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聯合政府垮台提前9/25大選,「歐元區救世主」德拉吉駕馭不了義大利政壇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1日請辭的義大利總理德拉吉,即使在歐洲中央銀行總裁任內幫助解救歐元區而為人津津樂道,仍駕馭不了義大利出了名難搞的政治體制,難逃中箭落馬的命運。
(中央社)義大利聯合政府垮台,總理德拉吉(Mario Draghi)21日辭職,讓金融市場為之震動,全國大選提前於9月25日登場,這將是超過一世紀以來,義大利首次在秋天舉行全國大選。
路透社報導,義大利下半年一般是讓國會著手通過預算法,如今競選活動將在旱象與盛夏高溫中開打。
一份民調研究本週顯示,由極右派「義大利兄弟黨」(Brothers of Italy)為首的保守政黨陣營可能贏得多數席次。
前歐洲中央銀行(European Central Bank)總裁德拉吉2021年在義大利致力克服疫情和疲弱經濟之際空降出任總理,但在執政約18個月後,今天稍早遞出辭呈。總統馬達雷拉(Sergio Mattarella)請他繼續擔任看守總理。
德拉吉告訴內閣同僚:「我們必須處理與疫情、俄烏戰爭、通膨、能源成本相關的緊急情況。」
投票日雖訂於9月下旬,但新政府上任前可能會先經歷數週的討價還價。
德拉吉為挽救聯合內閣瓦解要求舉行信任投票,但聯合政府裡的3個主要夥伴杯葛,德拉吉內閣今天仍難逃瓦解命運。
曾被譽為歐元區救世主 德拉吉駕馭不了義大利政壇
(中央社)21日請辭的義大利總理德拉吉,即使在歐洲中央銀行總裁任內幫助解救歐元區而為人津津樂道,仍駕馭不了義大利出了名難搞的政治體制,難逃中箭落馬的命運。
法新社報導,卓越經濟學家德拉吉的總理職務不是經由民選選上的,他贏得羅馬政壇幾乎所有政黨支持,於2021年2月上任,就職後在歐洲聯盟和七大工業國集團(G7)受人景仰,從而提升義大利的國際地位。
他在歐洲第3大經濟體義大利正與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和隨之而來的經濟衰退奮戰之際臨危受命,義大利當時獲得歐盟疫情後復甦基金大筆挹注,投入提振經濟大業。
結構性的無效率和繁重官僚體系拖垮義大利經濟,內耗和惰性長期絆住結構性改革。德拉吉以他的高人氣,以及獲得歐盟和金融巿場信賴的加持,被認為是引領國家從停滯經濟中復甦的不二人選。
然而,明年登場的大選讓聯合政府不同政黨各懷鬼胎,他們對德拉吉要求停止政治內鬥的嚴厲警告充耳不聞。
聯合政府中3個政黨20日杯葛試圖挽救內閣的信任投票,執政約一年半的德拉吉內閣終難逃瓦解命運。他21日上午向總統馬達雷拉遞出辭呈。
德拉吉在耶穌會經營的菁英高中受教育,數學、拉丁文、籃球成績都出類拔萃,還跟曾任法拉利(Ferrari)董事長的蒙茲莫洛(Luca Cordero di Montezemolo)等名人一起上過課。
已婚的他與妻子育有兩個孩子,是一名虔誠的天主教徒。
德拉吉1970年曾在經濟學學士論文中主張,單一貨幣「是個愚蠢主意,這種事絕不應該發生」。他後來逐步修正此一觀點,反而成為歐元最強有力支持者之一。
從聲譽卓著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取得博士學位後,德拉吉回到義大利,在多所大學教經濟學。
1984年至1990年間他任職世界銀行(World Bank),然後在義大利經濟部擔任財政主管10年,歷經9個不同政府,期間義大利大規模私有化、致力削減赤字等政策都出自他手筆,幫助國家成就了加入歐元區的資格。
2011年11月他被任命出掌歐洲中央銀行(European Central Bank),當時義大利幾乎破產,大有拖垮整個歐元區的風險。
德拉吉承諾「不惜一切代價保住歐元」,強調「相信我,這樣就夠了」,一年後改變了歷史。
外界推崇他幫助解救此一單一貨幣。然而,這項救援行動來自巨額注資和歷史性低利率大助一臂之力,這也使他蒙受保守派怨懟,尤其在德國。
2019年從歐洲央行離任後,沉潛的德拉吉於義大利防疫封鎖期間大部分時候鄉居中部恩伯利亞省(Umbria),直到前總理孔蒂(Giuseppe Conte)政府2021年1月因內部傾軋而垮臺,總統馬達雷拉請他重出江湖接掌國政。
今年稍早國會投票選舉總統期間,他曾被點名繼任馬達雷拉,不過當時因為總統難產,多次表明不想連任的馬達雷拉只好回鍋做第2個任期。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 義大利聯合政府垮台,總理德拉吉力挽狂瀾重振聯盟失敗,原訂明年的大選將提前舉行
- 義大利總理辭職:聯合政府瀕瓦解,內外因素一次看
- 前歐洲央行總裁德拉吉接任義大利總理,「拯救歐元的人」這次能救義大利嗎?
