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亥俄州10歲女孩被強暴懷孕、必須前往別州墮胎,被美國右派批評是「假故事」後嫌犯落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印第安納州一間診所接到了一名10歲女孩的求助電話,通話時她已懷孕6週又3天,在她的家鄉無法進行墮胎。俄亥俄州禁止在可偵測到胎兒心跳、懷孕6週以上的女性進行墮胎,也不包括強姦或亂倫的例外情況。
美國俄亥俄州一名10歲的女孩在被強暴後懷孕了,不過據稱這名女孩無法在俄亥俄州進行墮胎、必須前往印第安納州的診所,引發全國的矚目,右派媒體與一些共和黨籍政治人物都稱這則新聞是捏造的。不過稍早,這起事件的強暴犯被捕,也坦承犯案。
《印第安納波利斯星報》7月初報導,印第安納州一名婦產科醫生伯納(Caitlin Bernard)表示,她的診所接到了一通求助電話,一名已懷孕6週又3天的10歲女孩在她的家鄉無法進行墮胎。俄亥俄州禁止替可偵測到胎兒心跳、懷孕6週以上的女性墮胎,也不包括強姦或亂倫的例外情況。
雖然在上個月最高法院裁決推翻「羅訴韋德案」(Roe v. Wade)後,印第安納州預備在7月25日的特別會議上討論限制墮胎的政策,不過到目前為止墮胎服務在該州仍是合法,於是這名女孩很快就到伯納醫生的診所,尋求照護。
這則新聞很快在美國引發迴響,美國總統拜登上週五於白宮痛批,「就在上週,根據報導,一名10歲的女孩,一名強暴的受害者,10歲而已!她被迫必須離開該州,前往印第安納州終止妊娠,也許可以挽救她的生命。」「想像一下你是那個小女孩。我是認真的,想像一下你是那個小女孩。」
Pres. Biden on 10-year-old who reportedly was raped and had to travel out of state to terminate the pregnancy: “Imagine being that little girl. I'm serious, just imagine being that little girl. 10 years old!” https://t.co/jZ8JYZ6fZW pic.twitter.com/y3iRTPjfv6
— ABC News (@ABC) July 8, 2022
不過右派人士也馬上反彈。俄亥俄州共和黨總檢察長約斯特(Dave Yost)本週一告訴《福斯新聞》,他沒有聽到「任何耳語」、沒有一絲證據證實這個故事;俄亥俄州長狄懷恩(Mike DeWine)的辦公室也表示,他們沒有發現與10歲女孩被強暴和懷孕有關的刑事調查。
南達科他州共和黨州長諾姆(Kristi Noem)之前也於推特上表示,「大約在一週前,《CNN》的主播Dana Bash試圖誤導我,關於一個10歲墮胎的女孩的故事。我指出沒有人在找那個強暴小孩的變態。現在看來這個故事一開始就是假的。完全是來自自由媒體的假新聞。」
俄亥俄州共和黨眾議員喬丹(Jim Jordan)更於推特上表示,「又一個謊言。有人感到訝異嗎?」不過他隨後刪除了該則貼文。
Hey @Jim_Jordan -
— Ken Olin (@kenolin1) July 13, 2022
This disappeared from your account.
