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陳時中批柯市府公辦都更慢,都更處反駁「連8年居六都之冠」,黃珊珊:中央不修法別怪地方執行不力

陳時中批柯市府公辦都更慢,都更處反駁「連8年居六都之冠」,黃珊珊:中央不修法別怪地方執行不力
台北市大安區信維整宅建齡長達50年,住商使用複雜,導致都更整合卡關。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管碧玲認為,台北市區的都更需求全國最高,民間推動都更的人數全國最多,民辦、自辦加起來數量當然全國最多。但是民眾關心的申請都更計畫核定時間,台北市確實是全國最久。

民進黨台北市長參選人陳時中昨(18)日公布都市更新政策,認為柯市府第二任內公辦都更速度減緩,盤點台北市17處整建住宅、84處海砂屋、110處危險建築,政府優將先介入更新,若當選4年內會推動完成2成核定;不過批評引發北市府不滿,都更處強調「台北市的各項都市更新成果連續8年位居六都之冠」;也有意參選台北市長的副市長黃珊珊也表示,都更處理的不是房子而是人,最難的是意見整合;不如中央帶頭修法,不要怪地方執行不力。

陳時中說,台北市屋齡30年以上占71%,較8年前又增加約16萬戶,屋齡40年以上占44%;都市更新是很重要的事,現在不做,10年後來不及了;台北的都更不能再等,若再拖下去,會面臨大量人口的流失,讓台北市失去活力、生命力,喪失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陳時中表示,現在已經完成的公辦都更都是單純獎勵做得起來的,若沒有政府參與、難度高的,就只能不斷地等待;因此他首要展現決心,不再是隨意用獎勵的辦法,而是要先從安全做起,因此有危險的住宅,政府優先介入,包括整建住宅17處、海砂屋84處、危險建築110處,4年內要推動核定2成,8年核定5成。

陳時中提的「2個願景」是老舊建築密集地區,正規檢討都市計畫,政府推動翻轉再生;TOD(大眾運輸導向發展) 地區,容積獎勵提高開發強度,政府輔導成案。「3大團隊」在都市更新處、住都中心擴大編制及民間專業團隊的基礎下,建立都更特戰隊,由市長、副市長擔任指揮中樞。

最後還有「4大策略」包括審議明確化,都更通關再加速,1年內完審,避免公務員涉訟;建立案件預審制度,減少退補件提升效率;前端有更多的專業諮詢,提供市民信賴的管道;最後則是產權交換機制,讓長輩提早住新家。

柯文哲、黃珊珊:都更不是畫大餅就好

對於陳時中批評柯市府進入第2任期後,都更執行力變差,公辦都更第二期進度緩慢;柯文哲笑稱「陳時中可能沒有先Google清楚資料」台北市都更處昨天則立刻發新聞稿反駁,強調公辦都更案自2015年便著手盤點推動,於2016年首訂「臺北市公辦都市更新實施辦法」,並設有專責單位,迄今已持續8年,北市各項都市更新成果也連續8年位居六都之冠,截至今年為止已啟動共28案公辦都市更新案,其中斯文里三期整宅、大直北安段公辦都更案已順利完工。

都更處指出,柯文哲上任後,於2018年起已劃定全市85處更新地區及2處策略性更新地區,並制訂因地制宜的指導原則,以調節地區發展。加上推動公辦都更,優先選定18案公辦都更基地,結合公部門及民間力量推動更新,迄今已有2案完工,6案興建動工,2案完成都更審議核定,4案進入都更審議階段。

不過陳時中競選總部政策小組總召集人立委管碧玲對於柯文哲質說「沒先查查資料」,今天在臉書上反擊,台北市公辦都更「1.0」和「2.0」檢視的結果就是「1.0」的18案,至今只有2案完工、6案動工,這8案中有6案是在第一任規劃的,第二任僅2案,第一任比第二任做得多;完工的2案,只有一案是市政府推動的「原汁原味的公辦都更」,是林欽榮副市長、林洲民局長努力出來的「斯文里三期整宅」;另一案其實是100%國防部眷村閒置土地的都更案。

管碧玲也強調,「1.0」這18案多數為純公有土地或高比例公有土地,產權單純、好做的案子。看不出市政府對需要改善居住安全、推動都市再生的積極性與計畫性。2020年提出「公辦都更2.0」全部10案均尚未核定,僅松柏大樓在今年2月總算辦了事業及權變計畫公辦公聽會。絕大多數都停留在意願調查,包括大家關心的信維市場。

管碧玲認為,台北市區的都更需求全國最高,民間推動都更的人數全國最多,民辦、自辦加總起來的推動數量當然全國最多。但是民眾最關心的申請都更計畫核定時間,台北市確實是全國最久,而且在柯市長第二任內所需時間比第一任要多花一年。民眾最在意的都更案件審議效率,台北市政府耗費的審查時間也是全國第一名。

黃珊珊評論陳時中的都更政策時則表示,《都更條例》是中央政府把天花板放在那,要用很大力氣才能用海砂屋或其他TOD(大眾運輸導向都市發展)、EOD(市有建物及用地整合運用導向都市發展)方式增加 。黃珊珊也反駁,若民進黨要改,中央政府可修法,而不是好像地方政府執行不力。

黃珊珊也說,政府畫大餅很容易,但都更需要推力跟拉力,很多議員也都爭取很多年,速度這麼慢主要就是有人覺得房子不需要,或無法預期將來的權益,「這不是畫個餅就能生出來」。每個房子都是民眾一輩子的資產,要說服民眾加入且覺得安心,「這件事比跟對方說有什麼法規,我可以幫你核定來得更重要」,用公辦督更與都更工作站,一站一站派人進去說服,最困難的事意見的整合,因為都更面對是人,不是房子而已。

此外黃珊珊昨日受訪時也表示,台北市未來都更重點放在學校改建,全市有200多所學校超過50年,需要改建整併,例如永春跟永吉國小合併改為「雙永國小」,一間學校不需要兩個操場,空出來的地就可蓋社會住宅,還可以提供給周圍都更單元做中繼宅;長者租屋比較困難,「捧著錢也不一定有人租」到時候學校改建時就能提供長者居住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