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中間人 vs. 傳遞者:媒體外交如何作為「美顏濾鏡」發展國家戰力?

中間人 vs. 傳遞者:媒體外交如何作為「美顏濾鏡」發展國家戰力?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記者一向在國際場域扮演關鍵角色,也是影響輿論、公眾態度的守門人。從古至今,跨國媒體推動兩國外交進展、形塑一國對外形象的功能,在預備或發生衝突時都曾發揮極大影響。隨著資訊傳播更加快速,未來如何應用媒體作為積極抗衡和主動出擊的工具值得關注。

文:江悅寧、Sun(台灣數位外交協會)

俄烏戰爭延燒四月餘,除了雙方民眾以社群媒體傳遞戰事實況外,也有不少記者秉持著誓死捍衛真相的使命感,遠赴沙場為全球閱聽人提供報導。記者一向在國際場域扮演關鍵角色,也是形塑國內外輿論、公眾態度的守門人。

以下,數位外交協會將以美國的媒體外交為例,與您分享媒體記者是如何透過向外國受眾傳遞指定訊息、營造特定形象,來幫助國家達成推動外交進展、創造有利氛圍的。

框架化:媒體推動外交進展的手法之一

媒體作為重大新聞事件的資訊提供者,在外交上可助於形塑有利於談判或達成共識的民意氛圍,推動局勢進入下個階段,避免外交進展陷入泥淖。

這個強大的力量,來自記者們在報導時,藉由強調特定言論重點、採取特定敘述方式傳達訊息,使閱聽人以特定框架來定位新聞事件,進而引發特定感受的「框架化」手法。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框架化的目標雖可能引導閱聽人支持某方、接受某種解決方式,或養成特定價值觀,但因為框架化並不是捏造事實,只是透過不同的呈現方式來形塑受眾對事件的感受,因此與假新聞並不能完全劃上等號。

舉例來說,冷戰後期美蘇關係急劇惡化,美中建立友好關係的必要性因而激升。於是,當兩國桌球隊在1971年世錦賽狹路相逢時,美國媒體便配合將這個事件框架化為「乒乓外交」,兩隊球員的長城合影甚至登上時代雜誌封面,成為美中關係破冰的一大里程碑。此外,時任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也在1972年親自造訪中國,透過媒體報導明確地向中國人民遞出橄欖枝。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
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