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藝術團體以「反資本主義」之名,限量販售「吃掉有錢人」冰棒要價10美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MSCHF世界富豪冰棒一支以10塊美金(近300元新臺幣)的價格販售,明顯高於一般市售的冰棒及冰淇淋價格許多,也遭批打著反資本主義之名,行資本商業謀利為實,讓「吃掉有錢人」冰棒在消費者面前顯得諷刺。
文:梅緣緣
美國紐約一群藝術家組成的藝術家聯盟《MSCHF》(音同mischief),透過把冰棒製成各大億萬富翁的樣子,在掀起討論和吸引大批民眾購買的同時,也成為這幾天美國媒體及社群媒體上的熱門話題。
趁著這個夏天,用口袋裡的錢錢把有錢人吞下肚
MSCHF將貝佐斯(Jeff Bezos)、祖克柏(Mark Zuckerberg)、馬雲(Jack Ma)、馬斯克(Elon Musk)、比爾蓋茲(Bill Gates)這幾名世界級大富豪的臉,依據五官特色做成一根又一根的Q版冰棒,取名為「吃掉有錢人」(Eat the rich)。
這次為期三天的有趣實驗,MSCHF團隊的成員預計將同時在紐約市區和洛杉磯兩地,開著印有美國知名大富翁遊戲「地產大亨」(Monopoly)惡搞版的餐車,在定點進行供民眾購買。每天限量1000支的Q版冰棒,開賣後通常隔沒多久就銷售一空,還有人甚至想要直接包下整台餐車的冰。
這一系列的冰棒總共有五種款式可以選擇,分別是「咬掉貝佐斯」(Bite Bezos)、「嚼掉馬斯克」(Munch Musk)、「吸掉祖克柏」(Suck Zuck)、「把傑克當點心」(Snack on Jack)和「狼吞蓋茲」(Gobble Gates)。冰棒本身主體顏色雖然都是一樣的膚色,但其他像是富豪們的髮型、髮色、眉毛和臉型等都有設計,甚至連眼睛選用的糖果顏色,都有參考本人的虹膜色做挑選。
一名從哥倫布圓環(Columbus Circle)成功買到冰的民眾,在Instagram上分享自己試吃的心得:「冰棒本身吃起來沒有什麼特殊的味道,只有微甜的奶味。整體看起來可愛,但價格不菲,吃到一半看起來也有點噁心。」吃完冰之後,冰棍原本是冰棒的地方會有刻著該名富豪的身價小字,讓消費者在吃冰之虞也能稍微知道這些有錢的人到底是多麽有錢。
據美國網路媒體《石英》(Quartz)報導,這一系列充滿創意設計且話題性十足的冰棒,不僅每一款的命名上有著藝術團隊的小巧思外,整個「吃掉有錢人」的概念,也是取自著有《社會契約論》的哲學家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據說他在1973年曾寫道「當一般人民已經沒有東西可以果腹的時候,他們最後就會把有錢人給吃了」的內容。
當象徵有錢人的冰被吃掉後
這款冰棒雖然是以反資本主義的「吃掉有錢人」概念命名,且看似是希望透過讓民眾購買這款冰棒,來紓解現在經濟衰退和通膨夾擊下的苦悶心情。
只是MSCHF世界富豪冰棒一根以10塊美元(近300元新臺幣)的價格販售,明顯高於一般市售的冰棒及冰淇淋價格許多,也遭批打著反資本主義之名,行資本商業謀利為實,讓「吃掉有錢人」冰棒在消費者面前顯得諷刺。不過也有人認為,願意掏腰包購買一根10塊美元冰棒的消費者本身也是令人發笑。
首席財務長格林伯格(Daniel Greengerg)日前向美國《CBS新聞》(CBS News)表示,這一系列的冰棒主要是希望能夠開啟與促進有關經濟,以及財富集中的討論。格林伯格後續也指出,雖然冰棒的銷量不錯,但在第三天活動結束後就不會再繼續販售,他說:「我們沒有計畫要延長或增加販賣的天數和數量。」
日前CBS報導指出,在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兩年多前開始肆虐全球,許多民眾及觀光餐飲業者等營收均受到嚴重影響,但億萬富翁們在疫情期間卻比疫情前更有錢。
據政策研究院(IPS)統計,全球共計2365名富豪的收入,在疫情期間時反倒是增加了54%。另外富比世、彭博社以及Wealth-X的報告指出,全球富豪的營收自2020年3月18起算至隔年同日,更是從原本的8兆美元暴增至約12兆美元,進而引發民眾要求議員對富豪們制定課徵「富豪稅」的聲浪。
新聞來源
- Popsicles shaped like Elon Musk and Jeff Bezos allow you to “eat the rich”(Quartz)
- A pop-up ice cream truck is selling 'Eat the Rich' popsicles shaped like Bill Gates and Mark Zuckerberg — and people can't get enough of them(Business Insider)
- Global Billionaire Wealth Surges $4 Trillion Over Pandemic(Institute for Policy Studies)
- "Eat the Rich" ice cream truck sells $10 popsicles shaped like Bezos, Musk, others(CBS News)
- Billionaires got 54% richer during pandemic, sparking calls for "wealth tax"(CBS News)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