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再發現:哥爾夫球場發展24公頃選址彌補方案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們需要思考的是,長遠來說我們是否仍同意動用公帑,繼續補貼這些大體上只是會員專屬的會所地的運作。
今年5月,政府引述環評報告[1]指粉嶺哥爾夫球場舊場(Old Course)中大部分位置「具生態價值」不宜發展,一度令原有只得32公頃的發展縮水再縮水,雖然這個決定的理據惹人質疑[2],但政府似乎已決意只留舊場其中9公頃用地作公屋發展。而方案大縮水後,與剛上任李家超「提速提量」積極覓地根本上背道而馳,政府實有責任尋找替代方案彌補粉嶺哥爾夫球場的縮水面積。
上星期五,有報章引述「本地研究社」(連名都寫錯)研究員的電台訪問,指研究員「不堅持在有關土地建屋」[3],形容到各界人士也不反對放棄整個發展計劃,內容可斟酌。但我們卻發現,在粉錦公路以北、青山公路(古洞段)兩旁用地,其實還有著更大的潛力。
這片用地部分為哥爾夫球場內的練習場(Driving range),連同青山公路(古洞段)以北的地產商土儲及棕地群,面積24.5公頃,剛好可彌補現場公屋發展計劃被縮水的面積,值得研究其發展潛力,提供額外公屋居屋單位給上萬戶香港市民。

值得進一步研究有其理由:
1. 位處三條公路交界「策略性位置」
主張保留哥爾夫球場人士亦「擔心」發展會引起交通問題,但選址位於整個球場的東北角,比舊場更加接近新市鎮,亦位於粉嶺公路、青山公路(古洞段)及粉錦公路交匯處,如適度發展公營房屋及公共交通配套,應比居民依靠私家車出入的私樓豪宅為低,不會為粉錦公路帶來負荷。
2. 相鄰已有私人中密度住宅發展先例
事實上練習場旁已有中密度私樓豪宅發展,基建配套不是難以解決的問題。2019年入伙的高爾夫.御苑(Eden Manor)被球場三面環抱,是在球場邊緣位置發展住宅的先例;青山公路(古洞段)以北亦有低密度豪宅高爾夫景園(Golf Parkview),與球場相隔一條路。
3. 選址內曾有住宅發展方案稱「環境影響可控」
今年5月,中建許氏家族向城規會申請在高爾夫景園東邊3.4公頃的土地興建近千個單位,地積比達4.4。中建委托顧問撰寫報告[4],指能採取緩解措施解決對周邊環境影響(resulting in no adverse impacts to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with appropriate mitigation measures)、亦能優化(optimise)粉嶺/上水新市鎮的發展潛力,和將為粉嶺/上水新市鎮的發展立下良好先例(setting a desirable precedent for optimising the opportunities for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相信同樣理據,亦適用於相應密度的公營房屋發展。現時公屋比私樓更短缺,政府應優先考慮收回地段發展公屋,而若由政府主導發展,選址內的一級歷史建築「愛園別墅」應有更大保障,選址內佔部分的林地亦可以在規劃方案上予以保留。
4. 與旁邊棕地合併發展,增加「協同效應」
中建土儲東邊約4.1公頃的棕地,現時用作為金屬買賣工場及貨倉,亦可與球場合併一起研究發展潛力,重置棕地作業亦可改善附近一帶環境。
5. 重置練習場(Driving Range)騰空優越地段
練習場相對容易在球場內其他位置重置,而且康文署亦營運兩個戶外練習場,賽馬會營運的滘西洲公眾高爾夫球場,南華會亦有同樣設施,還未計更多私人營運的高爾夫球練習場,對於純粹想練習發球的球手來說,他們亦有其他選擇。
初步研判,這24.5公頃土地確實值得社會進一步討論其發展空間。事實上,現有發展計劃只研究了粉嶺哥爾夫球場少於兩成土地的發展可行性,實在不應未先研究就蓋棺定論。
我們需要思考的是,長遠來說我們是否仍同意動用公帑,繼續補貼這些大體上只是會員專屬的會所地的運作。以粉嶺哥爾夫球場為例,公帑每年以億元計的地租優惠補貼,只是換來對公眾有限的開放時數,是否值得?除非只是為了富豪打golf不想見到公屋在旁「礙眼」,收回球場用地「公地公用」(如作公屋居屋或免費開放的大型公園),是這塊用地長遠的唯一出路。
注釋:
- 收回部份粉嶺哥爾夫球場用地作房屋發展可行性研究 Agreement No. CE17/2019(CE) Technical Study on Partial Development of Fanling Golf Course Site- Feasibility Study(備份)
- 最新:粉嶺哥爾夫球場建屋面積二度縮水剩下9公頃(本土研究社)
- 研究員當日在電台指球場發展爭議的重點在於公地公用,而非「公屋vs 環保」的對立。至於是否建屋,則視乎選址的情況,因環境等理由不能建屋的地方,亦可作公眾公園等用途,大原則為收回整個球場作公共用途,終止一小撮人廉價使用特權用地。頭條日報上星期五指本研社「並沒有堅持一定要利用有關土地來建屋」,來論證用地「有商量空間」,進而指不少人認為整個高球場值得保育,所以不應發展,屬曲解研究員的意思。(原訪問可見《香港電台》自由風自由phone 30/06/2022 - 專業界倡高球場改作「北都」中央公園)
- 城市規劃委員會:關乎申請編號Y/FSS/19而只作指示用途的擬議發展計劃的概括發展規範
(文章獲授權轉載,題目由編輯所修擬,原文可見於此。)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
Tags:
《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Ep4:疫情戰火雙重挑戰,經濟難民與糧食危機搶救行動刻不容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Ep4將帶大家關注因委內瑞拉通膨問題產生的經濟難民,透過與兩位來賓的對談深入瞭解問題始末,並從中認識世界展望會如何透過社區發展工作來回應全球經濟與糧食問題。
由李漢威、蔡尚樺聯手主持的直播節目《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第4集已於7月12日播出。本集邀請宏都拉斯國防大學榮譽教授楊建平、台灣世界展望會國際事工處主任吳正吉對談,深入委內瑞拉經濟難民問題始末,瞭解背後的政治、經濟脈絡,以及其涵蓋的飢餓、貧窮與兒童保護等迫切需要援助的議題,並從中認識世界展望會在委內瑞拉積極推動的社區發展工作。同時,也邀請各界共同付出行動,與世界展望會一起協助貧窮家庭與兒童回歸正常生活。
從世界展望會的角度來看「多做多得」,我們付出後得到的是兒童豐盛的生命。這些豐盛的生命是必須被協助、被完成的,因為這是兒童本應該有的權利。
經濟數字之下,看不見的兒童飢餓危機
根據聯合國難民署的統計,近年委內瑞拉難民數字不斷飆升,累積至2021年已超過460萬人,僅次於敘利亞的680萬人。但在戰火爭端與氣候變遷影響較少的中南美洲,為何會產生如此多的難民人口?事實上,委內瑞拉歷經國家一連串錯誤的社會及經濟政策後,於2014年爆發惡性通貨膨漲,民眾面臨嚴重的經濟困境,為求生存人們只好被迫出逃成為「經濟難民」。