- 80歲想退休都不行,義大利總統馬達雷拉「勉強同意」連任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羅元祺
台灣過時法規又一例?遺產捐贈公益社團法人要課稅!超過7成民眾認為不合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愛心公益是否該被差別待遇?過時的法令讓社團法人受贈的善款縮水,不僅影響了遺贈者的心願,更截斷了社福團體的募款來源。針對遺產捐贈需課稅的問題,法規該如何調整才能完善遺贈者的善意呢?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是許多國外觀光客來台灣旅遊時所給予的盛讚,但你知道嗎?台灣人的良善,卻因過時的法規要求,導致許多社福團體被阻擋在愛心捐款的門外!
原因為何?關鍵在於當前《遺產及贈與稅法》明文要求,捐贈給財團法人得以「免」課遺產稅1 ;但是,同屬公益性質的社團法人卻被排除在外,例如台灣失智症協會、台灣荒野保護協會等組織,若收到一筆遺產捐贈,是「無法」享有免課稅的福利。等於社團法人受贈遺產時,硬是比財團法人多被扒了一層皮,這無疑是政府用國家力量引導資源的走向。
你覺得,這項法規在現今公民運動已屬成熟的社會當下,合理嗎?
民眾的遺愛被打折,一億元遺產損失6,283萬社會投資報酬價值
社團法人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以下稱聯合勸募協會)分享一個案例,一名長期熱心公益的捐款人在身故後,遺囑指定捐贈市值達新台幣1億多元的遺產,由於聯合勸募協會屬社團法人組織,設算後須先扣除遺產稅金高達1,366萬元,若以聯合勸募所導入的SROI值計算,每投入1元,可產生4.6元社會價值,等同流失創造6,283萬元社會價值的機會。
只因為聯合勸募屬社團法人,遺贈人必須繳納這筆遺產稅金,讓原本可以造福更多其他社會弱勢的善心,流失真正有意義的價值。
另一方面,由於少子化與單身人口逐年增高的趨勢,越來越多人打算將遺產捐贈給公益團體遺愛人間。從聯合勸募協會委託的「遺產捐市場調查」 2結果發現,便有26.4%受訪者願意捐出繼承遺產作公益,願捐出個人遺產者則有30.9%,但約1/4民眾會因得知要課稅而改變心意不願捐贈。
超過7成認同!公益社團法人排除免課遺產稅「不合理」
從「遺產捐市場調查」可以觀察到,有74.1%的受訪者認為現有法條將社團法人排除免課徵遺產稅的群體之外,相當「不合理」,進一步探究原因,「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對社團法人公益團體不夠友善」皆超過5成比例的支持度。
如果交叉比對受訪族群,發現年齡越高者,越認同「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年收入較高的族群,則更贊同不合理「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至於表達有捐贈遺產意願的受訪者也抱持「較高」比率認為此項課稅規定不合理,將對公益捐贈帶來限制及困難。

在願意捐贈者中,交叉分析收入分布,年收100萬元到250萬元者意願顯著高於群體,達4到5成。至於捐贈原因,捐贈繼承遺產者有81.4%盼幫助弱勢族群,33%是受信仰或民間功德觀念影響;捐贈個人遺產者,有78%盼愛心化為實際祝福遺留人間,46%盼支持特定團體。
接著調查進一步詢問,如果遺產捐贈給社團法人能夠免課遺產稅,是否會提高受訪者的捐贈意願?有34.4%本無意願捐贈者表示會考慮捐贈。至於捐贈意願提高的動機,「可以藉此節稅」(72.4%)為主因;另外抱持「讓受贈的公益團體獲得更多」想法也有43.1%比例。

另外,原有意捐贈遺產者,因須課遺產稅而改變意願不捐贈者有24.9%,進一步分析,發現以年收60萬元以上者改變意願的比率略高於群體,這對於平日仰賴小額捐款的社團法人來說,可能因此流失了四分之一的遺贈人的善款。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推論出,節稅優惠是捐助公益的重要動力,而本身有考慮捐贈遺產者,可能有自己既有想支持的社團法人慈善團體,也期待款項能全數贈與給相關組織。顯然,若是遺產稅的稅法規範對於社團法人更為合理,確實能帶動部分民眾捐贈遺產的意願。
回顧〈遺產及贈與稅法〉從民國62年制定,雖經歷幾次修法,捐贈予「公益社團法人」的財產至今仍未納入不計入遺產總額課稅群體,當年的立法背景與現今的社會工作與公民社會已大相逕庭,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在公益事務上的貢獻不相上下;再者,台灣的公益捐款一直有過度集中的現象,一般民眾與企業都傾向將資源投注於大型財團法人,此過時法令的規定,無疑加劇此一失衡狀況。
一個國家的偉大,不在於國土面積、人口多寡、國防強弱,更重視是社會的文明程度。其中,對均衡弱勢的關懷,以及法律規範能否跟上時代進步,即是重要的觀察指標。遺產法規該如何實現遺贈人的慈善意願,讓真正需要的人獲得幫助,是時候該被好好檢討了!
[1] 備註1:有關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相關租稅減免優惠,根據<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6條第3款,遺產捐贈給已依法登記設立為財團法人組織且符合行政院規定標準之教育、文化、公益、慈善、宗教團體及祭祀公業之財產,不計入遺產總額
[2] 備註2:遺產捐市場調查的總樣本數共回收有效樣本數1,000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