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大專院校東南亞語教學之怪現象:教師走「兼差打工」路線,應聘要有「英語授課能力」

大專院校東南亞語教學之怪現象:教師走「兼差打工」路線,應聘要有「英語授課能力」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邏輯上東南亞語言教師最重要的能力應該是東南亞語言之教學、研究及教材出版,但由於缺乏東南亞語言專業之主管領導,導致近年來徵聘東南亞語言教師的要求上出現「英語授課能力」的「不平等」要求。反觀在徵聘「非東南亞語言」的外語教師時,卻沒有相關要求。

今年5月花蓮縣111年度國中、國小及幼稚園教師甄試要求國文老師考英文引發爭議,而這問題與前幾年吵很兇的大學英文畢業門檻現象相同,其關鍵在於台灣並非英語系國家,並沒有英語環境,因此許多報考的老師都相當不解。

而在6月底又出現相同的狀況,中文系要求「英語授課能力」,其問題仍在於中文系教師的培訓過程並沒有「英語授課能力」的培養,當然可能會有人覺得這是想徵求外籍教師,但外籍教師的中文理解能力真的能比本國籍教師好嗎?這又是一個相當大的問題。

而早在「國文教師」成為英語教學「迫害」的對象之前,其實大專院校的東南亞語言教師早就遭此對待,從新南向政策推動以來,台灣大專院校的東南亞語言教師就一直是走「兼差與打工」的路線,此現象筆者曾於2016年撰寫〈新難向的新南向—兼差與亂象〉一文當中提出,當時就指出台灣缺乏專任泰語教師,且多數的大專院校之泰語教師都是找泰國及學生兼差打工,而非該教師具備「泰語教學之專業能力」,並強調「並不是會語言就會教學」,但顯然此現象過了6年仍然未被改善。

不過在此也必須說明,從當年到現在還是有大專院校以專業態度推動東南亞語言教學,其代表就是國立高雄大學東亞語文學系,該系的「越南語組」自創立以來就是以相當專業的角度推動「越南語教育」。而接下來筆者要談的就是同樣有教育部經費補助,卻忽視「專業」的現象。

東南亞語言課程的建構?

在新南向政策推動之下,各大專院校都可以申請政府補助開設東南亞語言課程,但多數學校的做法並非用於加深學生東南亞語言能力之深度,而是選擇撒網捕魚方式,廣開東南亞語言課程讓更多學生上課,最實際的案例就是課程多以「兩學分」開設上下學期,最多四個學期總計「八學分」,但也有部分學校選擇上下學期都開兩個班,以泰文而言就是只有「泰文一」與「泰文二」,這樣看似很多的情況下,只要與其他語言相比馬上就能發現問題。

同樣推動這些東南亞語言課程的學校,其日語或韓語的課程都遠遠超越東南亞語言的課程數量,筆者也曾經詢問過多所大專院校開課單位之主管,部分主管認為這是學校選課人數機制,但實際上,泰語或泰文課程的選課人數經常數字都在40-60人,甚至還會超過,如果需要多開課程那人數上並不是問題,另外也有主管直言學校就是用教育部的經費開課,沒有經費後這些課程基本上也不會繼續開,這種現象目前已經有不少泰語老師私下提到,原本學校開四個學期(八學分)的課程,接下來要縮減成為兩個學期(四學分),最直接因素就是學校不願意以自己的費用開設東南亞語言課程。

專業的東南亞語言師資?

講到這裡應該會有讀者在想,是否是因為台灣沒有專業的東南亞語言師資,因此才導致台灣無法推動東南亞各語言科系之成立,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
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