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爛尾樓」風暴愈演愈烈,五大地產商債券價格慘跌,哪些基金遭到波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中國爛尾樓事件愈鬧愈大,市場擔心中國房地產和金融市場都將出現危機,亞洲非投資等級債券基金多會配置中國房地產債券,投資人應謹慎而為。
文:涂憶君
中國「爛尾樓」事件愈演愈烈,數十個省分、一百多棟爛尾樓的買方聯合拒絕繳納房貸,造成脆弱的中國房地產雪上加霜,恐將釀成金融系統性風暴的說法甚囂塵上。多位基金經理人如今已棄守中國房地產債,投資人如持有含中國房地產債的亞洲非投資等級債券基金,更應緊盯中國房市後續發展。
五大地產商,債券價格慘跌
中國嚴打炒房和高槓桿投資,讓中國建商倒閉事件時有所聞,中國房地產債2021年底也開始出現違約潮。今年狀況更慘烈,像是美國ETF─Global X MSCI中國房地產類股ETF(CHIR),除了近一年慘跌四成外,也受到爛尾樓事件波及,至7月15日截稿為止,單週淨值下跌近8%。
不只如此,群益全球策略收益金融債券基金經理人徐建華指出,市場對於房地產債券近期都不太想「buy in」(買進),就算體質穩健的房地產公司,債券價格表現也不理想,顯示中國房地產債券已經出現資金信心不足與流動性的問題。
根據彭博資訊顯示,最大五家民企地產商恆大、碧桂園、融創中國、雅居樂、世茂集團的美元債券票息雖然有3~12%的水準,但價格都只剩下一到兩成的面額。碧桂園和雅居樂雖然尚未違約,但今年都有債券即將到期,償付能力令市場相當擔憂。
柏瑞亞太非投資等級債券基金經理人施宜君也認為,從去年開始,政府對房地產企業危機的處理速度過慢且政策力道不足,導致房地產企業違約未能有效止血,中國政府如何處理此次停貸事件,對中國房地產業的生存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而在政策未公布落實之前,維持對中國房地產債謹慎的看法。
一直以來,亞洲或中國的非投資等級債券市場中,以中國房地產公司發債籌資最為積極,且因利率非常高,使得相關基金幾乎不可避免會配置中國房地產債券,也成為拖累近期績效的因素之一。
拒繳房貸,三銀行曝險較大
像是近一週績效表現最弱的宏利中國非投資等級債券基金,5月基金月報的前十大部位中,就有一支是近期傳出有爛尾危機的中駿集團;表現第二差的聯邦永騰亞洲非投資等級債券基金,光是前十大持股,就有近一成的比率,重押在旭輝控股、碧桂園兩檔中國房地產債上。

比較明顯有變動的是,野村亞太複合非投資等級債券基金5月月報持有綠城中國控股約2.08%,是第十大持債部位,然6月月報已未再見。
據了解,部分亞洲非投資等級債基金經理人,近期已調降中國房地產的配置比重。但也有經理人私下表示,只要挑選財務體質相對較佳、今年融資艱困下仍能取得資金的房地產公司,債券違約機率相對降低,站在領息的立場,還能提供極高的殖利率報酬,故未積極調降中國房地產債的配置。
但在當前中國房市氛圍不佳時,還是建議投資人,對於大量配置相關債券的非投資等級債券基金,都應審慎為宜。若是看準殖利率優勢,仍須定期追蹤公司的體質狀況,和承受債券價格持續波動的可能性。
然而,如今讓市場更加不安的是,民眾拒繳房貸、建商付不出貸款是否會使銀行的放貸成為呆帳,最後引爆中國的金融系統性危機?施宜君指出,目前停貸規模約占銀行住宅貸款規模的1.3至2.6%,也約占整體銀行業貸款規模的0.3至0.5%,影響有限,應該不至於造成系統性風險;但對以房貸為主的銀行可能將產生較大壓力。
國泰投信則認為,如根據9%的爛尾比率測算,對銀行抵押貸款的影響金額約為5400億元人民幣,其中又以招商銀行、平安銀行和興業銀行的曝險金額較大。
中國政治掛帥,投資風險高
過去中資銀行大多具有中央或地方官股背景,普遍被認為具有不會倒的優勢,加上波動度較低、配息率也不錯,而被中國高股息基金和ETF納入成分股,但如今都受到牽累。中信中國高股息(00882)今年以來跌近10%,反觀投資比重較著重於內需權值股的國泰富時中國A50(00636),今年以來跌幅僅約6%。
一位曾在中資銀行工作過的退休人士私下表示,此事件應不至於釀成過大的風暴,因為中國銀行業已傳出,銀監會近期與銀行密集追蹤開發商貸款的數字,估計官方會介入拆彈。解決的方式很多,諸如繼續讓銀行貸款給開發商,讓開發商可以完工交屋,或是引入其他體質穩健的開發商,維持「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的政策。
一位資深基金投資人認為,中國房地產與金融業引爆的連環事件,都能看出中國的政治力將決定一切,外界能夠分析的,幾乎都是冰山一角。故就投資角度而言,無法輕易下結論或是有任何疑慮時,都不要貿然進場才是上策。
更多《財訊》文章
延伸閱讀
- 中國「爛尾樓」購屋者悲歌:天底下大概沒有如此冤大頭了,錢被人騙走,還要替騙子還債
- 中國房地產「斷供潮」:「爛尾樓」這把火燒出哪些金融風險?
- 營建成本飆升,建商預售屋寧可退戶「毀約還賠比較少」,台灣兩三年後恐出現爛尾樓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感受空間的魔幻,讓自己好好被感動一番——當我們走入齊柏林空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齊柏林空間最新特展《覓城》,以「候鳥視角」探訪城市的肌理,訴說一座座城市的美麗與哀愁。齊柏林空間自2019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見山》、《逐岸》、《映河》三檔展覽,累積近6萬人次參觀。
「城市,總是無怨無悔,接納來自四方的人,概括承受各種夢想。人與城,由無數自我構成;人與城,心跳同步,緊緊連動。」
吳念真在展覽預告片中,以溫暖樸實的配音,邀請大眾走進齊柏林空間特展《覓城》(The City, The Flâneur ),透過齊柏林導演的攝影作品,以「候鳥視角」飛越山巒,探索一座座城市的肌理,亦從嶄新的俯瞰視野,發現家鄉城鎮潛藏的心跳脈動。
城市,是人們共同生活的地方,包容形形色色的日常風貌。在本次齊柏林空間《覓城》特展中,觀者不僅能欣賞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的作品,更可看見作家鄧九雲、設計師張溥輝、攝影師陳敏佳、社會學家李明璁等協同創作者,透過自身的觀察與詮釋,與齊導的攝影作品展開對話,並再次交織出不同風貌的故事。