We found it. You’re welcome. pic.twitter.com/7MsRWq5elT
媒體也加入了這場小孩墮胎的討論,右翼新聞媒體稱這則新聞是「墮胎支持者的謊言和欺騙」;《紐約郵報》也發表了一篇文章,標題原為〈一名10歲強暴受害者墮胎的激進故事,看起來像是謊言〉:
This was Fox News contributor Jonathan Turley's piece for the New York Post https://t.co/b4EsYGBECW pic.twitter.com/vUwjSTewvZ
— Jeremy Barr (@jeremymbarr) July 13, 2022
《華爾街日報》發表了一篇題為〈一個好得無法證實的墮胎故事〉(An Abortion Story Too Good to Confirm)的社論,宣稱:「如今,各種幻想文在社群媒體上流傳,但你不會指望它們會出現在白宮。」這篇文章指出,「沒有證據表明這個女孩的存在」,「美國人民應該從他們的總統那裡得到更好的,而不是一個未經證實的故事。」
不過,這一切的質疑在本週得到了初步的解答。
週二(12日),俄亥俄州哥倫布市一名男子、27歲的富恩特斯(Gerson Fuentes)被捕,他是一名非法移民,被指控犯有強暴罪,這在俄亥俄州是一級重罪。警方稱他承認至少強暴該名女孩兩次。
Who is Gerson Fuentes? Undocumented Immigrant Charged With Ohio Child Rape https://t.co/yAFPEMq3e9
— Newsweek (@Newsweek) July 14, 2022
週三(13日),警探亨恩(Jeffrey Huhn)於法庭作證說,他於6月22日接手此案,女孩於6月29日接受終止妊娠的諮詢,6月30日在印第安納州接受了藥物流產。亨恩也作證說,這名孩子告訴警方,是富恩特斯讓她懷孕的。該診所也提供了死胎的DNA,正在與嫌犯和受害女孩的手足的DNA進行測試比對。
助理檢察官表示,這名女孩最近剛滿10歲,這意味著她很可能在9歲時懷孕。如果罪名成立,富恩特斯將面臨終身監禁。
此前所有質疑此案的相關新聞、社論,都補上了嫌犯被捕的進度更新。不過推特上網友痛批,包括福斯新聞在內的媒體質疑此案為假,是不是該出來道歉。
Where is your apology @FoxNews for allowing your on air guest to call this child’s story into question? We’ll wait.
— Just Lisa 🙋🏻♀️🤗💪🏻🦋 (@MiamiMagLisa) July 14, 2022
Columbus Police Arrest Gerson Fuentes for Rape of Ohio 10-Year-Old Who Traveled to Indiana for Abortion https://t.co/LiBzWHA6jb
俄亥俄州的總檢察長約斯特也於週三發表聲明,說「我為這個年幼的孩子所遭受的痛苦感到心痛」,「我感謝哥倫布市警察局努力確保認罪、並將強暴犯趕出街頭。正義必須得到伸張,俄亥俄州刑事調查局準備好支持俄亥俄州的執法部門,將這些罪犯關進監獄裡。」他沒有回應他之前關於此案是捏造的說法。
為女孩提供墮胎服務的醫生將被調查
不過,為這名女孩提供墮胎藥物的印第安納州婦產科醫生伯納將被當局調查。印第安納州總檢察長羅基塔(Todd Rokita)週三晚間於《福斯新聞》節目批評伯納,指責她沒有按照州法律向當局通報涉及未成年人的性犯罪:「這位從事醫療工作的墮胎倡議者,她有未通報(案件)的歷史」,羅基塔說,「我們正在收集資訊。我們正在收集證據,我們將與此對抗到底,包括查看她的執照。在印第安納州,蓄意不通報是犯罪行為。」
Indiana AG now says they are looking into the doctor pic.twitter.com/MMFsvBRRXs
— Acyn (@Acyn) July 13, 2022
醫生伯納週三則在推特上表示,「我為所有性侵和性虐待的受害者心碎。我很傷心,我們的國家在她們最需要我們的時候辜負了她們。醫生必須能夠在人們需要的時間和地點為他們提供他們需要的醫療服務。」
美國有26個州在「羅訴韋德案」被推翻後打算嚴格限制墮胎,預計將在未來幾週、幾個月內修改法律。
新聞來源
- Arrest made in rape of Ohio girl that led to Indiana abortion drawing international attention(The Colombus Dispatch)
- Patients head to Indiana for abortion services as other states restrict care(Indy Star)
- Man charged with rape of girl, 10, who traveled for abortion(AP)
延伸閱讀
- 美最高法院撤銷近半世紀以來的墮胎合憲權,「羅訴韋德案」遭推翻會有哪些影響?
