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大人的幸福學》:U形曲線的人生——為何會有人覺得中年時期是艱困的?

《大人的幸福學》:U形曲線的人生——為何會有人覺得中年時期是艱困的?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這個凡事皆推崇年輕的文化中,也許很難讓人相信中年之後的生活會更好,但作者提供了一個全新且令人安心的視角,顛覆膚淺的刻板印象。我們的確能找回熱情與潛能,重新體會快樂,一如本書的結論所言:等待是值得的。

文:強納森・勞赫(Jonathan Rauch)

止跌回穩的U形曲線

正如我之前提過的,我曾經對三百人做過問卷調查,詢問他們每十年的生活滿意度,並為自己評分。結果除了U形曲線外,最常見的是生活滿意度上升。呈現這種模式的人,通常在成年後曾經歷過不幸或坎坷的人生,因此他們竭盡所能地想擺脫這種不幸福狀態。

就拿喬來說好了。我訪問他時,他是五十七歲,他給自己生活滿意度打的分數,每隔十年都會提高一點,二十歲時是四分,三十歲時是五分,四十歲時是六分,五十歲時是七分。

他在美國南部出生,從來沒離開過家鄉,也沒上大學,高中畢業後就開始工作了,

做過卡車司機、焊接工。曾有過一段糟糕的婚姻,二十三歲結婚,還不到三十歲時離婚,犯過一些錯誤,如酗酒、吸毒等。離婚逼得他從頭開始,他得面對一大堆待付的帳單,即使覺得丟臉也不得不搬回家和父母同住。

他在三十歲時遇到了對的人,再婚後有個兒子,同時也在一家鋼鐵廠找到開起重機的工作,直到現在他還在那裡工作,已經做了二十多年了。他喜歡這份工作,也體認到穩定且收入不錯的藍領工作越來越少了。

他的生活價值及重心來自他的家庭,「在我們那個年代,和我同齡的人長大不是想當消防員、警察就是太空人,但我卻只想當爸爸。」他說。

中年時,喬體會到他必須更接近上帝。雖然他一直是教徒,但他覺得自己並沒有非常虔誠地生活,自從他成為父親後,他認為自己有必要成為小孩的好榜樣。在五十七歲時,他覺得自己和上帝的關係變得更好了。他告訴我:「有次我跟太太外出時,有個年輕人問我們什麼是幸福婚姻的祕訣?我跟我太太不約而同地回答:『是上帝。』」我堅信如果我們的生活沒有信仰是會很艱難的。

我問他對未來的想法是什麼?他覺得自己在六十歲時滿意度的分數會更高,可能到達八十分。「到時我可能有孫子孫女了,我希望在湖邊或海邊有棟房子,感覺越老生活似乎會變得越好。我每天都在學習新知,且持續累積中。」

快速下滑的V形曲線

除了U形曲線外,關於生活滿意度的呈現模式還有V形曲線,它反映出人生中出現破壞性的崩塌和嚴重的危機。但幸運的是,V形曲線比U形曲線和上升直線少見,跟我熟識的東尼就是這種類型。

我跟東尼在二十世紀的九○年代初識,他是個個性甜美、有著娃娃臉長相的二十二歲男同志,剛從美國南部搬到華盛頓特區。他為人隨和、樂觀、有才華,從來都不會讓人為之擔心。但是他在四十六歲時突然人間蒸發,我四處打聽後,聽說他搬去佛羅里達州,我曾一度猜想這輩子大概再也見不到他了。後來我再見到他時,才知道他的中年時期真的過得糟糕透了。

東尼發達得很快。他在二十多歲時成為報社藝術線的記者,三十歲在一家知名媒體的網路視頻擔任編輯,和比他有經驗的作者打交道。之後他跟著男友到亞洲,成為自由撰稿人,並開始創建部落格,不但經營得有聲有色還曾獲獎。「我三十幾歲時混得非常好,當時我正準備邁開大步往成功的道路上前進。」當我跟他重聚時他這麼告訴我。

但是他一直受困於嚴重的冒牌者症候群,內心充滿自我批評,他總覺得自己不勞而獲,現時的成功不會持續太久。住在郊區讓他覺得無聊,生活平淡無趣,因此他出軌了,他的男友離開他。同時,他也覺得工作毫無意義。「我遇到了存在感危機,我懷疑這個看似不錯也讓別人欽羨的好工作,是否有任何價值,於是我以酒精和性來麻醉和逃避。」

當然這種逃避方式注定是災難性的。東尼的酗酒問題越來越嚴重,嚴重到影響工作,最後被開除,雖然拿到一筆遣散費,但這對他來說可不是什麼好事,他反而用這筆錢繼續買酒喝,就這樣他把自己關在家裡喝了六個月,終於喝出病來。

幸而即使他整天都醉醺醺的,還是體認到如果他繼續這樣下去很可能活不過那個冬天。最後他振作起來,打電話與佛羅里達的一個親戚聯絡,飛到當地住院接受治療,出院後進行密集的戒酒療程。

在跟他失聯一年後,再聽到他的故事讓我震驚不已。我關切地問他是否已經好轉,脫離困境,他說他的經濟狀況不太好,但已經戒酒了。雖然前景未明,但他願意試著用樂觀的心態面對,「我想自己漸漸步上正軌了。」

當東尼的人生開始走下坡時,看起來就很像是中年時期的不滿足,會引發長期不滿,但又不是很激烈的那種。事實上,如果東尼當初妥善處理他的不安和不滿,就會跟多數人一樣平安地度過這段時期。有時當U形曲線惡化就會變成V形曲線,帶給自己和周遭的人痛苦。錯誤的決定有時更將導致生活滿意度永遠無法變回原來的樣子。艾倫的例子就是這樣。

一蹶不振的L形人生

我跟艾倫之前完全不認識。六十五歲的他身材高瘦,舉止莊重,出生於南卡羅來納州,是家裡第一個上大學的人,畢業於會計學系。從越南當兵回來後,他先在政府部門擔任內勤工作,一直到三十多歲。

艾倫喜歡忙碌的生活,也喜歡承擔責任,後來晉升到管理階層的職務。然而在四十歲時,他結交了一些壞朋友,涉入販毒的交易中。他本來想只做一次就收手,誰知幾個月後毒販又來找他幫忙,他原想拒絕並向警察舉報,但沒那個膽,怕自己會被殺人滅口,所以還是繼續做,後來被警察逮到,在牢裡蹲了一年。

他充分利用服刑的時間,在監獄的圖書館研讀法律相關書籍,並在宣導拒絕毒品的專案計畫中擔任辦事員。出獄之後,他找到一份資料登錄的工作,但做了幾年後被解雇。「我又失業了。」他回憶當時的情況,「我有案底,找工作很難找到跟以往一樣的水平,因為有時候你不得不說出自己的過往。」之後,他找到一份收發郵件的工作,雖然和管理職務相去甚遠,但至少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