在齊柏林空間展場中,閱讀齊導與協同創作者拍攝的一幀幀影像、深深刻下的一字一句,拼湊美麗島嶼的城市輪廓,一種美的感受在這個空間升起,讓觀者不禁感嘆與敬佩。當人們習於低頭、幾乎時時刻刻浸淫於數位虛擬世界,卻仍有一群人願意撐起一座齊柏林空間,以實體展覽的渲染力帶給觀者感動,背負重現齊導的攝影之夢、訴說山河海城市的故事、喚起人們對土地的重視等使命⋯⋯究竟是什麼帶給他們動力,讓這群人願意在淡水老街的古蹟洋房中亮起齊柏林空間的燈,持續為世人帶來感動的光火?
「當人們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透過空間策展,將意念傳達給觀者
「我發現,每一個人都會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
故事始於 2017 年,一場空難讓齊柏林導演離開了我們。當時齊導的親朋好友決定舉辦攝影特展,讓感念齊導的民眾能前往追思,短短三週便累積了將近十萬人參觀。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執行長萬冠麗回憶道,在齊柏林追思特展上,許多來觀展的民眾都會在影像作品前駐足許久,「觀眾看著齊柏林作品的眼神,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人們在齊柏林的每一幅作品中看見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台灣,以及尋找自己的家。」
萬冠麗接著說起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開端。「許多觀眾以為齊柏林就是電影《看見台灣》的導演,事實上齊柏林在空中拍攝25年,他是一個堅定且堅持的空拍攝影師,累積了大量尚未面世的攝影作品。所以他離開的時候,我們深深覺得應該要讓他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見,更重要的是看見齊柏林鮮為人知的那面——他的努力、他的熱情、他對工作的執著。」
齊柏林「為土地請命、為環境發聲」的遺志,以及25年對空拍堅持不輟的熱情,促成後人成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更感動了8,052位共建人慷慨支持,遂有了齊柏林空間作為基金會夥伴的基地。自2018年成立開始,基金會便持續整理齊柏林遺留的數十萬張空拍影像紀錄、進行數位典藏的任務;此外,也有系統地策劃不同主題的實體展覽,讓齊柏林的影像能量得以更深刻的傳達給世人。
「候鳥的人返航必經之地」——齊柏林空間選址淡水
許多人好奇的是,為什麼齊柏林空間選擇落腳淡水?萬冠麗表示,當時為尋找一處空間足夠、方便抵達、可承租的地點,一路找到了位於淡水老街的現址。巧合的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長歐晉德透露,淡水一帶的古色古香,正是齊柏林最喜歡的地方風光。
「齊柏林曾經和我說過,當他從海平面要飛回台北,映入眼簾的就是淡水小鎮。淡水,就是齊柏林每次返航進入台北市的轉折點。」
「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齊柏林要帶我們來的地方。」歐晉德曾如此對萬冠麗說。
齊柏林空間最終於淡水老街落地,行人散步至此,首先可見一道白色的「燈・山」牆。遠觀可見仿若雪山的層巒疊嶂,近看則可發現牆上鑄刻著齊柏林空間共建計畫的8,052名贊助者姓名。這道共建牆的一磚一瓦,象徵民眾齊心守護環境的力量,亦是齊柏林空間要訴說的目標。
在齊柏林空間裡,還有一群深受齊導感動、願意付出行動的人,那就是展館服務志工。對他們而言,齊柏林空間是傳播環境教育意義的場域,也是讓志工能身體力行、貢獻影響力的所在。
例如導覽志工周明德、陳錦雪分享,儘管淡水對於台北市地區民眾或其他縣市遊客來說地處偏遠,但人們因為感念齊柏林導演的精神、又或是喜愛齊導的空拍作品,總是不辭辛勞,願意舟車勞頓來到淡水,在齊柏林空間慢慢地走、靜靜地看、細細地體會。而實體展場的魔幻能量,在細膩的攝影作品包圍、志工娓娓道來的故事之下,於焉展開,觀者唯有親身走入才能明白。