今年初,世界展望會為了進一步了解委內瑞拉家戶在糧食安全、營養與兒童保護等方面的實際狀況,與當地組織合作展開深入的需求調查。結果發現,委內瑞拉70%的家庭面臨中度以上的飢餓狀況,嚴重的飢餓問題更造成30%的兒童身高年齡比低於平均值,這意味著孩子無法獲得足夠營養,而造成智力與身心靈發展上無可挽回的傷害。此外,調查更發現有20%的出逃難民會將小孩獨自留在國境內,衍生兒童保護、隔代教養等社會問題。這不只如實呈現經濟危機對當地家庭的衝擊,更讓我們看見其中迫切需要幫助孩童的輪廓。
繁華之後:弱勢孩童被剝奪的基本生命權利
或許很令人難以想像,如今面臨經濟困局的委內瑞拉,過去曾擁有包括醫療、教育、住宅等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雖然存在貧富不均的問題,但人民生活仍算安穩。來賓楊建平教授分析道,對比今昔天堂地獄般的差異,其實皆源自於委內瑞拉國家得天獨厚的石油產出:
過去國際油價飆漲的黃金年代,委內瑞拉憑藉石油出口獲取豐厚的利潤來支撐國家的龐大支出,依據國際組織的調查,當時的施政策略確實減少貧富不均問題。但從2010年開始,因為頁岩油技術趨於成熟、國際經濟制裁等一連串的因素,讓國際上包含石油在內的大宗物資價格巨幅下跌,嚴重動搖委內瑞拉賴以為生的經濟命脈。漸漸的,國家開始無法支付各項社會福利的鉅額開支,加上國內政治動盪,最終使得國家經濟完全崩潰。
來賓吳正吉主任也補充,受經濟問題影響最直接、嚴重的就是生活其中的人們,尤其在脆弱的政經環境中,弱勢家庭與兒童更是毫無選擇的權利。就像影片中的Ami一家,孩子的缺陷不只讓家庭先天需要更多資源,母親離家、父親失業的後天影響更是巨大,此時冒險出走並非出於思慮後的決定,而是環境壓迫下不得不的無奈。幸好,世界展望會看見努力掙扎中的弱勢家庭,迅速組織動員發展緊急溫飽及社區發展的救援工作,協助更多與Ami相同境遇的家庭,給予兒童更豐富的營養條件,獲得應有的生命權利。
先天聾啞的女孩Ami,5歲的她和祖母南希及父親安芬尼從家鄉長途跋涉到達厄瓜多找尋安身之所。圖中的米老鼠玩偶是她祖母親手清洗、縫合的,也是這段旅程中她唯一的玩具。

