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都社會住宅興辦達成率比一比:台北市78.6%最高,高雄24.5%最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新北市擁有龐大的400萬人口,按理說社宅總需求量最高;社宅推動聯盟認為,對照目前中央規劃3.3萬戶的目標,就客觀進度來說實應急起直追。
社會住宅推動聯盟今(9)日召開記者會公布六都社會住宅成績單,台北市達成率78.6%最高,但但房價與租金負擔來說也是台灣最嚴重的地方;高雄市達成率24.5%最低,與中央規畫目標差距很大。住盟提出中央地方都要蓋、盡快增加社宅存量、社宅不分黨派等五大政策訴求,並宣布將展開與六都市長候選人拜訪,為無殼蝸牛發聲。
六都成績比一比:台北最快、高雄最慢
根據社宅推動聯盟的彙整,台北市柯文哲市長任內興辦2萬429戶(含規劃設計中),距當年所提5萬戶的政策目標甚遠,柯文哲日前也坦承跳票;但客觀上來說,已是六都中蓋得最多的;然就房價與租金負擔來看,台北市為台灣最嚴重的地區,因此有意爭取市長的候選人們,除應接手完成已規劃設計、施工中的社宅外,要如何繼續朝5萬戶目標邁進,是不容迴避的問題。
桃園市鄭文燦市長任內興辦7195戶(含規劃設計中),同樣離當年選舉提出2萬戶目標有一大段距離。另外桃園是六都中移入人口增長與房價漲幅較大的城市,其中桃園區目前人口45萬、中壢區人口40萬,分居全台鄉鎮市區人口第一與第三,在居住壓力攀升情況下,社宅亟需持續興辦增量。
新北市部分,在朱立倫、侯友宜兩任市長共興辦8837戶(含規劃設計中)。但新北市擁有龐大的400萬人口,按理說社宅總需求量最高;對照目前中央規劃3.3萬戶的目標,就客觀進度來說實應急起直追;社宅推動聯盟表示,接下來要競選新北市長的林佳龍、侯友宜也應該說明清楚該如何追上進度。
台中市部分,在林佳龍、盧秀燕前後兩任市長8年內,興辦7146戶(含規劃設計中),六都裡屬中間水平,尚未達中央設定的1.5萬戶目標的一半。以及其間還發生推翻前任市長將規劃為社宅的土地出售之爭議,這對需長期投資累積存量的社宅政策絕非好事。社宅推動聯盟表示,因此無論是爭取連任的盧市長,或是想挑戰的蔡其昌,社宅不分藍綠,持續「接力」完成已規劃的社宅是最起碼的,同時也請你們回答還有一半的社宅如何設法補足。
社宅推動聯盟也指出,台南市與高雄市部分,在社宅推動是晚於其它四都起步,肇因於前市長賴清德、陳菊、韓國瑜等人態度相對消極,認為南部不需要社宅。因此對黃偉哲、陳其邁兩位現任市長來說,他們一上任就處於落後追趕的壓力下。台南目前興辦1758戶,高雄興辦2939戶(含規劃設計中),且幾乎都還在興建、規劃設計中,距中央規劃目標還有很大差距。
從相關房價指數,台南、高雄這幾年的漲幅甚至高於雙北,南部絕對需要社宅。無論是想爭取連任的黃偉哲、陳其邁兩位市長,還是要挑戰的謝龍介、柯志恩兩位參選人,要如何讓台南與高雄兩都擺脫社宅後段班的困境,民眾等著他們提出態度與作法。

民團提出五大訴求:加快量能與速度
在檢視六都過去8年的成績後,住盟也要指出六都社會住宅在下階段將面對幾大課題,包括如何在房價高漲之下加速興辦;另外除了提供社宅的硬體,民眾最關心的「住得起」、「住得好」問題,前者對社經弱勢者尤為重要,後者則須藉由穩健且接地氣的營運體制來實現。
民間團體也共同提出5大社宅政策訴求,包括社宅除了中央蓋,地方也要蓋,因為社宅不分黨派,要分頭並進而加速社會住宅的存量累積,相關都市開發利得應回饋社宅、以「收入」而非「身份」做為可負擔租金定價原則,營運不能分中央、地方,而是協力關係、入住應採行國際主流的「輪候制」而非變成「抽籤比運氣」遊戲。
芒草心慈善協會祕書長李盈姿指出,以中低收入的獨居老人為例,他們的補助就是7759元,假如他們申請台北市最便宜的青年社宅,1房的房型坊租3400元,7759多扣掉3400,僅剩下4000多,還是沒有辦法生活。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王玥好則表示,抽籤制有點是在比運氣,用輪候制登記等候的話,也可以更精準的去預測需求。
OURs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彭揚凱說,他們會將這些政策提交給六都候選人,並在未來評選對社會住宅政策最友善的候選人,讓民眾作為投票時的參考依據。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
最新發展:
-
台灣民主化只有轉型沒有正義,獨裁者後代就透過民主的形式「收回」權力 9月前
-
西雅圖社會住宅法案公投,中產階級無力負擔「美國夢」至少住得起房 9月前
-
【台北市長選舉辯論會】面對高房價與居住正義難題,陳時中、蔣萬安和黃珊珊怎麼說? 1年前
-
黃珊珊喊出台北市社會住宅8年5萬戶:優先推動EOD改建,給業者更多容積獎勵、開發利得回饋 1年前
-
300億元、50萬戶的租金補貼政策只達成55.57%,巢運、跨黨派立委呼籲速修租賃條例 1年前
-
林佳龍批新北興建社宅進度慢「規劃中掛零」,侯友宜反駁是內政部「卡關」:有11000戶審議認定中 1年前
-
實價登錄10週年:北市最兇猛翻漲近2倍,帶動7大都會區房價全面創新高 1年前
Tags:
一圖看懂——讓專業的來,居家照顧服務員都在忙什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長照服務成為承擔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隨著時間的推進,所謂的「高齡化」、「少子化」社會,已經從一個社會學名詞,成為我們的日常。根據內政部統計,2017年起,台灣的老年人口比例正式超過了14%,今年老人人數則已超過425萬,預計到2025年,每五位居民中,就將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長者。這不僅是一個數字上的變化,更是對我們社會結構和價值觀的挑戰。
在這樣的變遷中,其實許多長者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能夠在自己熟悉的家中,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然而,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和家庭結構,這樣的願望似乎越來越難達成。取而代之的,是長者們必須獨居,或與同樣年長的配偶互相照顧的現實。因此,長照服務成為承擔這些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
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1. 備餐服務、協助進食:
服務內容:依照長輩的需求、營養狀況和牙口狀況準備餐點及協助進食。
眉角:如果長輩牙口較不好,居服員會將餐食煮得較軟或打成泥、剪碎, 讓長輩容易進食。若長輩排斥泥狀食物,則將豆類或穀物類食物打成稀狀,讓長輩直接飲用。需要依照長輩的吞嚥能力,準備合適的餐具。一般會建議長輩自主進食,若需要由居服員協助,則必須注意餵食的速度及進食速度。但不管長輩是否可自行進食,居服員皆需要請長輩張口確認是否食物皆已吞嚥完畢,避免長輩因為食物留在口中而嗆到,發生危險。
2. 沐浴服務: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穿脫衣服、進行沐浴。
眉角:沐浴的過程需要注意水溫,以手臂內側測量溫度是否適中。須注意避免水流到眼睛。沐浴的過程會坐在馬桶或是便墊盆椅上,若長輩仍有行走能力或手部功能,居服員會鼓勵長輩自己清洗正面,背面由居服員協助,以維持長輩的生活機能,延緩退化。在沐浴的過程中,居服員須注意長輩的隱私,但也同時必須注意通風,避免室內太悶導致長輩或居服員昏倒。
3. 陪同外出、陪同就醫、採購:
服務內容:許多個案因身體狀況較難獨自外出,因此居服工作中陪同外出散步或就醫、協助個案採購日用品都是很重要的服務,攙扶步伐不穩的長輩到外面散步運動,或是為長輩採買衛生紙、洗髮精等日常用品,讓他們可以生活地更加舒適。
4. 基本日常照顧: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翻身、移位、修剪指甲、協助上下床、刷牙洗臉、協助換尿布等基本日常照顧。
眉角:在進行任何活動前,確保環境安全,無滑倒或絆倒的風險。使用適當的輔助工具和技巧,來避免造成長輩或照顧者的傷害。注意個人和環境衛生,以防止感染。考慮長輩的健康狀況和特定需求,並根據這些需求調整照顧方法。在進行照顧時尊重長輩的隱私和尊嚴。
除了以上四項最基本的服務項目之外,還有足部護理、管灌、翻身拍背、測量生命象徵、肢體關節活動、陪同外出、陪同就醫等等服務,都可以依不同長輩的需求來安排。
伊甸基金會自成立之初,就秉持著一個堅定不移的使命:為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持續不斷的支持與服務。這一理念源於創辦人之一、已故的身障作家劉俠女士,以及六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共同懷著一個夢想,希望無論是誰,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由自在地生活和成長。劉俠女士曾這麼說過:「有一大片園地,種花種樹,養各類家禽,有工場、有房舍、有足夠的場地供人休閒娛樂。徜徉其間的,是那些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到、走路走不好,以及弱智、顏面傷殘、心智障礙的孩子…這是他們的伊甸園。」
走過四十年的歲月,伊甸基金會期待著,有一天,這個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感到安全、溫暖和被接受。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伊甸基金會會繼續努力,承擔起照顧和支持的責任。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居家服務、失智據點、喘息等專業多元的服務,疼惜長輩及照顧者,讓長輩在最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安心、放心、快樂地好好變老。詳情請上網搜尋「伊甸 老人照顧」,或撥打支持專線0800-025-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