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麻合法化缺法令配套引社會亂象,泰國副總理強調大麻有助促進經濟不喊停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推動大麻合法化政策最重要的人物是出身泰自豪黨的副總理阿努廷。儘管政策上路後引發混亂,但阿努廷強調這項政策不會暫停,因大麻有助於促進泰國的經濟,並表示預計8月底提出規範大麻相關法律草案,接著就會送到國會審查。
(中央社)泰國6月讓大麻合法化,街頭出現許多商家販售大麻相關商品,但相關法令配套尚未完成,導致狀況混亂。醫界呼籲暫停這項政策,公共衛生部長則是鐵了心要執行政策。
泰國長久以來有使用大麻入菜或是治病的歷史,為了讓大麻成為經濟作物,泰國政府近幾年逐步讓大麻往合法化的目標前進。
政府在2019年修改麻醉品法(Narcotics Act),讓泰國成為東南亞第一個合法化醫療用大麻的國家。儘管醫用大麻合法,但大麻仍被列為毒品管制名單中的第5級管制毒品。
為進一步促進大麻的經濟價值,泰國公共衛生部在2020年底將大麻的葉子、纖維、根部和莖部從管制名單中移除,讓餐飲業者或保養品業者可以利用這些大麻部位入菜或製作保養品,創造經濟利益。
今年6月9日泰國更成為東南亞首個大麻合法化的國家,政府將大麻從毒品管制名單中移除,想在自家種植大麻的民眾不需事先取得許可,也沒有數量限制,但必須到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設置的網站或手機應用程式上登記。

不過,大麻萃取物中四氫大麻酚(THC)的含量必須低於0.2%,高於此含量的大麻萃取物仍然是列管毒品。大麻中含有的四氫大麻酚就是會讓人有興奮感的物質。
政策一開放,民間馬上百花齊放,泰國街頭出現一間又一間標榜販售大麻各式產品的店家,許多飲料店或餐廳也標榜原料使用大麻,人人都想要搶食這塊大餅。
儘管大麻從毒品管制名單中除名,立法進度卻沒有趕上大麻合法化的腳步。政府宣布政策,國會卻仍在立法以便制定更多大麻使用的相關細則和規定,形成了法律空窗期。
儘管公共衛生部強調未開放娛樂用大麻,自家栽種的大麻只能醫療用,民眾也不能在公共場合使用大麻。但實際狀況是,潘朵拉的盒子一開,在沒有明確法律規範下,政府無法全面控制用途,導致這段空窗期間狀態不明、甚至亂象叢生。
在大麻合法化後的幾天,就傳出多人因為使用大麻而送醫,公共衛生部緊急以行政命令宣布大麻不能賣給20歲以下的青少年和孕婦。
各級學校也宣布大麻校園止步。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和創新部(The Ministry of Higher Education, Scienc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禁止轄下所有大學和單位內販售含有大麻的食物和飲料,也禁止從校外攜入;同時禁止校園和相關單位內有人把大麻做娛樂用途。
不只是大學,泰國教育部也禁止大學以下各級學校內出現大麻,學校員工要確保學校內不會販售含有大麻的食物和飲品,學生也不能從校外把相關產品帶入校園。
不只學校禁大麻,醫界也有憂慮的聲音,800多名來自拉瑪帝博迪醫院(Ramathibodi Hospital)的醫護人員連署呼籲,在沒有立法前,政府應立刻暫停大麻合法化的政策。聲明中提到,在缺乏適當規範下,大麻很容易用在娛樂用途,青少年也容易取得。目前的狀態若繼續下去,不管短期或長期都會傷害泰國的醫療體系和人民的健康。
最近公共衛生部突然發公文給警方,要求警察逮捕沒有執照販賣大麻產品的商家,隨後兩天又趕緊撤回公文,讓相關商家霧煞煞。
推動這項政策最重要的人物是出身泰自豪黨(Bhumjaithai Party)的副總理阿努廷(Anutin Charnvirakul)。大麻合法化是泰自豪黨在2019年國會選舉時的政策,政策上路後的混亂,各界把矛頭指向阿努廷,在7月底的國會不信任案辯論中,也成為在野黨質詢的焦點之一。
面對質疑聲浪,阿努廷強調這項政策不會暫停,泰國已經走得太遠無法走回頭路,大麻有助於促進泰國的經濟。他指出,預計8月底提出相關法律草案,接著就會送到國會審查。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曾喜民
核稿編輯:杜晉軒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居家照顧服務,幫助年長者走出老老照顧困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老老照顧」家庭似乎隨著高齡化越來越多,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
近十年來,隨著高齡化、少子化和各種社會發展趨勢的疊加,年長者的照顧問題浮上檯面,「老老照顧」的狀態,也逐漸進入公共話語中。所謂的「老老照顧」,是指65歲以上年長者,不僅要應對自己隨著年齡增長而來的健康問題,還要承擔24小時照顧另一位長者/失能長者的重負。
身體上的高負荷和精神層面的緊繃狀態,常使得這些年長的照顧者,處於身心失衡的邊緣。他們可能更容易罹患憂鬱、焦慮和失眠等心理健康問題。除此之外,照顧者可能因為照顧工作而無法安排個人時間,無暇參加社交和娛樂活動,導致感到孤獨和無助,與社會疏離。對於年長者而言,他們的社交資源和互動網絡本來就相對缺乏,這些內在的壓力就更容易被忽視,使得老老照顧的挑戰,在社會上長期處於被低估的狀態。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
77歲的洪爺爺和72歲的洪奶奶,住在一個安安靜靜的小社區裡。他們夫妻倆有三個孩子,長女和次子都已經組成了自己的家庭,只有曾經小中風的長子與他們同住,一家三口靠著洪爺爺的豬血糕攤子,勉強的維持著生活。