- 美最高法院推翻墮胎權、逾五成民眾反對,密西西比州唯一墮胎診所被迫關門
- 因應最高法院推翻墮胎權,美國司法部將成立工作小組保障女性生殖權
- 【國際大風吹】美國在墮胎權上開倒車,其他國家會不會開始「有樣學樣」?
【加入關鍵評論網成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成員!
責任編輯:黃筱歡
核稿編輯:吳象元
民團緊盯菸防法公告前準備工作,籲完善健康風險評估與申報機制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菸害防制法修正案雖三讀通過,然真正的挑戰才剛開始,民團表示將含淚監督,呼籲政府重視健康風險評估以及申報機制等配套措施,以維護國人健康。
逾十數年未修的菸害防制法,歷經5次立院朝野協商,總算在本月12日通過三讀,達成加熱菸載具嚴管、禁絕加味菸、圖文警示提升至50%、校園全面禁菸等重大變革,確立台灣朝禁止電子煙、嚴管加熱菸方向前進。為呼籲政府重視健康風險評估等各項配套措施之落實,確實維護國民健康,全國家長會長聯盟、台灣醫界菸害防制聯盟及董氏基金會等台灣拒菸聯盟團體也緊急在農曆年前召開記者會提醒政府,新法中,包括「類菸品」、「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等用字模糊不清,等於讓主管機關留有很大「空白授權」空間。法令正式公告前,務必審慎進行把關。
健康風險評估:一套評估安全容許濃度的健康科學
健康風險評估屬於一門攸關人體健康的系統性風險管理,目的在於決定如何管制醫藥品、食品、化粧品、農藥、生活及職場環境中存在之化學物質最大殘留濃度(Maximum Residue Level, MRL),亦即安全容許濃度,以建立危害人體健康之風險及效益分析(risk and benefit analysis)。健康風險評估的建立原因,通常是體系中出現了過去不曾經歷或不曾被發現的新有害物質,台灣過去較知名的健康風險評估建立經驗,包括塑化劑食品事件、含萊克多巴胺之美牛與美豬開放事件、日本福島食品等事件等。
訴諸科學證據,健康風險評估乃為國人把關的重要關鍵
健康風險評估之所以重要,在於講究科學證據,為爭議政策提供最核心的決策基礎。較著名的健康風險評估應用,是在2011年台灣發生的塑化劑食品安全事件,起因為部分食品上游原料供應商在常見的合法食品添加物「起雲劑」中,使用廉價的工業用塑化劑(非食用添加物)以撙節成本。最終,衛福部提出健康風險評估研究數據,由國內各領域專家於2011年6月21日達成初步共識,比照歐盟標準,依據科學證據針對5種常用塑化劑,定出每人、每日、每公斤體重容忍值〈TDI〉,例如DEHP容忍值為50微克、DBP容忍值為10微克等。
2020年8月28日,總統蔡英文宣布開放萊克多巴胺(瘦肉精)豬肉及30月齡以上的美國牛肉進口,即表明政策決定絕對不會以國民健康作為交換,而是以在科學證據累積充分的情況下,政府已經做好完整的國人風險評估及配套措施,確保食品安全及豬農生計不受影響的前提下所做出的決定。
美豬健康風險評估,涵蓋不同層面之敏感族群
含萊克多巴胺之美國豬肉進口爭議長達15年,主要爭議則在於國人飲食習慣與他國不同,畢竟豬肉在華人飲食料理中是相當廣泛使用的食材。以2019年為例,美國單人每年平均吃下近24公斤豬肉;台灣則為39公斤。此外,國人比外國人嗜吃內臟,尤其坐月子中的婦女等,專家因此呼籲應該針對國人飲食習慣,以及心血管疾病患者等高風險族群,進行健康風險評估。食藥署最終委託成大醫學院環境醫學研究所/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完成「108食用肉品暴露萊克多巴胺之健康風險評估報告」,特別針對不同年齡層民眾、敏感族群進行分析,包括小孩、幼兒、青少年、成年人、老人以及育齡與正在坐月子的婦女,進行針對豬萊克多巴胺的殘留容許量標準,方才消除各界疑慮。
