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通俗讀物常給人一個印象,好像哥白尼的學說一問世,馬上就遭到羅馬教廷鐵血鎮壓。其實這並非事實。哥白尼的新理論並沒有馬上遭到天主教會的壓制,反倒是新教的路德與喀爾文對哥白尼口誅筆伐,不遺餘力。哥白尼的書要等到出版以後將近73年才遭到天主教會查禁。當時歐洲政局動盪,他的書是遭到池魚之殃。
文:高崇文
上一回阿文介紹了科學史上的大人物哥白尼的生平,接下來當然要來談談他的堂皇巨著:《天體運行論》。原本哥白尼無意出版他的手稿,直到1539年5月,一個年輕學者萊提克斯(Rheticus,德文名為Georg Joachim de Porris,1514-1574)前去拜訪他,改變了哥白尼與世界的命運。
萊提克斯是新教大本營威田堡大學的數學教授,奉馬丁路德的得力助手腓力.墨蘭頓(Philipp Melanchthon,1497-1560)之命到全歐各處遊學。他先到紐倫堡與出版商建立交情,在那裡聽到關於哥白尼的傳聞,就風塵僕僕地來到了弗龍堡。
說來萊提克斯的身世頗為奇特,他原是市長之子,但是他的父親卻因貪汙而被斬首,他只好把姓都改了,但憑著他的才能,年紀輕輕的他得到墨蘭頓的賞識,一躍成為威田堡的教授。
雖說萊提克斯是不速之客,哥白尼仍不失為一友善的東道主,萊提克斯顯然深得哥白尼歡心,沒多久哥白尼就把珍藏的手稿拿出來給他看。萊提克斯拜讀了哥白尼的手稿以後,嘆為觀止。他以公開信的形式寫了一份關於其主要理論的總結,寄給他在紐倫堡的占星術老師Schöner。 然後在1540年將這封長信以Narratio Prima為書名在但澤出版。(Narratio=陳述 Prima=首次)萊提克斯的朋友兼導師 Achilles Gasser於1541年在巴塞爾出版《Narratio Prima》的第二版。
哥白尼看到Narratio Prima沒有引起什麼爭議,於是將尚未出版的《天體運行論》的第二卷關於球面三角學的部分交給萊提克斯,萊克提斯則將這本書以哥白尼的名義於1542年出版,它還附有正弦、餘弦表。哥白尼發現他試水溫的作品也沒有引起什麼太大的風波,就在萊提克斯的不斷催促下,終於點頭,將畢生的心血,《天體運行論》的龐大手稿交給他的摯友蒂德曼.吉斯主教(Tiedemann Giese 1480-1550),再轉交給萊提克斯,讓他處理出版事宜。
萊提克斯帶著手稿前往紐倫堡,交給著名的印刷商約翰內斯.彼得雷烏斯(Johannes Petreius,1497-1550)來出版。但是萊克提斯急著前往萊比錫履赴新職,書還沒印好,他就離開了紐倫堡。 結果路德會的傳道者安德烈亞斯.奧西安德(Andreas Osiander)接管了監督印刷和出版的任務。
為了減少這本書可能引起爭議,奧西安德在哥白尼的序言前添加了一段他自己未署名的前言,這是一封致當時的教宗保羅三世的獻詞,奧西安德寫的前言中說,哥白尼的系統是用來在幫助計算星象的數學架構,並不是試圖來指涉真實的物質世界。這段話沖淡了日心說的衝擊,但是想來絕非哥白尼的原意呀!總之在一番波折後,《天體運行論》終於在1543年出版了。

不過哥白尼早在1542年末就因中風而癱瘓,臥病在床幾個月後於1543年5月24日去世,享年70歲。傳說在他死的當天,才拿到了一份他的《天體運行論》。 據說他從昏迷中醒來,看著他的畢生心血終於付梓,然後平靜地死去。 他的那本今天收藏在哥白尼母校,克拉科夫的亞捷隆大學圖書館中。
《天體運行論》是本大部的書,共有六卷,第一卷主要論太陽居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繞太陽運行。第二卷則是球面天文學與天體的視運動,卷末附有恆星位置研究與以黃經、黃緯為內容的星座描述表。第三卷討論地球的公轉以及歲差、與黃赤交角變化等問題。第四卷則是討論月球的運行和日月食。第五卷與第六卷的主題是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五大行星從地球看到的軌跡。
哥白尼有意地模仿托勒密大成的格式,隱約有取而代之的味道吧。哥白尼與托勒密一樣都不是偉大的天文觀測家,他努力將最新的觀測結果放進他的巨著中,但影響有限。有些坊間的通俗讀物號稱,哥白尼提出日心說是單純就是因為觀測結果支持日心說,反對日心說的人都是出於非科學的動機,這種說法完全與事實不符,大家千萬別相信。
現代的讀者可能會好奇,哥白尼怎麼回應當時的人反對日心說的依據呢? 在《天體運行論》的第一章裡,哥白尼針對兩個反對日心說的論點有所回應,第一個是關於為什麼我們不會被地球自轉拋到一邊。 第二個是關於恆星視差的缺失。哥白尼用一個非常簡單的答案回答了第二個問題。 它們太小而無法測量。 這是正確的答案。要等到1837年德國天文學家貝索爾才第一次觀測到這個效應。哥白尼當時連望遠鏡都沒有,當然是不可能看到視差的。
至於第一個問題,牽涉到整個物理學的架構,哥白尼顯然也無法回答,有趣的是他反問了一個問題:如果我們不能相信地球在自轉,我們怎麼能相信那些在無限遠距離的恆星和可能無限重的物體每天都在移動呢?而且還是以驚人的速度繞著地球一圈呢!透過問這個問題,哥白尼放棄了古老的天球概念,因為根據天球理論,那些恆星不應該移動,而是附著在天球上。
有趣的是,書名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中的orbium 明明就是拉丁文的球,所以我們可以想看,並沒有完全掙脫亞理斯多德物理學影響的哥白尼,應該常常有身陷泥沼之感吧!
Tags: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