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裴洛西的世界觀與台灣的出路:這樣做,才能擺脫大國博弈的棋子命運

裴洛西的世界觀與台灣的出路:這樣做,才能擺脫大國博弈的棋子命運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在訪台過程中為什麼強調六四鎮壓的歷史?時評人長平認為,裴洛西展示了歷史是一個延續的過程,台灣有機會做出更大的歷史貢獻。

文:長平(中國資深媒體人、時事評論作家,六四記憶・人權博物館總策展人,現居德國)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8月3日上午在台灣立法院的記者會上,提到了33年前的六四鎮壓。她說,1991年她造訪天安門,不僅是對中國人權的支持,也是對中國不公平貿易和強迫技術轉移的抗議。國家安全、經濟和人權息息相關。

這並非是這位82歲的女政治家的即興發揮,而是貫穿她幾十年政治生涯的思考和行動。1991年,身為議員的裴洛西和另外兩名美國議員一起,在天安門廣場展開一條橫幅,上面寫著「獻給為中國民主事業犧牲之烈士」。此舉導致裴洛西一行人遭到短暫拘留,並被驅逐出境。

1992年,裴洛西提出了《中國學生保護法案》並獲得通過。根據該法案,所有在1989年6月4日至1990年4月11日之間抵達美國的中國公民都可以獲得美國永久居留權,其目的是讓流亡海外的中國學生和公民在六四鎮壓之後免遭政治迫害。

在到訪台灣的當日(8月2日),《華盛頓郵報》刊發了裴洛西文章〈為什麼我要率國會代表團訪問台灣〉,其中也提到了六四鎮壓。從那以後,一直到習近平時代,中國人權狀況持續惡化,法治形同虛設。

訪問台灣期間,裴洛西還會見了六四民主運動學生領袖之一吾爾開希,以及受中共政權迫害的香港書店經營者林榮基和台灣民權活動人士李明哲。

世界是一個整體

通過對六四民主運動的強調,裴洛西表達了三層意思。

首先,世界是一個整體。六四運動並不只是中國人的民主抗爭,而且是人類反對極權專制歷史的重要篇章。中國學生和民眾與西方的抗爭者一道,拉開了蘇聯東歐劇變的帷幕,推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西方國家受益於六四民主運動,同時也為中國流亡抗爭者提供了庇護。然而,當年以老布希(George H. W. Bush)總統為首的西方政客目光短淺,錯過了懲罰惡魔、鉗制專制政權的良好機會,急於和中共媾和,背叛了中國人的浴血抗爭,導致中共專制政權日益強大,成為今日西方民主政治的威脅。

裴洛西訪台受到最尖銳的批評,是她此行減弱了人們對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爭的關注,以及失去了中國對反對俄羅斯聯盟的支持。在《華盛頓郵報》發表的文章中,裴洛西回答了這個批評。她說,「我們這次旅行正值世界面臨在專制和民主之間做出選擇的時候」,「美國和盟友必須明確表示我們永遠不會向獨裁者屈服。」

批評者錯誤地認為,中國不被「激怒」,就可能加入民主國家的陣營。而在裴洛西眼裡,專制是一個整體。如果不受干預,專制者必然互相支持。

其次,裴洛西表述了歷史是一個延續的過程。六四屠殺是中共建政以來連續不斷的鎮壓運動的一個結果,同時又是今天西藏人、維吾爾人和人權律師遭受迫害的原因。

對於台灣的支持,也是一個歷史的傳承和演進。在那篇文章中,裴洛西首先從43年前談起:美國國會以壓倒多數通過、卡特(Jimmy Carter)總統簽署成為法律的《台灣關係法》,是美國在亞太地區外交政策最重要的支柱之一。該法律闡明了美國對民主台灣的承諾,它培養了根植於共同利益和價值觀的美台友誼:自決和自治、民主和自由、人的尊嚴和人權。她說,「今天,美國必須牢記這一誓言,我們必須支持台灣。」

再次,裴洛西呈現了不同事件之間的相互關聯。六四鎮壓與經濟貿易、氣候變化之間的關係,並不像很多人想像的那樣各行其是,好像不談政治就可以更好地做生意,諂媚專制者就可以更好地保護環境。在裴洛西看來,專制政治是中共從事不公平貿易和強制企業技術轉移的根源。

很多人擔心裴洛西此行惹惱中共,會導致北京政府對台灣更加嚴厲的經濟懲罰。事實上,如果中共能夠對台灣進行經濟打擊,它不會等到裴洛西訪台才開始實施。這些年來,中共一直在從經貿上打壓不肯低眉順眼的蔡英文政府。有關研究表明,蔡英文執政期間,台灣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

台灣的出路:主動融入國際社會

跟裴洛西的高瞻遠矚和勇敢無懼相比,中共荒腔走板的應對顯然是一個世界級笑話——首先由官方喉舌咋呼恐嚇,聲稱可能擊毀裴洛西的專機;隨後又由軍方發言人說,能在軍事層面進行克制,體現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的擔當。

不過,在我看來,中共並沒有驚慌失措。我曾經說過,北京有自己的議程,而不是被台灣政黨或政客牽著鼻子走。無論是馬英九如何低三下四,或者蔡英文如何一意孤行,都不可能成為中共決定攻打台灣的理由。中共是否攻打台灣,何時攻打,決定因素只有一個,那就是它能不能。能攻打的時候,台灣人人都是馬英九,那也無濟於事;反之亦然。

台灣的出路並不是等待裴洛西這樣的政治家到來,而是主動融入國際社會,成為國際新秩序的建設者。

我在〈台灣的入聯之路:與其重返,不如重建〉一文中判斷說,不出意外的話,至少在五到十年之內,北京不會攻打台灣。現在看來,如果裴洛西訪台都不出意外,那麼也沒有更多的意外發生了。

因此,我仍然建議台灣應該抓住這個時機,利用自身戰略地位,反客為主,以更長遠的規劃,更大手筆的建設,主動邀請非政府間國際組織前來安營紮寨,建立一個以非政府間國際組織(INGOs)為主體的新概念、升級版的聯合國,與紐約和日內瓦遙相守望,既互相監督,也攜手並進。


“裴洛西訪台”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