必須重視在地證據 台灣人基因易感性也必須納入評估
除客觀環境因素,跨人種的易感性基因差異也是健康風險評估的重要環節,畢竟人種基因可能導致受化學成分影響程度產生差異。近期著名例子,在於國健署所提出近五成台灣人患有酒精不耐症(Alcohol Intolerance)基因缺陷。酒精不耐症是一種先天的基因缺陷,導致人體內缺乏乙醛去氫酶(Aldehyde Dehydrogenase, ALDH2),無法正常代謝酒精轉化成的乙醛。前國健署署長王英偉在任時即指出,台灣人酒精代謝基因缺陷機率高居世界第一,飲酒將大幅提高罹患癌症的機率,重度飲酒者得到食道癌的風險甚至可高達50倍,因此呼籲台灣人飲酒習慣不應比照外國標準。
2018年政府針對新型庫賈氏症提出的「美國進口牛肉相關產品健康風險評估報告」,即考慮人種易感性基因型分佈的差異,並根據國家攝食資料庫公告之細項食物攝食量計算國人食用美國牛肉的潛在健康風險。而過去由國家衛生研究院、中研院領導之台灣肺癌遺傳流行病學研究團隊,也陸續找出數種肺癌的易感基因(predisposing gene),包括第10號染色體的 VTI1A、第6號染色體的ROS1-DCBLD1和HLA class II、第5號染色體的TERT、第3號染色體的TP63等都是易感的基因位點,都可能因為空污、菸害、職場環境提高罹癌機率。
加熱菸內含多種新化學物質,政府應召集跨領域專家協助審查
根據董氏基金會提供資料顯示,2020年沙烏地阿拉伯的學術機構研究發現,加熱菸產生的氣霧 (aerosol) 中,共含62種化學物質;其中丁二酮(diacetyl)、乙酰基丙酰基(2,3-pentanedione)、鄰苯二甲酸二辛酯(diethylhexyl phthalate )等。董氏基金會因此曾提出質疑,加熱菸還有多少化學物質未被揭露?如何擴散?需要更多證據予以驗證。
以歐盟為例,要求菸商必須於申請新興菸品產品上市前,提出詳盡的檢驗報告,方才能予以核准。訴諸科學證據需要體系的建立,畢竟連國健署署長吳昭軍都在菸防法協商現場都承認,確實國健署連其他國家怎麼進行健康風險評估都不清楚。
台灣醫界菸害防制聯盟祕書長郭斐然呼籲,因應加熱菸之特殊性質,必須建立指定菸品之健康影響評估,此外也應同步修正「菸品資料申報辦法」,增加應申報項目。郭斐然指出,依據國際的經驗及資料,加熱菸菸草柱的添加物一直成謎,尤其是添加物的相關毒性資料是否完備,政府是否已掌握這些資料並要求菸商要如實申報,同時政府是否具有查核的能力?專家也指出,新興菸品必須在研究上需要更多時間累積數據,除了參考國外研究外,台灣自己應該要對新興菸品進行健康風險評估,一旦有了風險評估,才能衡量這些菸品的危害加以把關。
林奕華呼籲:盼國健署勿忘為國民健康把關的初心
儘管國健署草案由原先電子煙、加熱菸雙禁改為後來一禁一開的版本,對雙禁陣營造成巨大打擊,但是林奕華委員依然想提醒各界:反制菸害對國民健康所造成的影響,才是這次修法的主要目標,也呼籲國健署、各黨立委,即便在修法完成後,也毋忘修法初衷,繼續為國民健康把關。她更進一步表示,無論結果如何,菸害防制還是要以教育為本,才能達到從源頭阻絕菸品對年輕世代的傷害,這也是她會持續努力的方向。
引用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