「我們班叫做齊柏林」——讓環境教育的種子飛入心中吧
齊柏林空間自 2019 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四檔展覽,分別為《見山》、《逐岸》、《映河》、《覓城》,策展脈絡依循齊柏林生前提過的「山-海-河-城市-人」的方向,將齊柏林留給世人的大量空拍影像,於不同主題的策展計畫中正式公開,讓民眾從多種視角再次看見美麗台灣。
為了好好運用影像訴說土地的故事,齊柏林空間的每次策展,可不只是將影像陳列,事前必須有數位典藏的龐大工程支持,接著挑選作品,讓每一幀影像都能更有系統性、有故事性地被看見,向觀者傳達隱藏的意念。用心的策展民眾有目共睹,其中,2021年度特展《映河》更獲得德國紅點、日本Good Design、台灣金點等國內外設計大獎肯定。
除了獲得獎項青睞,齊柏林空間的環境永續精神,也吸引企業共同倡議。2020年底,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以公益零錢捐的方式,啟動「齊柏林空間・環境教育基地營」計畫,預計五年內邀請一萬名學生入館參觀學習,讓環境教育往下扎根。
在眾多走進齊柏林空間的學校團體中,特別讓萬冠麗印象深刻的是來自新竹市的竹光國中。由於竹光國中的學生可以為自己的班級取一個名字,因此有某一班級的學生便決定取名為「齊柏林班」。那天,「齊柏林班」來到齊柏林空間參訪,導師對於學生們的專注不禁感到驚喜——
「外頭熙熙攘攘的淡水老街這麼的吸引人,我以為孩子們會坐不住。但是我看到他們專注於欣賞作品、享受影像美景的神情,以及不捨環境被破壞的感嘆⋯⋯那種質樸而真實的反應,令我驚訝而感動,也更加覺得環境教育是不能等的。我很慶幸自己帶他們進入齊柏林空間,在心裡種下一顆種子。」


「讓空間去感動你」——從看見到行動,喚起人人心中的齊柏林精神
儘管齊柏林空間啟用不到一年,就遇上了2020年疫情大爆發,但疫情不只帶來危機,也帶來改變的可能性。萬冠麗分享,當時有YouTuber做了一集淡水旅遊節目,將齊柏林空間列入約會行程,沒想到因此吸引了許多年輕人來參觀,讓原先多以青壯年齡層民眾為主的齊柏林空間,擁有更多年輕族群的投入。而這也讓萬冠麗第一次強烈感受到,數位傳播與實體空間的合作效應。只不過,數位傳播的力量雖然不容小覷,但實體展覽空間仍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走一趟展覽空間,是會對你有所影響的。實體展場的溫度、影像策展的震撼,它會影響你的視覺,影響你的思維,影響你的心。必須透過這種方式,人們才會放在心裡面,才能真的開始感同身受去做一件事情。」
萬冠麗認為,打造一個空間讓人們進入、感受、體驗,才能創造數位載體所沒有的感動,進而促成實踐的可能。「所以,其實齊柏林空間成立的最大目的,是讓人們可以來這裡,能夠看見、認識、瞭解,最後才能夠有所行動。」

25年的空拍生涯,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了10萬張底片、50萬張數位照片及1,000小時影片等大量影像素材。而看見·齊柏林基金一方面進行工程浩大的「數位典藏」,一方面經營齊柏林空間做實體展覽、環境教育,為的就是延續齊導遺志,讓影像持續發揮力量,貫徹「永續、札根、傳承、志業」的使命。
萬冠麗形容,數位典藏就像是「下水道工程」,是人們看不見,卻極度重要、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而齊柏林空間的存在,就是讓數位典藏的影像得以「被看見」,讓整理後的作品匯聚成河,讓感動流進人們心中,進而啟發人們為環境努力。
行過山、踏過海、飄過河,接著我們走進城市,走進《覓城》展覽中,跟隨齊柏林導演如候鳥一般的眼光,在原先所習慣的一切之上翱翔,發掘過去不曾見過的城市樣貌。
展覽時間|2022.12.28-2023.秋
展覽地點|齊柏林空間(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16-1號,得忌利士洋行後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