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你能理解被「侵門踏戶」的感覺嗎?耶路撒冷的統一與分裂,就是讓以巴衝突不滅的火種

你能理解被「侵門踏戶」的感覺嗎?耶路撒冷的統一與分裂,就是讓以巴衝突不滅的火種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以色列「高調」慶祝是建立在巴勒斯坦的「辛酸」上,巴勒斯坦人心理都明白:強摘的果實是不會甜的。

文:江子揚

5月17日,根據路透社報導,大約有3萬名以色列人在巴勒斯坦人居住的耶路撒冷東部區域遊行,路途上他們載歌載舞,歡慶以色列重新統一耶路撒冷。雖然警方嚴陣以待,但遊行隊伍還是同巴勒斯坦人發生了暴力衝突。

以色列警方表示,巴勒斯坦人丟擲石塊,至少砸傷了兩個員警,而警方也逮捕了六名肇事者。據目擊者說,至少也有兩名巴勒斯坦人在衝突中受傷。衝突人群最終被手持警棍的員警所驅散。

對以色列人而言,這是第48個「耶路撒冷日」

「耶路撒冷日」是以色列的法定節日,紀念以色列在1967年六日戰爭(第三次中東戰爭)從約旦手中攻下東耶路撒冷,重新統一耶路撒冷。

以色列人視耶路撒冷城為其「永恆不可分割」的首都,歷任領袖也一再誓言,絕不會讓耶路撒冷再度分離。不過以色列對東耶路撒冷的統一,或說兼併,在國際法上其實並不合法;而且以色列對東耶路撒冷的主權宣稱,時至今日都未獲得國際社會任何一個國家的承認

對巴勒斯坦人而言,這是痛苦的持續

以色列歡慶耶路撒冷的統一,但從現實面來看,耶路撒冷其實非常分裂。今日的耶路撒冷,不僅僅在族裔、社會與經濟面向上是分裂的,它在物理上也受到圍牆的隔離。

根據「以色列民權協會」(Association for Civil Rights in Israel, ACRI)的報告,自1967年以來,東耶路撒冷超過26.3平方公里(約略是澳門或新北市板橋區的面積大小)的土地被以色列政府徵收作為政府機構和猶太社區。自1967年,以色列撤消了14,416位東耶路撒冷巴勒斯坦人的永久居留身份。2014年,以國當局撤銷了107位巴勒斯坦人的居留權,包含12名未成年人。在2011至2014年間,以國當局在東耶路撒冷拆除了302棟建築,光2014年就拆了98個單位,其結果就是導致更多巴勒斯坦人流離失所。

(延伸閱讀:誰的應許之地?6分鐘動畫讓你看懂超過60年的以巴衝突始末

隔離牆與屯墾區

2002年,以色列政府宣布將建設一道屏障以防止被巴勒斯坦武裝分子襲擊,而該屏障即是今日為人所知的「隔離牆」(Separation Wall or Barrier)。總長700多公里,高度約8公尺的鋼筋水泥「隔離牆」,將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劃分開來。

「隔離牆」的一邊是象徵現代與進步的以色列,另一邊則是貧窮、難民營與欠缺許多現代化設施的巴勒斯坦自治區。而「隔離牆」最具爭議的地方在於,它並不是沿著1949年國際公認的停火線(「綠線」)而建,而是更進一步向約旦河靠進,換言之,以色列將其疆界又向東邊推進了一大步(代表巴勒斯坦土地減少)。此外,隨著「隔離牆」的興建,周圍的屋舍遭到拆除,造成許多巴勒斯坦居民家破人亡、妻離子散。

(UN互動地圖:圖中淺藍色區域為東耶路撒冷。「綠線」為1949年第一次中東戰爭停戰協議劃定的分界線;紅線為已完成之「隔離牆」;橘線為建築中的「隔離牆」;黑線為規劃建設的「隔離牆」。以色列「隔離牆」並未沿著「綠線」而建,在東耶路撒冷尤為明顯。)

聯合國報告指出,以色列的「隔離牆」是一個整合了物理限制與行政措施的多層次障礙系統,它限制了巴勒斯坦人進出約旦河西岸區域的行動自由。以色列更透過這種社會工程改造,減少耶路撒冷城內巴勒斯坦人的數量,達到耶路撒冷猶太化的目的。

據聯合國估計,以色列「隔離牆」工程的62%已經完工,10%在興建,還有28%在規劃中,其造成巴勒斯坦人人權的負面影響包括:

1. 生活在「隔離牆」(互動地圖中的紅線)與「綠線」間的32個社區,約11,000位巴勒斯坦人,必須向以色列政府申請居留許可證才能繼續居住在自己的家裡。

2. 大約有150個巴勒斯坦社區座落在「隔離牆」內,若他們要繼續住在自己的家中,並保持與居住在「隔離牆」外約旦河西岸其他地區的親戚來往,他們必須向以國政府申請特殊許可、或事先協調,才能通過檢查站進出該區域。

3. 如同上述,「隔離牆」阻絕了居住在「隔離牆」內的巴勒斯坦人前往約旦河西岸其他地區的自由,同時也限制了他們工作的選擇與取得基本服務(如醫療照護等)的機會。

4. 由於「隔離牆」的設置,生活在「隔離牆」外,但耕地在「隔離牆」內的巴勒斯坦農戶,若無法取得進出許可,農地可能被充公或強佔,千家萬戶的生計遭到破壞。

5. 「隔離牆」亦對都市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巴勒斯坦社區與郊區被嚴格區分出來,他們同時也被「隔離牆」阻絕在市中心之外,這種情形在東耶路撒冷尤其嚴重。

除了「隔離牆」外,以色列在1967年佔領了約旦河西岸以及加薩走廊後,就開始策略性地將人口遷徙入這些佔領區,建立「屯墾」。過去四十多年來,「屯墾區」數目與人口不斷成長,目前已經有超過23萬屯民,分佈在約150處「屯墾區」,其中大多居住在東耶路撒冷。國際日報報導,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15日亦透過聯合國發表聲明,譴責以色列近期欲在「綠線」外興建900套住宅的「屯墾」計畫,其不但違反國際法,而且還大大侵害了當地巴勒斯坦居民的人權。

美國新興媒體Vice在今年年初發佈的「分裂的城市:耶路撒冷最受爭議的社區」(A City Divided: Jerusalem’s Most Contested Neighborhood)影片中,就深入東耶路撒冷Silwan社區採訪,其突顯了以色列透過「屯墾」,一點一滴地入侵巴勒斯坦社區,同時放任以國國旗在空中飄揚。或許正如受訪者所說的,那是一種「表述」,一種「這就是我的土地,你奈我何」的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