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時中批柯市府公辦都更慢,都更處反駁「連8年居六都之冠」,黃珊珊:中央不修法別怪地方執行不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管碧玲認為,台北市區的都更需求全國最高,民間推動都更的人數全國最多,民辦、自辦加起來數量當然全國最多。但是民眾關心的申請都更計畫核定時間,台北市確實是全國最久。
民進黨台北市長參選人陳時中昨(18)日公布都市更新政策,認為柯市府第二任內公辦都更速度減緩,盤點台北市17處整建住宅、84處海砂屋、110處危險建築,政府優將先介入更新,若當選4年內會推動完成2成核定;不過批評引發北市府不滿,都更處強調「台北市的各項都市更新成果連續8年位居六都之冠」;也有意參選台北市長的副市長黃珊珊也表示,都更處理的不是房子而是人,最難的是意見整合;不如中央帶頭修法,不要怪地方執行不力。
陳時中說,台北市屋齡30年以上占71%,較8年前又增加約16萬戶,屋齡40年以上占44%;都市更新是很重要的事,現在不做,10年後來不及了;台北的都更不能再等,若再拖下去,會面臨大量人口的流失,讓台北市失去活力、生命力,喪失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陳時中表示,現在已經完成的公辦都更都是單純獎勵做得起來的,若沒有政府參與、難度高的,就只能不斷地等待;因此他首要展現決心,不再是隨意用獎勵的辦法,而是要先從安全做起,因此有危險的住宅,政府優先介入,包括整建住宅17處、海砂屋84處、危險建築110處,4年內要推動核定2成,8年核定5成。
陳時中提的「2個願景」是老舊建築密集地區,正規檢討都市計畫,政府推動翻轉再生;TOD(大眾運輸導向發展) 地區,容積獎勵提高開發強度,政府輔導成案。「3大團隊」在都市更新處、住都中心擴大編制及民間專業團隊的基礎下,建立都更特戰隊,由市長、副市長擔任指揮中樞。
最後還有「4大策略」包括審議明確化,都更通關再加速,1年內完審,避免公務員涉訟;建立案件預審制度,減少退補件提升效率;前端有更多的專業諮詢,提供市民信賴的管道;最後則是產權交換機制,讓長輩提早住新家。
柯文哲、黃珊珊:都更不是畫大餅就好
對於陳時中批評柯市府進入第2任期後,都更執行力變差,公辦都更第二期進度緩慢;柯文哲笑稱「陳時中可能沒有先Google清楚資料」台北市都更處昨天則立刻發新聞稿反駁,強調公辦都更案自2015年便著手盤點推動,於2016年首訂「臺北市公辦都市更新實施辦法」,並設有專責單位,迄今已持續8年,北市各項都市更新成果也連續8年位居六都之冠,截至今年為止已啟動共28案公辦都市更新案,其中斯文里三期整宅、大直北安段公辦都更案已順利完工。
都更處指出,柯文哲上任後,於2018年起已劃定全市85處更新地區及2處策略性更新地區,並制訂因地制宜的指導原則,以調節地區發展。加上推動公辦都更,優先選定18案公辦都更基地,結合公部門及民間力量推動更新,迄今已有2案完工,6案興建動工,2案完成都更審議核定,4案進入都更審議階段。
不過陳時中競選總部政策小組總召集人立委管碧玲對於柯文哲質說「沒先查查資料」,今天在臉書上反擊,台北市公辦都更「1.0」和「2.0」檢視的結果就是「1.0」的18案,至今只有2案完工、6案動工,這8案中有6案是在第一任規劃的,第二任僅2案,第一任比第二任做得多;完工的2案,只有一案是市政府推動的「原汁原味的公辦都更」,是林欽榮副市長、林洲民局長努力出來的「斯文里三期整宅」;另一案其實是100%國防部眷村閒置土地的都更案。
管碧玲也強調,「1.0」這18案多數為純公有土地或高比例公有土地,產權單純、好做的案子。看不出市政府對需要改善居住安全、推動都市再生的積極性與計畫性。2020年提出「公辦都更2.0」全部10案均尚未核定,僅松柏大樓在今年2月總算辦了事業及權變計畫公辦公聽會。絕大多數都停留在意願調查,包括大家關心的信維市場。
管碧玲認為,台北市區的都更需求全國最高,民間推動都更的人數全國最多,民辦、自辦加總起來的推動數量當然全國最多。但是民眾最關心的申請都更計畫核定時間,台北市確實是全國最久,而且在柯市長第二任內所需時間比第一任要多花一年。民眾最在意的都更案件審議效率,台北市政府耗費的審查時間也是全國第一名。
黃珊珊評論陳時中的都更政策時則表示,《都更條例》是中央政府把天花板放在那,要用很大力氣才能用海砂屋或其他TOD(大眾運輸導向都市發展)、EOD(市有建物及用地整合運用導向都市發展)方式增加 。黃珊珊也反駁,若民進黨要改,中央政府可修法,而不是好像地方政府執行不力。
黃珊珊也說,政府畫大餅很容易,但都更需要推力跟拉力,很多議員也都爭取很多年,速度這麼慢主要就是有人覺得房子不需要,或無法預期將來的權益,「這不是畫個餅就能生出來」。每個房子都是民眾一輩子的資產,要說服民眾加入且覺得安心,「這件事比跟對方說有什麼法規,我可以幫你核定來得更重要」,用公辦督更與都更工作站,一站一站派人進去說服,最困難的事意見的整合,因為都更面對是人,不是房子而已。
此外黃珊珊昨日受訪時也表示,台北市未來都更重點放在學校改建,全市有200多所學校超過50年,需要改建整併,例如永春跟永吉國小合併改為「雙永國小」,一間學校不需要兩個操場,空出來的地就可蓋社會住宅,還可以提供給周圍都更單元做中繼宅;長者租屋比較困難,「捧著錢也不一定有人租」到時候學校改建時就能提供長者居住單元。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