大約在五、六年前,洪爺爺就發現自己身體不太舒服,下腹部常常疼痛。或許是不願意面對自己生病的事實,因此只讓醫生開止痛消炎藥應付病狀,拒絕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但今年初,他突然四肢無力,倒了下去。這次,醫生檢查出了洪爺爺的疝氣問題,緊急動了手術。但手術之後,身體的復原狀況並不理想,脊椎也發現了退化和磨損等問題,再加上原本就有高血壓和青光眼,洪爺爺不僅無法做生意,連生活起居都得依賴洪奶奶的照顧。從起床到進食、洗漱、上下床,生活的每一步都需要依靠妻子攙扶協助。但是,洪奶奶自己也是一個70多歲的長者了,骨質疏鬆症和膝關節病痛已糾纏她多年,加上獨自照顧著失能丈夫的壓力,不管是在體力或心理上,對奶奶來說都是非常大的負荷。「我照顧他(洪爺爺),要背、要推、要抱⋯⋯照顧得我自己都生病了,全身都在痛。我們住四樓,沒有電梯,帶他去看醫生,要找爬梯機的人來幫忙,上、下樓一趟都各要花費900元,真的太貴了,負擔不起。」洪奶奶說。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看到洪家爺爺奶奶處在這樣的困境中,建議奶奶尋求外部援助,她才終於在今年八月,撥打了1966申請長期照護服務。

老老照顧的窘迫,有可能發生在每個人身上
「『老老照顧』的狀況,在已經是高齡社會、即將邁向超高齡社會的台灣,的確有越來越多趨勢。」伊甸基金會的居服員督導陳紹慈解釋道,在傳統的台灣家庭中,照顧長者通常會被視為是家庭成員的責任,然而,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勞動力市場的變化、現代家庭組成的改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無法提供日常的家庭照顧。這使得許多中老年人,在自己可能也需要被照顧的情況下,仍得承擔起照顧更年長或健康狀況較差的老年人的責任。「許多家庭會陷入『老老照顧』的狀況,有幾個主要原因,一是資訊的缺乏,比方偏鄉、經濟條件較差、資訊取得不易等等,讓這些家庭可能不知道,其實有其他的管道可以提供協助;另一是傳統觀念的束縛,很多人會認為把父母親送到老人院,就是代表不孝。」

