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蘭卡經濟危機為何嚴重到總統流亡海外?前因後果與中國因素等你需要了解的六件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斯里蘭卡政府將經濟危機歸咎於COVID-19疫情,稱疫情基本扼殺了旅遊業,而旅遊業是斯里蘭卡最大的外匯收入來源之一。 然而,許多專家認為,經濟管理不善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陷入嚴重經濟危機的斯里蘭卡,在民眾抗議持續數月後,總統戈塔巴雅・拉賈帕克薩(Gotabaya Rajapaksa)乘坐軍用飛機逃離,全國進入緊急狀態。
斯里蘭卡陷入自1948年脫離英國獨立以來最為嚴重的經濟危機,價格飆升、食品和燃料缺乏,外匯儲備枯竭,還在5月19日出現獨立以來首次主權債務違約。
債務違約會損害一個國家的聲譽,使它更難在國際市場上借到所需資金,反過來進一步損害對其貨幣和經濟的信心。
斯里蘭卡是怎樣走到了今天的混亂局面,國際社會有什麼解救辦法?請看《BBC中文》梳理的六個關鍵點:
1. 讓斯里蘭卡人走上街頭抗議的經濟危機有多嚴重?
4月初開始,斯里蘭卡首都科倫坡爆發了抗議物價上漲和物資短缺的示威活動。抗議規模不斷擴大,逐漸蔓延到全國各地。
人們為生活成本飆升到難以負擔而憤怒。
斯里蘭卡的食品價格從2021年底開始上漲,現在人們為食品支付的費用比一年前高出50%。許多人連一日三餐都很難保證。
另外斯里蘭卡燃料短缺、電力緊張大範圍停電;藥品缺乏讓醫療系統處於崩潰的邊緣。
由於缺乏燃料,斯里蘭卡的公共汽車、火車和醫療車輛等基本服務陷入停頓,雪上加霜的是政府也沒有有足夠的外匯進口燃料。
由於缺乏燃料,自今年年初以來,斯里蘭卡的汽油和柴油價格急劇上升。
6月下旬,政府下令禁止向非必要的車輛銷售汽油和柴油,為期兩周。這被認為是自1970年代以來全世界第一個有此禁令的國家。至今,斯里蘭卡對燃料的銷售仍然有很多限制。
燃料短缺導致學校關閉,人們被要求在家工作幫助節約能源。
2. 斯里蘭卡為什麼深陷經濟危機 ?
斯里蘭卡外匯儲備實際上已經枯竭,卻非常依賴進口,因此已經到了無力支付主食和燃料的地步。
政府將此歸咎於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稱疫情基本扼殺了旅遊業,而旅遊業是斯里蘭卡最大的外匯收入來源之一。 政府還說,三年前發生的針對多個教堂的一系列炸彈襲擊事件也讓遊客對斯里蘭卡望而卻步。
然而,許多專家認為,經濟管理不善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2009年斯里蘭卡內戰結束時,政府選擇將重點放在開拓國內市場,而不是向外國市場出口。因此,出口收入仍然很低,而進口支出卻在持續增長。 如今,斯里蘭卡每年貿易赤字高達30億美元。
政府還向包括中國在內的國家借了巨額債務,為一些基礎設施項目提供資金,批評者稱這些項目並不必要。
《法新社》報導說,沒有交通跟進的全新國際機場、閒置的會議中心和移交給中國公司的深水港,這些巨大的投資都增加了斯里蘭卡的外債,而這其中至少有10%是來自北京方面的契約。

截至2019年底,斯里蘭卡的外匯儲備曾經達到76億美元 。 然而,到2020年3月,其外匯儲備已降至僅19.3億美元。
拉賈帕克薩總統在2019年上台時,決定進行大幅減稅。這意味著政府用來購買外匯的錢也更少。
2021年初,斯里蘭卡貨幣短缺成為一個大問題時,政府試圖通過禁止化肥進口並讓農民使用有機肥料的方式阻止外匯流出。
這導致了大面積的農作物歉收。斯里蘭卡不得不從國外補充糧食儲備,這就讓其外匯更加短缺。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今年3月的一份報告稱,斯里蘭卡於2021年11月撤銷的化肥禁令也損害了茶葉和橡膠的生產,導致「潛在的重大」出口損失。
從那時起,斯里蘭卡政府就禁止了一系列「非必需品」的進口,從汽車到某些種類的食物,甚至鞋子等。
政府為了出口還拒絶讓斯里蘭卡的貨幣在兌換其他貨幣時貶值,但後來終於在2022年3月做出貶值決定,盧比兌美元匯率的跌幅超過30%。
3. 斯里蘭卡當局如何應對危機?