重建土地關係,世界展望會從社區開始的經濟復健之路
追根究柢,石油究竟算是天賜禮物還是惡魔果實?來賓楊建平教授解釋,這種國家過度依賴單一天然資源的現象被經濟學家稱為「荷蘭病」。就國家經濟發展而言,這就像是雙面刃,天然資源出口獲得的大量外匯拉抬幣值,導致其他產業的出口不利,農業、工業、製造業等產業發展也隨之受限。不過相反的,這表示委內瑞拉仍有尚未開發的肥沃土地可以耕作,所以世界展望會進入委內瑞拉的首要工作,就是回歸根本,恢復當地居民與土地之間的關係,結合社區發展行動與生技發展工作,發展如「家庭菜圃」的長期計畫,陪伴社區成長、鼓勵多元的經濟發展。
家庭菜圃計畫的重點之一,其實是源自於前面提到的兒童飢餓問題。世界展望會透過以下三個漸進式的進程,從糧食援助、技術扶助到地方組織的能力建設,讓許多受益家庭的孩子不只獲得營養改善,家庭的父母也更有自信,而委內瑞拉國家的社區發展更受到莫大的幫助。
一、緊急糧食援助
針對當下經濟困頓、糧食缺乏的家庭與兒童,提供立即性的糧食援助。
二、技術援助,扶助謀生
透過工作坊教導受益家庭種植技法與相關物資,包括種植技巧、種子、糧食技術等,並慢慢建立社區關係,給魚也給釣竿的過程也是在恢復人與人、人與社區、人與土地的多元共存關係。
三、長期兒童保護
經濟蕭條之下,童工、童婚等問題也層出不窮。因此世界展望會也在扶助的過程,加強兒童保護觀念的訓練,教育民眾如何避免兒童受到剝削,以及剝削發生時,如何與相關單位回報加以阻止。
不只委內瑞拉,新冠疫情衝擊全球糧食分配議題
然而,糧食與貧窮問題不只發生在經濟崩潰的國度。隨著俄烏戰爭與新冠疫情的雙重影響,經濟通貨膨脹已經蔓延全球,甚至許多國家開啟進一步的糧食管制措施,這將衝擊國際糧食問題,產生更多潛在危機。

經濟緊縮加上戰爭導致的國際糧食保護政策,都將嚴重影響那些原本就缺乏糧食、仰賴進口糧食的非洲國家。世界展望會也注意到危機將至,救援行動刻不容緩,不只透過飢餓30活動推行全球飢餓的倡議行動;更與世界糧食署合作,進入需要的國家進行緊急糧食發放、社區發展、家庭菜園等事工推行扶助計畫,讓人們擁有推行自己社區、謀求幸福生活的能力,藉此回應糧食缺乏帶來的生存危機!
立即伸出援手,共同面對糧食缺乏的困境!飢餓三十救援專線:(02)8195-3005 即刻救援動起來

關於《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
由《國際大風吹》李漢威、金鐘主持人蔡尚樺聯手主持,每集《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直播節目將邀請重磅來賓,帶大家深入淺出、探討急需人們重視的國際議題,並呼籲各界付出實際行動,向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展開即刻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