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FBI反情報調查,質疑華為設備恐攔截軍方核子機密通訊、提防要價1億元中式花園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中國要送給美國的花園中,一座21公尺高的白色寶塔策略性地座落在華盛頓特區的最高點之一,且距離美國國會大廈只有2英里(約3.22公里)。同樣令人擔憂的是,中國想要用外交郵袋來運送寶塔的建築材料,就連海關都不能打開檢查。
根據外電報導,美國FBI(聯邦調查局)揭露其軍事基地附近的華為設備,將可能捕捉並干擾國防部的機密通訊。而近年來美國官方行動包含了禁用華為部分設備、關閉某個駐外使館,甚至終止在華盛頓特區興建一座由中國贈送的1億元古典花園。
中國政府2017年向美國提出,要在華盛頓特區的國家植物園中,打造一座華麗的中國古典花園,這個花園佔地12英畝(約4萬8561平方公尺),其設計包含廟宇、有木屏風的涼亭、金色的竹林,以及一座70英尺(約21公尺)高的白色寶塔,這些建築會圍繞著公園中央的大湖而起。
隨著牡丹、百合、山茶花數個世紀以來從東亞引進美國,中國式的園林一直都讓西方人充滿想像,《華盛頓郵報》當時的報導指出,這項建設的支持者期待這個花園成為華盛頓的地標,國家植物園每年已經能吸引約50萬遊客,估計中國花園能夠再增加40%。同時,也有人希望這個來自中國、要價1億美元的贈禮,能夠像華盛頓特區潮汐湖(Tidal Basin)旁由日本贈送的櫻花樹一樣,成為中美關係的象徵。
然而,當美國的反情報部門開始深入調查計畫細節,竟發現了許多不對勁之處。根據《CNN》報導,那座21公尺高的白色寶塔策略性地座落在華盛頓特區的最高點之一,且距離美國國會大廈只有2英里(約3.22公里)。同樣令人擔憂的是,中國想要用外交郵袋(diplomatic pouches)來運送寶塔的建築材料,這是一種受到國際公約保護、具有機密性質的跨國郵袋,只要蓋上外交郵袋的印章,就連海關都不能打開檢查。
軍事基地附近的華為設備,恐能干擾國防部通訊
因此,聯邦官員在花園的工程開始前,悄悄取消了這個計畫。這只是一連串反間諜行動的一部分,《CNN》的報導指出,聯邦官員從2017年以來,就一直調查中國是否在美國關鍵的基礎設施附近購買土地,以及敏感的軍事、政府設施周邊可能存在的監聽設施,並關閉了一個他們認為是「中國間諜溫床」的駐外使館。
美國FBI所發現的驚人事實之一,是在美國中西部郊區軍事基地附近的基地台的華為設備,根據《CNN》的10多個匿名消息來源,FBI認為這個設備能夠捕捉並干擾美國國防部的通訊,就連監督核子武器的戰略司令部通訊都有可能被攔截。
對此,華為在聲明中否認其設備能夠涉入國防部的通訊頻譜。目前情報界還沒確定是否有任何資訊被攔截並送回北京,但他們認為華為的設備能夠攔截商業通訊、甚至是軍方使用的無線電波,儘管要證明有盜取數據並傳送到海外的行為,在技術上是非常困難的。
也因此,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在2019年決議,禁止小型電信公司使用華為和其他品牌的中國產設備。2020年,美國國會還批准19億元的經費,來移除農村地區的華為、中興通訊(ZTE)設備,但即便如此,這項計畫至今還有30億美元的資金缺口。
隨著中國和西方國家之間的反情報活動日益升溫,根據《富比世》的報導,英國軍情五處現在對中國的調查數量是2018年的7倍,FBI平均每天對中國展開2項新的反情報調查。
新聞來源
- China wants a bold presence in Washington — so it’s building a $100 million garden(Washington Post)
- CNN Exclusive: FBI investigation determined Chinese-made Huawei equipment could disrupt US nuclear arsenal communications(CNN)
- US And UK Security Services Warn Of China Risks(Forbes)
延伸閱讀
- 李貞駒已在英國政界活躍超過15年,MI5為何選在此時將其列為「影響力間諜」?
- 中共 vs. 西方「全球敘事戰」:被中國間諜行動瞄凖的「美國公民」
- 英國MI5、美國FBI聯手警告中國是「最大的長期威脅」,若攻下台灣將是「歷來最可怕的商業破壞」
- 英國《金融時報》:中國誘騙大學畢業生從事網路諜報,卻未告知工作性質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李芯
核稿編輯:楊士範
Tags:
綠能x數位,科技助攻水產養殖產業升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水產養殖結合太陽光電是一種創新的經營模式,讓漁場除了既有的漁獲外,更能提供綠電創造額外收益,國內更有漁場順勢導入數位工具管理養殖環境,持續提升水產質量。我們可以看到,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正在養殖漁業發生。
糧食生產是農漁業的主要功能,順應環境選擇不同的作物與耕種策略,是農漁民智慧的累積,臺灣的農漁業實力更是享譽國際。然而,由於整體產業結構轉型、生活型態轉變,傳統看天吃飯的一級產業,較不容易成為新世代就業的優先選項,如何在現有產業基礎上創造新商機、吸引年輕人返鄉,是各界都在思考的課題。
近年來,各國政府致力推動再生能源以實踐減碳,在不同場域、建物等結合光電開發的複合式發展模式,成為兼顧空間利用效率、提高單位面積產值的創新解決方案,這樣的趨勢正在農漁業現場發生。
農漁業結合光電創造附加價值
農電共生可提供自給自足的再生能源,還能保護農作物免受極端天氣影響,提高生產韌性,多餘的電力也可以躉售,提升農民收入。著眼於光電帶來的附加價值,越來越多國家看好農業結合太陽光電的發展潛力,德國、日本已有多個果園結合太陽光電從事農電共生,法國也實驗在成列的葡萄藤上安裝太陽光電模組。
不只農業,國際也開始出現結合水產養殖與太陽光電的漁電共生。例如美國切薩皮克灣(Chesapeake Bay)發展出太陽能牡蠣生產系統,不僅實現綠電自發自用,漁產收穫量更高達傳統養殖場的45倍;而在養蝦大國越南,也開始執行養蝦場結合太陽能發電的漁電共生計畫,為養殖場提供穩定電力並帶來漁獲,一舉兩得。

