失而死亡。道路拓建是主要問題:不僅阻隔個體相遇交配和基因交流的機會,還會導致路殺。西班牙在車流量大的道路下增設了動物廊道,已能緩解這些問題,葡萄牙也計畫跟進。在兩國之間打造生態廊道,也能減緩種群瓶頸效應(genetic bottleneck)[註],讓野生動物能不受人為國界限制,自由地在自然棲息範圍移動。

葡萄牙政府自然保育與森林研究院(Institute for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Forests,簡稱ICNF)首席顧問阿爾維斯(João Alves)說:「我們試著增加牠們的棲地。」

阿爾維斯向媒體表示,目前的保育結果讓人欣慰,儘管還無法爭取到理想的廊道範圍,但他希望透過擴展生態廊道,讓猞猁族群進一步成長。每隻猞猁需要約10平方公里的活動範圍,但目前葡萄牙境內的棲地範圍也僅有500平方公里。換言之,必須保留下更多的棲地,才能進一步提升猞猁族群的數量。

ICNF在葡萄牙阿連特茹區梅爾托拉(Mértola)辦公室的區主任馬丁斯(Olga Martins)附和:「猞猁需要棲地才能生存。」

能作為潛在棲地的土地大多為私人所有,這些地主傾向將土地用來種植有利可圖的橄欖樹或葡萄。但從保育的角度來說,這種單一作物地景猶如不毛之地。為了避免潛在棲地消失,ICNF鼓勵地主採用一種名為Montados的傳統混農林業系統,亦即在低密度樹林的空隙裡進行農耕或畜牧活動,形成各式植被鑲嵌如馬賽克的地景。

另一個並行的保育方法是「野化」(rewilding)。在葡萄牙和歐洲其他地區,許多環保團體如「野化歐洲」(Rewilding Europe)正向農夫或地主購買土地用來復育生物多樣性。野化方法要成功,特別是要將猞猁和狼這類高位掠食者野放到這些土地,關鍵因素之一是必須強化在地參與。保育人士認為,這個做法似乎已在阿連特茹區奏效。

在這裡,曾經敵視猞猁的地主和獵人已對這些大貓改觀。特別是畜牧農已經發現,自古以來惡名昭彰的猞猁並不會攻擊他們的家畜。

52131286655_f12d378c1b_b
Photo Credit: BarbeeAnne/Pixabay
如今伊比利亞猞猁的族群約有1000隻

讓獵物回到棲地,猞猁與當地人都受益

伊比利山貓族群量驟減的另一個因素,是穴兔因感染多發黏液瘤病(myxomatosis)和兔出血症(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而從歷史棲地上消失。過往農夫視穴兔為害獸,1950年代時多發黏液瘤病被人類從南美洲引入法國,用來控制野生穴兔的數量,未料病毒一路往西南方擴散,席捲整個伊比利半島,不只摧毀當地的穴兔族群,也重創了以穴兔為食的猞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