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書》:托勒密時期「亞歷山卓圖書館」雖毀於大火,卻留給世人「知識具有強大力量」的價值觀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亞歷山卓圖書館幫我們了解圖書館的各種理念,在接下來好幾個世紀裡,許多其他圖書館都試圖加以模仿——即便亞圖的各種實際細節其實十分模糊。從這裡,我們了解到龐大館藏與學者社群聯繫在一起所產生的力量,因為學者能透過研究,從而分享知識並創造知識。
文:理查・歐文登(Richard Ovenden)
不久前,醫學科學家蓋倫(Galen)的一份手稿在希臘一間修道院的圖書館裡出現,而這份手稿提到一場過去不為人知的火災。根據這份手稿,西元一九二年,羅馬的皇家圖書館發生火災。這座圖書館被稱為多慕斯・提比里亞納(Domus Tiberiana),就蓋在城市中心的帕拉廷丘(Palatine Hill)。
那場大火焚毀了多卷原稿,包括一位著名希臘學者對荷馬作品的評論集——荷馬很有可能是古典時代(或所有時代)最有影響力的其中一位作者。
重要的是,這些卷軸是羅馬人從亞歷山卓圖書館搶回來的戰利品;原來西元前一六八年,埃米利烏斯・保盧烏斯(Lucius Aemilius Paullus)——羅馬名將西庇阿(Scipio)之父——打敗了馬其頓國王帕修斯(King Perseus),並從後者手中搶走了戰利品。這是第一批被帶回羅馬的莎草紙卷軸,而這批書籍亦對羅馬城民的文學生活產生深刻的影響。
莎草紙首先是在埃及被用來當書寫工具。這種紙的材料來自於燈心草。燈心草的草莖有木髓,可以抽取出來;一層層的木髓疊起來,用水使之融在一起,然後放在太陽下晒乾,接著磨平,使其表面可以著上一種特定的墨水。一張張的莎草紙通常會連在一起捲起來,首尾兩端附上木棒,形成卷軸(拉丁文將之稱為liber〔書〕,英文的library〔圖書館〕即源自這個字)。
慢慢地,莎草紙本身會被另一種更耐用的羊皮紙取代——這種技術首先在地中海西部發展起來,慢慢傳遍歐洲;接著透過阿拉伯手藝人和商人的媒介,亞洲的紙張進而再慢慢地取代了羊皮紙。不過,在最初的四百年裡,莎草紙是最主要的書寫媒介。
莎草紙的其中一個問題就是非常容易著火燃燒。由於莎草紙是由乾燥的有機物製成,然後再緊緊地捲在木棍上,其性質本來就很易燃。一旦這些相似的材質被存藏在圖書館裡,這個弱點即變成為潛在的災難。今日許多倖存下來的莎草紙本來都是廢棄物,其發現地點若不是垃圾堆(例如埃及著名的俄克喜林庫斯遺址),就是被用作包裹木乃伊的材料。
倖存至今的圖書館莎草紙卷軸數量極少,最著名的當數赫庫蘭尼姆(Herculaneum)這座「莎草莊園」出土的卷軸。西元七九年,維蘇威火山(Mount Vesuvius)爆發,噴發的火山灰淹沒了附近的古城赫庫蘭尼姆。十八世紀中葉,考古學家開始挖掘這座古城,最後總共找到超過一千七百多卷莎草卷軸。
這些出土的卷軸大部分已被燒得焦黑,或者因為火山灰的高溫而黏在一起。部分可以判讀的,已經足夠讓我們了解這批莎草紙卷軸的收集者的喜好:這位收藏家顯然很喜歡希臘哲學(尤其菲婁德穆斯〔Philodemus〕的作品)。這批脆弱的莎草紙卷軸目前還在展開和解讀當中,最近開始使用X光儀器來檢測;二○一八年,考古科學家宣布其發現:其中一部卷軸是塞內卡(Seneca)失落的《歷史》(Histories)的部分文稿。
要長期保存莎草紙卷軸,其存藏的環境十分重要。亞歷山卓是個海港城市,天氣很潮溼。這種溼氣必然會影響那些比較古老的卷軸,因為潮溼的天氣會助長黴菌孳生,還有造成其他生物性的腐敗現象。其他圖書館的莎草紙卷軸(例如那些收藏在帕加馬〔Pergamon〕圖書館的卷軸),都經歷了一個從莎草紙卷軸抄錄到羊皮紙的過程。羊皮紙是動物的皮經過加工處理後的書寫材料。從莎草紙到羊皮紙——這是知識的技術轉移,從一種格式轉換成另一種格式。
連續幾百年來的疏於監督、領導和投資——這似乎是亞歷山卓圖書館最後走向毀亡的終極原因。關於亞歷山卓圖書館的故事,與其強調野蠻無知戰勝文明真理,不如說是個警世故事,顯示資金不足、優先次序不高、對保存與分享知識的機構不夠重視——這些因素都具有使之悄然衰亡的危險。與之相比,亞歷山卓圖書館的勁敵——帕加馬的圖書館則力圖拓展並努力保存其館藏。
現代學者把帕加馬圖書館的成立日期訂定在西元前三世紀末,不過古代作家(例如斯特拉博)都把設館日期定於西元前二世紀,並把設館的功勞賦予阿塔羅斯王朝(Attaliddynasty)的國王歐邁尼斯二世(King Eumenes II, 197-160 BCE)。
在古代世界,帕加馬圖書館最有資格跟亞歷山卓圖書館搶奪最偉大圖書館的名聲。這座圖書館之所以能變成亞歷山卓圖書館的勁敵,並不在於該館館藏的性質或大小,而在於學者——圖書館本身的一部分——所扮演的角色。根據好幾位古代作家,這種敵對變成國家大事,觸發了托勒密五世(Ptolemy V, 204-180 BCE)和歐邁尼斯二世這兩位國王之間的競爭。兩座圖書館本身也各有自己的明星作家坐鎮。
亞歷山卓圖書館有阿里斯塔奇烏斯(Aristarchus),他是評論赫西俄德(Hesiod)作品最著名的作者;帕加馬有馬魯斯的克拉特斯(Crates of Mallos),他是評論荷馬作品最傑出的學者。就像亞歷山卓圖書館那樣,帕加馬圖書館也沒留下特定的遺跡可讓我們指認其位址;而其衰落似乎跟阿塔羅斯王朝的衰落密切相關,畢竟這個王朝在之前一直把自己的地位與圖書館的聲望綁在一起。一
Tags: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