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台灣文明進程的落實》:數位化溝通模式的異軍突起,使得台灣出版業的根基暴露出弱點

《台灣文明進程的落實》:數位化溝通模式的異軍突起,使得台灣出版業的根基暴露出弱點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文學實踐與其機制因而有不可忽略的政治影響力。台灣的文明/公民性自有其獨特發展脈絡,本書多位作者無論是否依循轉渡理論,皆致力評析台灣民主之茁壯成長和文學的角色,從各自專研領域探討出版、文學史、社會學、哲學、影評、翻譯、教育等議題。

文:博磊(Pierre-YvesBaubry)|翻譯:許綺玲

【繁盛與脆弱:台灣的出版與閱讀】

(前略)

遍地開花結果的出版業

1980年代末,台灣的出版界得力於國家的民主化以及經濟起飛,達到了可觀的成長。

司法方面的重大變革為出版業前所未有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從解除戒嚴法到1999年廢除出版法,此後,官方的審查制、過去種種對於媒體創刊的約束,以及其他各種各樣的限制都解除了。出版業突飛猛進的發展,部分原因也有賴於2002年起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所帶來的自由貿易。

因缺乏國際間外交關係上的正式承認,台灣無法簽訂伯恩公約及著作權公約。但台灣仍基於和美國簽訂雙向的著作權法保護協議,於1992和1993年採行了類似的作法。

1990至2005年間,每年至少有申請一次ISBN的各種單位(出版商、行政機構、非營利或私人組織)雙倍增加,從3,300次左右增加到8,400次。其後,數目逐步下滑,大約到了2010年趨於穩定,約每年5,000次。

在各種出版相關數據中,直到2010年為止出版公司顯見不斷增加。因此,根據財政機構統計,2010年台灣大約有1,770家營運中的出版社。其中有大型報業集團下的出版公司(聯經集團、中時出版集團),也有的是由一位出版界名人所主導(皇冠集團、遠流出版、遠見、天下文化出版、大塊出版),或是外資投資設立(城邦媒體控股集團、東販集團),還有許多獨立出版社及大學所屬的出版社。

這段時期所印行的書目主要取決於出版商,然而1990至2000年間的出版大爆炸也反映了台灣公民社會的活力。台灣的公民社會,透過各式各樣的協會、公民組織或基金會所發起的宗教、女性主義、環保和文化議題等活動,也充分表現在強有力的出版編輯活動上。

出版社和編輯因時機到來而風起雲湧,與此相應的則是每年新書的出版量爆增,從1990年有13,000本新書出版,增長到2010年的43,000本。若以每人每年平均出版之著作量來算,台灣是世界排名數一數二的國家。

許多出版社都有佈署自己的銷售網絡,而大型的出版集團(比如天下、城邦、中時、遠流等)都有創立自己的讀者之友會、讀書會,並舉辦行動圖書館。

金石堂集團的第一家書店創立於1983年。當時,金石堂連鎖書店曾引入許多新的作法,如書店內兼賣文具,有專門給表演節目劃位訂票的服務,店內還設有咖啡座,定期出版書訊專刊,也經常為新書發表舉辦演講或座談。2000年前後的高峰期,金石堂曾擁有上百家分店。

1989年創立的誠品書店集團又代表了另一個轉捩點。第一家誠品書店設在台北市敦化南路上,後來甚至有二十四小時開放服務,長久期間一度被視為首都的文化象徵。到了2010年誠品在全台已擴展到39家店,一方面雖仍保留書店經營為重心,但另一方面也拓展精挑細選過的設計名品店及服裝專櫃,開設在其空間內,並分租給多家咖啡店、餐廳,以及其他各種各樣的服務,甚至與文化本身已脫離了關聯。

台北國際書展(TIBE)是國際出版商、直銷商,以及作家和讀者齊聚交流的重要盛會。1987年,當戒嚴法方才宣布廢止後的幾個月,便在當時的新聞局指導下成立了國際書展,1998年起成為一年一度的盛事。到了2000年,書展迎接的參觀者達到四十萬人次。除了有重要商機之外,台北國際書展也很快地成為出版業的活力象徵,其活動包括洽談翻譯版權等事項,因此也有助於在國際間確立台灣民主法治的形象。

國立台灣文學館於2003年在台南市揭幕,代表了文學在台灣民主社會中的重要性象徵。起初的構想是打算做為台灣當代文學的檔案中心,後來成為完整的博物館,扮演了研究和文學交流的重要角色,尤其是在翻譯方面;並提升以台語、客語、原住民語為母語作者之創作文本的評價地位。

1980年代末的民主化過程中,中文並未失去其中心地位,不過台灣其他的口說語言逐漸受到重視。正如韓可龍(Henning Klöter)所指出的,對各種語言的重新肯定乃出自政府的政策,且主要是在2000年至2008年民進黨執政時期,不過,早自1980年代起,尤其進入1990年末,已有作家、辭語研究者、公民社會組織的各種協會和團體,如火如荼,致力於重新活化台語和其他福爾摩沙島上的各種母語。

在1990年到2000年間,編輯業所爭取到的自由便如此緊密地伴隨著公民社會的穩固落實,活潑而多元。

數位化使弱點曝光

然而,從2010年起出版產量面臨了明顯的下滑趨勢:到了2019年出版的新書只有36,810種,比十年前少了將近百分之十五。減少的主要是文學和虛構類著作,2019年的數量和2012年比幾乎不到一半。

出版生產趨勢圖
Photo Credit: 中大出版

印刷量的總數也明顯減少。出版社的營業額在2010年達到了高峰,其後,從2012年起,便大幅下降,即使2016年之後終於回穩,卻再也沒有回升。與此同時,根據財政部的資料,台灣約有三分之一的書店關門大吉。2019年,據統計大約有2,100多家,然而十三年前曾有將近3,250家書店。

台灣出版社營業額消長狀況
Photo Credit: 中大出版

從此以後,為商業政策與供輸方向定調的是線上網購。首先啟動的是「博客來網站」與連鎖超商的龍頭合作(也就是台灣的7-Eleven超商業主)。全國有近六千家的7-Eleven連鎖店作為據點,方便鄰近地區的市民取書或其他商品。「博客來」現今的書籍網購市佔率大約是四成。其線上期刊Okapi負責介紹書和作者。其他重要的書籍網購商為誠品和MoMo(大約各佔市場的兩成)。此外,還要加上綜合性的網購店家PCHome,而讀冊TAAZE以線上交易二手書為其亮點。因書並無統一單價,主要的網購業者便可要求出版商訂出格外優厚的折扣,這對實體書店來說尤其造成了市場的不穩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