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轉換期8:1789年.追求自由的時代》:華人世紀並非曇花一現,其貿易模式從殖民時期延續至今

《歷史的轉換期8:1789年.追求自由的時代》:華人世紀並非曇花一現,其貿易模式從殖民時期延續至今
Photo Credit: Anonymous@Wiki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誠如本冊標題,1789年發生的事件,也象徵了各地人們開始思考並追求「自由」。做為全球史研究的一環,本書也欲以全球視角思考自由思潮的發展動向,跳脫傳統主流歷史敘述,以不同面向及地域實例深入探究。

文:太田淳

第三章 東南亞海盜與「華人世紀」

5 東南亞與全世界的人所求之物

東南亞秩序的變化

本章至目前為止探討了從貿易時代至華人世紀,以及殖民統治確立期間,東南亞地區的貿易和地域秩序所呈現的變化。這些變化該如何在東南亞歷史上加以定位,跟世界的變化又有何種關聯? 以及,這些變化與世界「追求自由的潮流」又有何種關係?接下來就一一探討這些在本章開頭提出來的問題。

東南亞「貿易時代」的落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於荷蘭東印度公司加強了對區內貿易的控制。荷蘭東印度公司自許多有力的當地國家手中奪取貿易控制權,在過去開放給所有人的海域上實施獨占貿易和管理。這項方針讓生產者及許多亞洲商人喪失了主體性,使其經濟慾望低落,由東南亞在地國家主導的區內貿易也衰退。不過,貿易的衰退並未持續很久。自十八世紀初起,東南亞首先向人口增加且經濟發達的中國出口米糧;不久又向更成熟的中國市場出口東南亞產的錫、胡椒、海產、林產等大眾消費商品,貿易趨向活絡。

在貿易活動的復興過程中,筆者認為,與華人一同做出巨大貢獻的,是東南亞的武裝海商集團。他們運用武力,在海上移動的同時採集並運送產品,是一種在國家影響力尚未滲透的邊境地帶採集物產,逐漸發展起來的貿易型態。由於國家衰退以及對貿易的關心減退,在無法期待國家保護貿易活動的局面下,有時他們甚至會動用武力蒐集中國所需的產品,提供給前來東南亞轉口港的華商及英國商人。然而他們的活動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利益有所衝突,被荷蘭人斥為海盜,但卻又與東南亞商人、華商及英國商人相互合作,拓展以中國市場為主要出口對象的貿易活動。

十九世紀初,實行領土兼併這種新殖民統治政策的荷蘭殖民政府,積極與當初被他們稱為海盜的武裝海商集團合作。荷蘭殖民政府的人力與資金都有限,採取與地方有力人士攜手合作的政策比較實際。然而,不久後荷蘭殖民政府訂定了明確的國界,高舉「秩序與和平」的旗幟以正當化自身統治,也就無法繼續放任穿越國界、使用暴力的海盜活動。因此,殖民政府再次將海盜定義為「和平與秩序」的敵人,並採取鎮壓方針。

在這個時期,殖民政府內部文件及歐美著作中提及海盜危害的敘述也開始增加;這不但反映出政府的方針,同時也可說是藉由訴諸海盜的野蠻,來主張「文明」的殖民統治具備正當性。至於武裝海商集團及當地有力人士方面,也越來越多人希望與強化統治的殖民政府建立友好關係,因此他們協助鎮壓海盜,做為政治勢力的武裝海商集團也逐漸在島嶼東南亞消失無蹤。儘管如此,在殖民地體制下,從邊境向中國出口產品的貿易活動仍然需要軍事力量,此後武裝海商集團的活動仍舊以走私的形式持續。

出口至中國的貿易,為十八世紀後半至十九世紀中葉的東南亞帶來了新的繁榮時代——華人世紀。華人世紀並非曇花一現的繁榮,其貿易模式在殖民期間依然維持,並延續至今。殖民時期之後,雖然出口先進國家的農產與礦產急速增長,導致對中國貿易的比例下降;但至今對中國的出口貿易,尤其是在遠離經濟中心的東南亞周邊地域社會,仍然相當重要並持續不斷。

中國出口貿易在島嶼東南亞的意義,是為廣大的地方社會帶來獲利的機會。武裝海商集團大多是在林產和海產採集地以及中小規模的轉口港進行交易,意味著他們是在採集者及一般人們的生活空間附近從事貿易與流通。換句話說,這代表商品經濟滲入了更廣大的民眾生活。這群產品出口至中國的產地民眾,從十八世紀下半葉起便因出口國際商品而擁有消費力,能夠購買印度的鴉片或染織品,稍晚則是歐洲製的棉織品。

這樣的經驗在地域社會的商品經濟化,以及參與和接近人們經濟活動的層面上,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從世界史的角度來看,這些被殖民統治的地區,在被殖民前便已有大片區域體驗過國際貿易所帶來的商品經濟化,這是相當罕見的。許多東南亞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濟比其他脫離殖民統治的地區更早開始成長;在探討此現象的原因時,應該也有必要進一步檢視東南亞這類經驗的歷史意義。

大眾消費社會的發展與世界中的東南亞

十八世紀起中國與東南亞之間貿易的活絡化,與世界性大眾消費社會的發展有關。中國對東南亞海產與林產的需求之所以提高,是由於經濟高度發展地區的城市經濟成熟,眾多階層的人們對這些商品的需求也提升。英國商人將東南亞產品帶到中國,也是因為西北歐的廣大階層對茶葉的需求量大增,因此期盼更進一步拓展廣州的茶葉貿易。

大眾消費的發展,可說是該時代的世界特徵。西北歐的有錢人們,亦追求其他如中國瓷器或印度棉布等商品,德川時代後期的日本市場對爪哇和中國產砂糖的消費量也日益增加。就這樣,十八世紀左右開始,世界各地出現了大眾消費社會,因而產生了消費特定外來產品的需求。

誠如許多學者的論述,隨著大眾消費社會的出現,新近獲得消費能力的人們為了實際感受或誇示自己社會地位的提升,會企圖追求更高社會地位的人們所消費的貴重物品。這大多被認為是工業社會的典型行為,不過在西北歐的經濟高度發展地區,對於中國瓷器、印度棉布、中國茶葉,以及加勒比海砂糖等外來大量消費性商品需求的擴大比自身的工業化更早,而東亞也發生了類似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