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遞舌尖上的文化記憶與創意—湖口老街小窩口柴燒PIZZA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文化的種子,也在他創造的食物體驗中,默默在這裡發芽、成長。期待未來有更多人,走進這間陽光灑滿草地、聽得到詩歌的披薩店,品嚐更多舌尖上的文化記憶與創意。
文:見域CitiLens/廖芷瑩;攝影/王阿福
走進位於新竹縣湖口老街底的天主堂,一位青年正用流利的口吻,向顧客介紹在地歷史、湖口老街的過往故事,以及天主堂創始人滿思謙神父感人的傳教奉獻經歷。這名動作及口條都清晰自信的青年,是天主堂旁「小窩口柴燒pizza店」的老闆梁善員。
他在2018年因為村長的引介,帶著創業的勇氣和家人的支持,開啟轉譯在地元素的旅程。他將神父的精神與故事,融進披薩的發想與製作中,並用美味的食物與熱情的導覽傳遞動人故事,更傳承在地文化。

披薩牽起的種種緣份
當我們緩步走上天主堂旁的樓梯,眼前盡是裊裊炊煙在榕樹下飄逸,並傳來陣陣柴燒龍眼木的香味。一旁小木屋中,是梁善員正冒著汗,在高溫的窯旁準備開店程序。
幾年前,這裡原是荒煙蔓草,但在他與股東的討論與整修下,歷史感的老建築,逐步成為我們眼前外牆煥然一新、草木欣欣向榮之貌。店家的清新與朝氣,不只是青年創業所帶來的活力,背後更是由pizza牽起的種種緣份。

湖鏡村羅美搖村長是梁善員的生命貴人,四年前機緣巧合之下引導熱愛問問題的善員如蘇格拉底一般走入社區,讓善員有空檔和在地人談天說地,並啟動採集故事的工作。有次村長不經意提起,隔壁天主堂有本老神父滿思謙於1959年編纂出版的「英客大字典」,更重要的是,此書的其中一位編輯梁木森,其實是梁善員的曾叔公。這奇妙的消息,燃起了他的好奇心,讓他不斷挖掘背後的故事,也因此踏上地方轉譯的驚奇之旅。
他從汪文麟神父及從在地耆老的分享及文史資料了解,滿思謙神父於西元1955年來到臺灣,最先至關西學習客家話,幾年後準備完全才抵達湖口。
在此服務的八年中,他利用家產購買了老街底的火車站用地,並蓋了這間天主堂,且為了神職工作,編纂臺灣少見的「英客翻譯字典」。然而,天主堂一蓋完,滿思謙神父就被調職到他方。
梁善員逢人必問的熱忱,彷彿也感動了天主,派來許多人物與他在小店相逢。「像是有位阿姨說自己以前是神父的秘書,還告訴我神父蓋教堂的經歷等等事情。此外,我也遇過這本字典的編輯。」這些珍貴的文化故事,都因為溫馨的披薩店,而有了被傳承的機會。
天主堂滿思謙神父的文化啟發
了解得越多,梁善員就越起勁。運用自己的專長,將他知道的故事融入披薩中,致力於開發以臺灣食材為基底的菜單。店內讓大人、小孩都愛不釋手的「神父pizza」以及「剝皮辣椒皮蛋pizza」,都出自於他的創意發想。感念當初神父因傳教工作,編輯了《英客大字典》,背後有著神父積極融入在地的信念,希望傳教工作順利,讓更多人能接受該有的幫助。
雖然梁善員並非教徒,但他也想以同樣的道理,找出臺灣在地食材融入披薩,使客人能以味蕾親身體會「西方基底東方創意」的滋味。
此外,他更熱衷於將自己所知的一切告訴來訪的顧客。「有次看電影《當幸福來敲門》,當時介紹的人說,這部片應該要叫做《我敲幸福的門》,因為永遠是我們自己打開機會。
我聽到這句話後,全身起雞皮疙瘩,想說,對!我也應該要好好把握自己手上的在地故事,告訴和我接觸的人。」他容光煥發地說起理想,並形容自己是「著了魔般」地熱愛這些文化事務,「老婆說,我有一陣子睡覺時的夢話是:『你對這裡的歷史有興趣嗎?』」這個有趣的生活經歷,是他滿腔熱血的證明。
然而,熱情也會有受阻之時。剛開始,他總是如洩洪般把所有事物全倒給顧客,但他後來發現,並不是每個人都喜歡湧泉,有時他們只需要默默地澆水。所以他開始依照不同的顧客需求,調整介紹方式,也透過食物的潛移默化,及和來客的輕鬆交談,讓對方能放慢步調,卻更全面性地理解這家店想傳達的在地文化故事。
青年創業的歷程與神父精神的支持
在偏鄉經營一間小店並不容易。因此,除了店裡的生意之外,梁善員有時也會參與新竹縣社區規劃師的活動,或者由政府組織舉辦的提案競賽。當提起青年創業的經歷時,他建議一定得找有興趣的事,就算勞累,也會因為是自己喜愛的事物才能繼續堅持。
「賺錢這種事,有時是運氣」他說,自己雖然無法賺大錢,然而神奇的是,這地處偏遠的小店,開店以來,除了少數三天來客數掛零外,每天至少都會有一名顧客上門拜訪。
滿思謙神父的故事,深深影響梁善員的生命經驗,就如他敞開心胸分享的,自己以前太玻璃心,面對顧客不買單他的介紹及披薩時,總默默地感到十分受傷、沮喪。
然而,他後來發現,自己在做的事就像神父傳教一樣,總會被很多人拒絕,但無論如何,一定得繼續往下傳遞,「神父的內心就是一個強化玻璃」他幽默地以神父的故事,激勵自己在湖口創業的日子。
而文化的種子,也在他創造的食物體驗中,默默在這裡發芽、成長。期待未來有更多人,走進這間陽光灑滿草地、聽得到詩歌的披薩店,品嚐更多舌尖上的文化記憶與創意。

本篇文章出自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發行之《巢兼代》刊物Vol.6
指導單位|文化部
出版單位|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
執行單位|城市透鏡文化有限公司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