在抗議者佔領其官邸後,拉賈帕克薩總統承諾下台,於當地時間7月13日凌晨乘軍用飛機逃離斯里蘭卡。
總理拉尼爾・維克拉馬辛格在他缺席的情況下擔任代理總統。
維克勒馬辛格已經宣佈全國進入緊急狀態,並在西部省份實行宵禁,同時他試圖穩定局勢。
但是,星期三(7月13日)數百名抗議者衝進他的辦公室,要求他辭職。
由於總統出逃他國,斯里蘭卡實際上出現了權力真空,而現在正是需要一個正常運作的政府來應對金融危機的緊急時刻。
維克拉馬辛格曾說,政府將印鈔票來支付僱員的工資,但他警告說,這可能會推動通貨膨脹,導致進一步的價格上漲。
他還說,國有的斯里蘭卡航空公司可能會被私有化。
斯里蘭卡已要求俄羅斯和卡塔爾以低價向其供應石油,以幫助降低汽油的成本。
4. 斯里蘭卡需要償還多少外債?
斯里蘭卡政府已經積累了510億美元的外債。 包括欠中國65億美元,中國已開始討論重組其貸款。
七國集團,即加拿大、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英國和美國都曾表示,支持斯里蘭卡重組經濟的各項努力。
世界銀行已經同意向斯里蘭卡提供6億美元的貸款,而印度則提供了至少19億美元。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正在討論可能提供30億美元的貸款。
但這需要一個穩定的政府,可以提高利率和稅收,以幫助為交易提供資金,因此任何救助都可能被推遲到新政府上任之後。
今年,斯里蘭卡需要支付70億美元的債務償還,未來幾年的支付金額也會基本相同。
5. 中國已經、仍有可能做些什麼?
斯里蘭卡欠中國65億美元,兩國正在就如何重組債務進行談判。
在斯里蘭卡結束近30年的內戰之後,超過50億美元的中國貸款推動了基礎設施建設的繁榮。
最新發展:
-
斯里蘭卡央行敦促中國和印度盡快同意減記債務,否則IMF不放款 10月前
-
《路透社》:抗衡中國影響力,印度化「斯里蘭卡經濟危機」為轉機 11月前
-
「遠望5號」餘波不斷,印度指控中國將「台海軍事化」,印媒指莫迪政府對台灣議題轉向 1年前
-
斯里蘭卡逃亡前總統可能返國,局勢恐再掀波瀾,甚至影響紓困談判 1年前
-
斯里蘭卡7月通膨達60.8%再創新高,新總統邀請所有政黨加入團結政府展開痛苦改革 1年前
-
斯里蘭卡經濟危機:印度與中國南亞角力,誰贏誰輸? 1年前
-
斯里蘭卡總統府示威群眾遭軍方暴力清場,人權團體新加坡提告「落跑總統」盼逮人 1年前
-
解讀斯里蘭卡經濟危機:高度發展的南亞優等生,為何成為殞落的印度洋珍珠? 1年前
-
斯里蘭卡經濟危機:前總理威克瑞米辛赫在民眾反對聲中宣誓就任總統 1年前
-
斯里蘭卡陷入前所未有的經濟危機,令人擔憂的是,其他亞洲國家處在相似的軌道上 1年前
-
斯里蘭卡經濟危機:總統下台後,繼續抗議下去是否還有道理? 1年前
Tags: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