數位轉型為漁電共生添助力
漁電共生是利用漁業養殖場域結合太陽光電設置,期能改善生產環境、增加漁民收益,創造土地多元利用,是臺灣積極推動的重要政策方向之一。不過其他國家與臺灣的漁電共生開發型態不太一樣,其他國家多以沿海鋪設水面型光電為主,臺灣的漁電共生則採用室內養殖場搭配屋頂型光電,或室外魚塭搭配立柱型/水面型/塭堤型光電設備,近年來在許多漁民與光電業者的努力合作下,這樣的複合式土地利用模式逐漸展現效益。
不同養殖物種的環境需求不一,漁電共生導入的過程須經磨合,運用魚塭上方架設太陽能板,冬天防寒害、夏天助降溫,並配合不同物種的習性調整投料策略,同時結合數位環境監控系統調節養殖環境,進而達到提高漁獲收益之積極目的。

光電開發帶來的效益,也讓原本衰頹的產業地景重現生機,例如位於臺南七股的日運案場,原本是高鹽度的廢棄魚塭地,在養殖專家與在地青年的協力下,透過微生物、益生菌來控制池水,搭配AI數位化儀器監控養殖過程,持續累積養殖數據建立資料庫,烏魚、虱目魚、白蝦的混養模式已多次收成;四鯤鯓漁電共生案場過去同樣是廢棄魚塭,改建為室內型漁電共生案場後,能精準控制環境變數以從事精緻養殖,已成功育成一尾重達30克以上的白蝦。
由於漁電共生帶來的效益逐漸獲得認同,有別於過去多為光電業者發起的開發模式,最近也出現由漁民發起的漁電共生規劃,例如茄萣區不少養殖戶視漁電共生為吸引青農返鄉的契機,積極爭取納入漁電共生先行區;目前採用塭堤型與立柱型的光電設施,養殖的虱目魚也已開始收成。

養殖漁業正在實現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
數十年來漁民的養殖專業與經營視野,讓臺灣水產養殖產業在國際上向來有一席之地,但近年來確實也面臨產業結構轉型、從業人口老化凋零的挑戰;如今結合光電的漁電共生模式,讓原本看似傳統的一級產業開始蛻變,養殖模式、經營模式、商業模式不斷創新,也吸引更多青年關注與投入;臺灣養殖王國的美名,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將藉由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再次展現耀眼光芒。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