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圖表】四張圖看台灣那些戲水地點最常發生溺水事故

【圖表】四張圖看台灣那些戲水地點最常發生溺水事故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炎炎夏日,到海邊、溪流玩水的人多了,意外事故也頻傳。消防署統計沒有救生員的水域,發生戲水事故機率大增,該如何自保?遇到他人溺水,又該如何救援?透過多張圖表,讓我們一起來了解。

進入7月以後,台灣各地氣溫連日上升,許多人前往各地海水浴場或溪邊清涼一下,但這時候同時也是最常發生溺水憾事的時期。究竟戲水事故最常發生在哪裡?又該如何防範?透過內政部消防署水域救援資料,讓我們一起來了解。

近海戲水最危險、溪河暗流風險高

內政部消防署統計,每年6、7月是「戲水事故」高峰,平均每年有超過20人喪命,以社會人士為大宗。其中2019年為有統計以來戲水事故最多的一年,總計有108人溺水,其中37人身亡。(本文數據僅統計整理因「戲水」而造成的溺水事故。)

072222_戲水事故圖表_001

根據統計資料可以發現,戲水事故意外最常發生在近海及溪河水域,約佔整體事故的82.65%,遠遠超過游泳池事故率的6.62%。

072222_戲水事故圖表_002

一旦遭遇意外,由於現場往往沒有執勤救生員及時救援,除了溺水遇難者外,旁人可能會因下水救援,反而被拖入水中也變成溺水者,釀成更多傷亡。

透過消防署2014年至2021年水域救援統計,我們整理出各縣市常見的溺水地點(因戲水造成),發現宜蘭外澳沙灘歷年因戲水而溺水的人數為12人,為全台最高。新北市龍洞攀岩場為熱門攀岩及潛水地點,過去也多次傳出遊客於平台跳水的意外,戲水事故人數總計為10人。

072222_戲水事故圖表_004

台南市漁光島是許多旅遊愛好者心目中的海灘秘境,每年吸引大批遊客造訪,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這裡其實是安平商港外港水域,明令禁止戲水及游泳。若想要親水,僅可以踏浪(水不超過膝蓋)為限。位於苗栗縣的苦花潭瀑布,也是縣府明令禁止戲水的限制水域,但仍有遊客不顧告示,在瀑布跳水因而發生溺斃意外。

消防署提醒,民眾泡水消暑應審慎選擇有救生員的安全水域,或符合標準的游泳池,避免到不明地形、溪流、河川、湖泊等地玩水。各縣市政府為防範溺水事件,也多會在各景點出入口公告水域管制辦法,提醒遊客慎選水域遊憩地點,並提高警覺,以防溺水發生。

會游泳不代表不會溺水,水中自救技巧更重要

從數據中也發現,在無救生員的水域,會游泳的人發生意外的比例也較不會游泳來的更高,顯示具備游泳能力不等於不會溺水。

072222_戲水事故圖表_003

救生員張景泓在《跟著救生員學水中自救:30堂防溺教育課,危急時刻,做自己的救命恩人!》一書就提到,許多小孩從小就被父母送到泳池學游泳,卻父母卻很少在乎孩子學的游泳技巧是否能在出意外時派上用場。

他舉例荷蘭許多家長從小培養孩子與水接觸,當地游泳課不只要求游泳技巧,還包括溺水發生時的應變訓練,讓孩子在玩樂中習得水中自救技巧。

除了學習水中自救,他也提及水域安全觀念的重要性,強調不管是到溪邊泡泡腳或是跳水遊憩,都一定要注意環境所隱藏的風險。缺乏判斷、又沒有攜帶安全裝備,就很容易發生溺水意外。

防溺自救這樣做

與親朋好友到水域遊憩,應該要注意什麼?教育部體育署提醒民眾應謹記防溺10招,避免溺水憾事發生。

  1. 戲水地點須合法,要有救生設備與人員
  2. 避免做出危險動作,不要跳水
  3. 湖泊溪流落差變化大,戲水游泳需格外小心
  4. 不要落單,隨時注意同伴狀況及位置
  5. 下水前先暖身,不可穿著牛仔褲戲水
  6. 不可在水中嬉鬧、惡作劇
  7. 身體疲累狀況不佳,不要戲水游泳
  8. 不要長時間浸泡在水中,避免失溫
  9. 注意氣象報告,氣候不佳不要戲水
  10. 加強游泳漂浮技巧,不幸落水要保持冷靜與放鬆

出外戲水若不幸落水,教育部體育署指出應保持鎮定不慌張,並舉手呼叫求救。溺水者也應盡量維持上浮姿勢,以踩水、水母漂、仰漂等方式等待救援,切勿拼命掙扎而消耗體力。

一旦遇到身邊的人溺水,內政部消防署建議民眾因遵循「救溺5步驟」:叫、叫、伸、拋、划,間接進行搭救,就能有效避免許多憾事發生。

  1. 叫:立即大聲呼救
  2. 叫:打電話報警
  3. 伸:利用竹竿、木條、衣物等延伸物
  4. 拋:抛送球、繩等漂浮物
  5. 划:利用船、浮木、救生圈、保麗龍等大型浮具划過去等方式

除此之外,民眾也須謹記三大救溺原則:

  1. 岸上救生優於下水救生
  2. 器材救生優於徒手救生
  3. 團隊救生優於個人救生,避免救人不成反而也溺水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內政部消防署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林奕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