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轉換期8:1789年.追求自由的時代》導讀:近代的開端,自由的星星之火席捲全世界

《歷史的轉換期8:1789年.追求自由的時代》導讀:近代的開端,自由的星星之火席捲全世界
法國大革命攻下巴士底監獄。Photo Credit: Anonymous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經歷了「漫長十八世紀」的醞釀,西方世界在十八世紀末迎來了兩件劃時代的大事:1776年美國獨立,以及1789年法國大革命。以這兩大事件為濫觴,由西方引領全世界邁入激烈變動的十九世紀近代化時期。也因為這兩大事件分別象徵脫離「舊世界」及「舊制度」,整個十八世紀亦被歸類為平淡而僵化的、應該被否定的舊時代。

另一方面,島田和太田教授提及當時東南亞的華人農夫與礦工。實際上,學界常提及的蘭芳共和國,以及同為臺灣商務印書館所出版的「中國.歷史的長河」系列作《海與帝國:明清時代》, 都提到了這群華人移民。由於東南亞商品在中國有市場,因此許多中國商人會在東南亞收購商品,甚至派中國勞工到當地從事農業與礦業。舉例來說,太田教授文中所提及的廖內群島,當時就有許多潮州籍勞工種植胡椒與甘蜜。根據十九世紀初的英國紀錄,這群潮州人多達萬人,後來他們在十九世紀上半葉從廖內轉移到新加坡,隨後又在柔佛天猛公的號召下北上到今日馬來西亞的柔佛, 繼續從事胡椒與甘蜜種植業。

把這群華人農夫放入當時的脈絡來看,可發現他們從最早的提供中國市場所需,逐漸轉向以滿足世界市場需求為導向。第二章談及的毛皮貿易,也提及俄羅斯人的貿易商品從對中國輸出毛皮變成輸出工業製品;第四章談及蘇格蘭人要求自由貿易,最大動機與印度到中國的貿易有關(檳城和新加坡的開發目的之一,就是做為英國的印度-中國貿易的中繼站);第五章最後提及的印度契約勞工,也與十九世紀引入東南亞的中國與印度契約勞工制度有關。

另外,最能體現這些變化的華人群體之一,是馬來半島到普吉島一帶的華人錫礦業。除了前述的檳城五大公司和許泗章是礦業的重要人士之外,他們在霹靂的盟友鄭景貴控制了霹靂太平(Taiping)的錫礦生產,同時雪蘭莪(Selangor)的葉亞來也成為吉隆坡附近錫礦場的主事者。他們利用華人資本,引入大量華人勞工,以勞力資本密集方式進行生產,供應當時日漸重要的歐美市場。

後來英國為了保障商業穩定,開始干涉馬來土邦政治,先後插手霹靂和雪蘭莪內戰以穩定當地錫礦資源(當時霹靂和雪蘭莪當地的華人錫礦開採者不但分成兩派,也在內戰中支持不同的馬來領袖),進而開始殖民馬來半島。

簡言之,本書所提及的這些變動,即為十九世紀東南亞與中國巨大變化的濫觴。它們在十八世紀末的開始就如本書所提及的那般,最先似乎並不起眼,但歷史最終證明,這些星星之火——例如自由——卻席捲了全世界。

相關書摘 ►《歷史的轉換期8:1789年.追求自由的時代》:華人世紀並非曇花一現,其貿易模式從殖民時期延續至今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歷史的轉換期8:1789年.追求自由的時代》,臺灣商務出版

編者:島田龍登
作者:松嶌明男、森永貴子、太田淳、熊谷幸久、鈴木英明
譯者:廖怡錚

  • TAAZE讀冊生活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想理解歷史,轉換視角是不夠的
這套書,讓你完全扭轉世界史的理解方式!

給我一個年分,我就給你全世界

找尋漫長發展過程中醞釀的轉變 挖掘一般時人眼中的瞬時變遷
微觀歷史積累成全球規模的世界史 即為全球化歷史的嘗試
歷史教科書權威 日本山川出版社70周年紀念鉅獻

西元1789年,人類歷史的轉捩點——

  • 西歐:法國大革命,拿破崙戰爭,維也納會議後企圖恢復歐洲平衡
  • 北美:美國獨立戰爭結束,北美十三州脫離大英帝國
  • 北亞:俄羅斯商人進出西伯利亞及北太平洋,謀求對外貿易
  • 東南亞:華人大量移入南洋,在地商人勢力崛起
  • 非洲:廢奴思潮影響三角貿易,契約制下的另一種不自由

經歷了「漫長十八世紀」的醞釀,西方世界在十八世紀末迎來了兩件劃時代的大事:1776年美國獨立,以及1789年法國大革命。以這兩大事件為濫觴,由西方引領全世界邁入激烈變動的十九世紀近代化時期。也因為這兩大事件分別象徵脫離「舊世界」及「舊制度」,整個十八世紀亦被歸類為平淡而僵化的、應該被否定的舊時代。

然而,根據近年來對十八世紀各地的實證研究成果,上述說法開始被挑戰。發生於十八世紀末的變化並非斷裂性的新/舊瞬時轉變,而是一種長期連續性變化所導致的結果。無論是工業革命的基礎、地域社會的成熟、世界貿易的流通,亦或是啟蒙思想的催化,正因為有著漫長十八世紀的淬鍊,才能催生出十九世紀的近代化。再者,西方中心主義式的近代史論述也被檢討,西方世界與非西方世界實則呈現了雙向影響,而非由西歐單向推動全世界。十八世紀世界一體化的進展,為西歐社會的變化提供了基礎。

誠如本冊標題,1789年發生的事件,也象徵了各地人們開始思考並追求「自由」。做為全球史研究的一環,本書也欲以全球視角思考自由思潮的發展動向,跳脫傳統主流歷史敘述,以不同面向及地域實例深入探究。從蘇格蘭自由貿易運動到印度洋西部廢奴運動,從東南亞華人商業網絡到白令海峽俄羅斯商人毛皮貿易,宛如漣漪一般彼此碰撞,由微觀積累所組成的世界史樣貌,進而同步檢視全世界人民「追求自由」的動向,這種圍繞共同主題的橫切式歷史敘事,讓多向型的歷史書寫成為可能。

書封_歷史的轉換期8:1789年.追求自由的時代(立體有書腰_300dpi)_臺
Photo Credit: 臺灣商務出版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