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日治時期至國民黨遷台,一代強人逝世、極權垮散,在紅房子裡勞碌兜轉的小人物卻從舊時代走進了新時代。一走進紅房子,宮殿裡的廊道間、轉角處,深藏著不為人知的故事終將一一被述說。
文:李桐豪
圓山商店街位於「金龍餐廳」與金龍噴泉之間,長約五十米,兩排的舖子櫥窗擦得亮晶晶,裡頭或者擺放華美的珊瑚,或者擺著閃亮玉石、名貴手錶,邱炎鐘的理髮店藏身其中,百葉窗終日拉著,看不出櫥窗內的動靜,顯得有點拒人千里之外。人稱邱師傅的邱炎鐘說,早些時候李登輝總統過世,有電視台打電話來,說要訪問當年幫李總統剪頭髮的人。頭髮是他剪的,電話是他接的,但他只是對話筒彼端記者說:「那個幫李總統剪頭髮的人已經不在這兒了。」
之所以拒絕受訪,邱師傅解釋乃「鄉下人講話憨慢」,早些年也不是沒接受過媒體訪問,但面對鏡頭,說完自己姓邱,腦筋就一片空白,不知道要說什麼了。但「鄉下人講話憨慢」是好事,當年圓山理髮廳五個理髮師,唯獨他是台灣人,蔣經國來了,就指名他服務,若遇上他剛好有客人,蔣經國寧可坐在一旁,看書看公文,等他剪完,其理由就是他不多話。
兩個人互動多了,也培養出了默契。蔣經國來了,坐上椅子,話都不用說,閉目養神,再睜開眼,就看見鏡子裡面的自己神采奕奕的形象。理髮椅上的人從行政院長變成了總統,都留著同樣的髮型,而椅子旁的理髮師卻是同樣一套白色短袖制服,數十年如一日。那制服洗刷得白白淨淨,如同醫生袍子,而理髮廳三張理髮椅看上去也像極了牙醫診所診療椅,若非空氣中淡淡的髮蠟香氣和牆上的價目表,那場景與中南部鄉下齒科診所也沒什麼兩樣。
那牆上的價目表是邱師傅當年在中華商場訂製的,壓克力裁切的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數字,一個字一個字黏上去。SHAVING,300 。MASSAGE,1200 。HAIRCUT,600 。年深日久,有些英文掉了字,但中華商場拆了,也不知道去哪裡找店家補綴,缺字的英文就讓它空著,釘在牆上,彷彿一張英文克漏字試卷。
邱炎鐘十二歲從彰化到基隆港邊的上海理髮廳當學徒,當年剪一顆頭五塊錢,今天六百塊,中間一百二十倍的漲幅,就是他長長的一輩子。
「我今年七十八歲,民國三十一年出生,彰化二水人,老家務農,因為不夠生活,就在基隆上海理髮店當學徒,上海理髮廳在愛三路跟仁二路,路口有一個舞廳,當年很熱鬧。會去基隆,也是因為同鄉的介紹,每月領七十塊零用錢。」他解釋著上海式理髮和台式的差別,說上海式會留鬢角,台式則是剃光,但社會人士不喜歡那樣。其時,成人理髮,剪髮、吹風、擦油,五元;理髮四元,剪光頭三元,洗髮吹風均一元,擦油一元五角;孩童剪髮二元五角,剪光頭二元。
理髮師的回憶有港邊的鳴笛聲和雨水,五○年代初期,是理髮業的黃金時代,港邊的城市尤其如此,當年的報紙可見盛況:「基隆市,適當港埠要地,商旅頻繁,人煙稠密,理髮店的老闆們是笑口常開,財源廣進,就是一個最起碼的理髮師,每天的收入也足夠買到黃金一錢以上,所以當時理髮業者個個都是西裝革履,風度翩翩,出入歌台舞榭,生活過得非常寫意」。
理髮師西裝革履,出入歌台舞榭的黃金年代,雲林上來的小學徒沒趕上。拜師學藝的日子裡,早上洗地板洗毛巾,打雜的事情什麼都做,晚上八九點,打烊後,有冒失的客人闖進來,師傅通通走了,客人又非剪頭髮不可,那就是學徒出手的時候了。因為幫客人刮鬍手勁要拿捏得恰到好處,不讓客人覺得痛,他晚上拿筷子練習手腕擺動靈活度,一次練三炷香時間。一個夜晚三炷香,兩個夜晚三炷香,練習了七百多個三炷香時間,練到能在客人髮間手起刀落,行雲流水的時候,他收到兵單了。
兵役兩年,退伍後,相熟的師傅轉職圓山理髮廳,把他找了過去,「那時候理髮廳男賓部跟女賓部是分開來的,四位師傅,共七張椅子。椅子是老式椅子,很重,人踩上去才不會危險,重要政治人物來的時候安全檢查會把椅子拆開。那個椅子很貴,一套要七萬多,都是日本進口的,那時候,我一個月薪水才一千多塊。」
理髮師的回憶中,英文對話與樂隊演奏取代了港邊的鳴笛聲,他說,紅房子廣場有一尊大砲很氣派,「那時候我們還有很多邦交國,不管是哪個國家的國慶都在這邊舉辦,三、五天就有酒會派對,雙十節尤其熱鬧,停車場停滿車。那些大使、外交官酒會之前,有時候就來剪頭髮。有一次還幫美國副總統詹森剪頭髮,他來的時候,有外交部人員陪伴,他們會提醒要小心,要小心,本來是很平常的事,但他們一直講、一直講,愈講我就愈緊張。」
那是一個行文寫作,若提及元首名字,要空一格挪抬以示尊敬的年代,教室、軍營、公家機關,無所不在的領袖照片。老大哥時時刻刻注視著他的子民們,唯獨理髮師注視的是老大哥的後腦勺,「蔣總統第一次來,好像是當行政院長前兩個月(一九七一年),我還有客人,他就站在後面等,很隨和。一開始,他就說了他想剪的樣子,就是你看到照片的那樣,他跟我講話,講普通話,還是聽得清楚。剪了,他很滿意,後來就常來,幾乎每個禮拜會來一次。有一次應該是那天的行程要下鄉,他一早七點就來了,結果飯店負責燒鍋爐的同事前一個晚上忘了燒水,冬天,水龍頭打開,水是冰的,他也笑笑的,說沒關係。
「替他圍毛巾,發現夾克內裡(紡紗)很鬆,都磨破了,還在穿。當年西裝從三個鈕釦流行到兩個鈕釦,他就剪掉一個鈕釦,人很節省,但對人很大方,那時候理髮二十五塊,他小費就給五百,一直給,慢慢給,到後期就變一千塊。有時候忘記帶錢,就說邱師傅、邱師傅,我今天沒帶錢,就先欠帳,下次來就補齊。有時候客人看到他,也會搶著幫他付錢,但他不喜歡這樣,說如果有人要這樣做,就說他已經付過了,也因為這樣,後來他來,我們都幫他準備另外一個小房間。隨扈武官站一堆人在外面等,但他沒叫,都不准進來。」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