一直以來,伊甸基金會嘗試用許多不同的方式,提升一般民眾對於長照議題的認識和敏感度。因此,從都市到偏鄉,伊甸基金會在全台各地設立長照服務站、關懷據點、長照機構、日照中心、社區輔具站等實體單位,定期安排社區服務,包括訪視、弱勢長者餐飲服務等等。也透過社群媒體,例如YouTube、Facebook、Instagram和Podcast等平台,向不一樣的族群和年齡層傳播關於長照的觀念。「我們會這麼做,是因為我們知道,傳播新的觀念不容易,改變舊的觀念更是困難。就像獨自照顧洪爺爺的洪奶奶,如果不是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建議,她可能要更久,甚至永遠也不知道自己是可以獲得幫助的。」陳紹慈說道。

除了讓大家認識被照顧者的需求之外,近年來,伊甸基金會努力將照顧的範圍,拓展到照顧者身上。「因為照顧者所承受的身心壓力是驚人的。比方他必須承受情感上的壓力,尤其是照顧親密的家庭成員時,可能會特別悲傷、無助或焦慮,在所照顧對象的健康狀況惡化時更是嚴重。」另外還有與社會隔絕、經濟壓力等等,陳紹慈也提醒道,照顧者還有很大的一個壓力來源,是自己的身體負擔:「照顧工作往往涉及體力勞動,而且是很大量的勞動,比方協助病患移動、翻身等等,在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的情況下,照顧者自己可能也很快就會受傷。」像洪奶奶的情況就是如此——她自己的膝蓋和骨質疏鬆的問題,就在照顧洪爺爺之後變得更加嚴重,因此,提供適當的支持和關懷給照顧者是非常重要的。這樣的支持包括提供實際的照顧服務和經濟援助,包括心理和社會支持,包括讓照顧者擁有喘息的時間。因為,只有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更好的照顧別人,所以伊甸基金會的努力,不僅提升了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同時也加強整個長照體系的效能和持續性。
安享晚年,應該是我們共同期待的未來
在居服員開始協助洪家之後,洪奶奶終於感到身上的重擔減輕了一些。「他(洪爺爺)是很固執的人,又餓不得。以前我得幫他洗好澡之後再去弄飯,他會因為餓了而生氣。現在有一哥(居服員)來幫忙,我可以趁這個時候趕快去處理午餐,他一洗好就可以吃,真的覺得輕鬆很多。」不只如此,洪爺爺也非常喜歡一哥的協助。只要是一哥要來服務的日子,洪爺爺總是早早就期盼著他,不斷詢問他人什麼時候會到。另外,洪奶奶也在個管員的評估和協助下,申請了居家用的輔具,這樣即使居服員不在,她獨自照顧洪爺爺也會輕鬆一點。

「我們在評估每個家庭的狀況的時候,都是先看他們當下最緊急的需要是什麼,就從這邊開始安排。這也是我們和每一個家庭認識彼此、磨合的開始。因為我們往往在評估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家庭中還有更多需要協助的地方。我們必須慢慢地、一步步地協助家庭接納更多的服務項目,或者嘗試其他的服務方式。」伊甸基金會居服員督導說到,協助個案家庭,必須設立短、中、長程目標。以洪爺爺為例,現在他接受了沐浴、肢體關節活動這些服務,然後也申請了輔具,這屬於短程的目標,拉到中、長程來看,居服員督導更希望可以鼓勵洪爺爺出門、願意去看醫生,讓他的脊椎得到真正妥善的治療和照顧。「因為洪爺爺還蠻喜歡和居服員相處,所以未來我們也期待可以透過居服員的引導,讓他能夠走出家門,接受治療,甚至體力可以好到能夠進入我們的日照機構或社區據點,參加活動。」伊甸基金會期待著,在大家的協助下,洪爺爺和洪奶奶能夠生活得更舒適,好好享受老年生活的每一個美好時刻。

「老老照顧」家庭越來越多,老夫妻互相陪伴很美好,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多年來,伊甸基金會投注心力,希望能夠成為年長者晚年的依靠。但我們更希望的是,有一天社會可以建立一個更友善、全面的支援系統,確保長者都能擁有一定的生活水準。這樣的系統應該涵蓋足夠的醫療照護、經濟援助、居住安排以及社交活動,減輕個人和家庭的負擔,並提升整個社會對於年長者的關懷與尊重,更進一步的,讓長者們享受他們應得的尊嚴和幸福。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公托中心、關懷據點、居家服務、長者送餐服務、照顧者團體支持、照顧者資源連結等,讓長輩在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及照顧者一起安心、快樂地好好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