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現行分級制不合時宜,農委會擬推「台灣米標章」

現行分級制不合時宜,農委會擬推「台灣米標章」
來源:農委會公關科/ 攝影:黃添喜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來源:農委會公關科/ 攝影:黃添喜

來源:農委會公關科/ 攝影:黃添喜

繼去年的混充米事件,近日又傳出糧商為避免觸法而更改稻米等級卻不降價的風波。對此,為提升民眾對餐飲食米的信心,農委會自14日起正式啟動「台灣米標章」,號召百分百使用台灣米的餐飲業者參與認證,提供標章供民眾識別,並呼籲民眾認明台灣米標章以確保食米安全。

(相關閱讀:17款包裝米降等不降價 農委會:無法可管呼籲消費者拒買

僅台灣依外觀為食米分級,糧商:國內規範已不合時宜

依照農委會現行規定,國內包裝食用米需依照國家標準等級,按稻米外觀、所含碎粒和雜物等特質,在包裝後方標示「CNS一等米」、「CNS二等米」、「CNS三等米」或品質最差的「等外米」。此外,通過CAS優良農產品認證的CNS一等米,還可在包裝上標示CAS認證字樣,民眾平時可透過良質米廠商資訊查詢食米品質。

然而,由於近日爆發外來米混充台灣米販售事件,和稻米標示等級不符合規定的狀況,中華民國米穀商業同業公會14日下午召開記者會,表示部分糧商認為現行包裝米標示規定太過複雜,指出國內現行的包裝米檢驗規範已經不適宜。

米穀公會理事長吳源昌說明,美國、印度、越南、澳洲皆只需在外包裝上標示品名、廠商及保存期限,日本需多加註產地,韓國需標註稻米品質規格,然而沒有一個國家像台灣一樣,以類似「CNS等級制」的分級制度控管食米外觀,因為外觀不影響食米安全。

對此,農委會主委陳保基表示,現行CNS台灣米分級制度已實施40多年,確實需要重新檢討。未來將由農糧署主辦,並邀請業者、消費者團體、學者專家共同商討,預計半年內推出稻米新分級辦法。

農委會推「台灣米標章」新制,6家業者已取得認證

此外,農委會表示,為了讓民眾有能力辨別道地的台灣米,將針對餐飲業者推動「台灣米標章」新制度,為百分之百使用台灣米的餐飲業者提供審核與認證。農委會主委陳保基表示,目前已有6家業者取得標章,包括台鐵便當、悟饕池上飯包、鬍鬚張、台灣吉野家、大戶屋和摩斯漢堡。

農糧署長李蒼郎則指出,農曆年前第一認證階段為示範期,以長期使用優質台灣米的廠商為合作對象,擔任先導工作;農曆年後將訂定台灣米標章管理規範,於2月公布,3月再行開放標章予全國餐飲業者申請,並於每月進行查核,若發現不符標準,將收回標章資格。

同時,台灣米標章推動期間,農委會也將委託CAS協會,定期辦理進貨紀錄查核以及現場不定期抽檢,嚴格把關食米安全,確保民眾權益。

「台灣米標章」非認證,僅為通過農委會審查證明

部分糧商則直言指出,一般雜糧行的大宗散米,鮮少有政府單位管理、抽查和稽核,才是問題所在。雜糧行的散裝米沒有任何標示、來源證明,憑消費者「信任」買賣,光憑口感且根本吃不出究竟是什麼米、品質有沒有問題,政府的「台灣米標章」明顯弄錯改革方向。

此外也有媒體質疑,類似「台灣米標章」的認證不勝枚舉,究竟有無公信力?農糧署副署長陳建斌則解釋,「台灣米標章」並非認證機制,僅證明店家使用台灣米,類似常見的使用「澳洲牛肉」標示,讓消費者知曉消費店家已通過農委會查核機制。

農委會呼籲:認明「台灣米標章」,保證食米安全

農委會呼籲,未來6家示範業者將以張貼於門市或印製於餐盒包裝上等方式,提供「台灣米標章」供民眾識別。未來全台池上悟饕 220 家門市、摩斯米漢堡 236 家門市、吉野家 51 家門市、鬍鬚張 48 家門市、大戶屋 17 家門市、臺鐵 21 個車站賣場及臺鐵東西幹線火車上販售之臺鐵便當,皆可買到標示「臺灣米標章」的產品,民眾僅需認明「台灣米標章」,便可保證食米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