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洛西的世界觀與台灣的出路:這樣做,才能擺脫大國博弈的棋子命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在訪台過程中為什麼強調六四鎮壓的歷史?時評人長平認為,裴洛西展示了歷史是一個延續的過程,台灣有機會做出更大的歷史貢獻。
文:長平(中國資深媒體人、時事評論作家,六四記憶・人權博物館總策展人,現居德國)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8月3日上午在台灣立法院的記者會上,提到了33年前的六四鎮壓。她說,1991年她造訪天安門,不僅是對中國人權的支持,也是對中國不公平貿易和強迫技術轉移的抗議。國家安全、經濟和人權息息相關。
這並非是這位82歲的女政治家的即興發揮,而是貫穿她幾十年政治生涯的思考和行動。1991年,身為議員的裴洛西和另外兩名美國議員一起,在天安門廣場展開一條橫幅,上面寫著「獻給為中國民主事業犧牲之烈士」。此舉導致裴洛西一行人遭到短暫拘留,並被驅逐出境。
1992年,裴洛西提出了《中國學生保護法案》並獲得通過。根據該法案,所有在1989年6月4日至1990年4月11日之間抵達美國的中國公民都可以獲得美國永久居留權,其目的是讓流亡海外的中國學生和公民在六四鎮壓之後免遭政治迫害。
在到訪台灣的當日(8月2日),《華盛頓郵報》刊發了裴洛西文章〈為什麼我要率國會代表團訪問台灣〉,其中也提到了六四鎮壓。從那以後,一直到習近平時代,中國人權狀況持續惡化,法治形同虛設。
訪問台灣期間,裴洛西還會見了六四民主運動學生領袖之一吾爾開希,以及受中共政權迫害的香港書店經營者林榮基和台灣民權活動人士李明哲。
世界是一個整體
通過對六四民主運動的強調,裴洛西表達了三層意思。
首先,世界是一個整體。六四運動並不只是中國人的民主抗爭,而且是人類反對極權專制歷史的重要篇章。中國學生和民眾與西方的抗爭者一道,拉開了蘇聯東歐劇變的帷幕,推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西方國家受益於六四民主運動,同時也為中國流亡抗爭者提供了庇護。然而,當年以老布希(George H. W. Bush)總統為首的西方政客目光短淺,錯過了懲罰惡魔、鉗制專制政權的良好機會,急於和中共媾和,背叛了中國人的浴血抗爭,導致中共專制政權日益強大,成為今日西方民主政治的威脅。
裴洛西訪台受到最尖銳的批評,是她此行減弱了人們對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爭的關注,以及失去了中國對反對俄羅斯聯盟的支持。在《華盛頓郵報》發表的文章中,裴洛西回答了這個批評。她說,「我們這次旅行正值世界面臨在專制和民主之間做出選擇的時候」,「美國和盟友必須明確表示我們永遠不會向獨裁者屈服。」
批評者錯誤地認為,中國不被「激怒」,就可能加入民主國家的陣營。而在裴洛西眼裡,專制是一個整體。如果不受干預,專制者必然互相支持。
其次,裴洛西表述了歷史是一個延續的過程。六四屠殺是中共建政以來連續不斷的鎮壓運動的一個結果,同時又是今天西藏人、維吾爾人和人權律師遭受迫害的原因。
對於台灣的支持,也是一個歷史的傳承和演進。在那篇文章中,裴洛西首先從43年前談起:美國國會以壓倒多數通過、卡特(Jimmy Carter)總統簽署成為法律的《台灣關係法》,是美國在亞太地區外交政策最重要的支柱之一。該法律闡明了美國對民主台灣的承諾,它培養了根植於共同利益和價值觀的美台友誼:自決和自治、民主和自由、人的尊嚴和人權。她說,「今天,美國必須牢記這一誓言,我們必須支持台灣。」
再次,裴洛西呈現了不同事件之間的相互關聯。六四鎮壓與經濟貿易、氣候變化之間的關係,並不像很多人想像的那樣各行其是,好像不談政治就可以更好地做生意,諂媚專制者就可以更好地保護環境。在裴洛西看來,專制政治是中共從事不公平貿易和強制企業技術轉移的根源。
很多人擔心裴洛西此行惹惱中共,會導致北京政府對台灣更加嚴厲的經濟懲罰。事實上,如果中共能夠對台灣進行經濟打擊,它不會等到裴洛西訪台才開始實施。這些年來,中共一直在從經貿上打壓不肯低眉順眼的蔡英文政府。有關研究表明,蔡英文執政期間,台灣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
台灣的出路:主動融入國際社會
跟裴洛西的高瞻遠矚和勇敢無懼相比,中共荒腔走板的應對顯然是一個世界級笑話——首先由官方喉舌咋呼恐嚇,聲稱可能擊毀裴洛西的專機;隨後又由軍方發言人說,能在軍事層面進行克制,體現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的擔當。
不過,在我看來,中共並沒有驚慌失措。我曾經說過,北京有自己的議程,而不是被台灣政黨或政客牽著鼻子走。無論是馬英九如何低三下四,或者蔡英文如何一意孤行,都不可能成為中共決定攻打台灣的理由。中共是否攻打台灣,何時攻打,決定因素只有一個,那就是它能不能。能攻打的時候,台灣人人都是馬英九,那也無濟於事;反之亦然。
台灣的出路並不是等待裴洛西這樣的政治家到來,而是主動融入國際社會,成為國際新秩序的建設者。
我在〈台灣的入聯之路:與其重返,不如重建〉一文中判斷說,不出意外的話,至少在五到十年之內,北京不會攻打台灣。現在看來,如果裴洛西訪台都不出意外,那麼也沒有更多的意外發生了。
因此,我仍然建議台灣應該抓住這個時機,利用自身戰略地位,反客為主,以更長遠的規劃,更大手筆的建設,主動邀請非政府間國際組織前來安營紮寨,建立一個以非政府間國際組織(INGOs)為主體的新概念、升級版的聯合國,與紐約和日內瓦遙相守望,既互相監督,也攜手並進。
“裴洛西訪台”的相關議題
- 2022-08-05 韓國總統尹錫悅「休假」不見裴洛西引發朝野互罵,兩人最終通話40分鐘討論印太秩序
- 2022-08-05 中國駐法大使稱統一後要「再教育」台灣人,震驚歐美各界,維吾爾團體痛批這就是新疆集中營的證據
- 2022-08-05 裴洛西的世界觀與台灣的出路:這樣做,才能擺脫大國博弈的棋子命運
- 2022-08-04 外媒與智庫分析:美軍如何應對中共軍演,複雜性高於1996台海危機
- 2022-08-04 制裁變自裁:中共為保習近平面子,硬是將裴洛西訪台升級成「兩個中國」的史詩級外交災難
最新發展:
-
【2022熱門關鍵字回顧】8月:中共軍演國際關注,台南殺警案社會騷動 11月前
-
裴洛西宣布將卸任美國眾議院民主黨領袖,拜登盛讚美國史上最重要的議長 1年前
-
裴洛西訪台之後:中共軍演打造兩岸關係「新常態」,盡顯蔡政府捉襟見肘的兩岸政策 1年前
-
「竄訪」一詞小考:中文的博大精深如何用英文表達,難倒了一眾翻譯者 1年前
-
裴洛西訪台改變兩岸微妙平衡,台灣看似贏得面子,其實盡失裡子 1年前
-
裴洛西訪台是一個重要的政治訊號,還是歷史錯誤? 1年前
-
G7外長聯合聲明挺裴洛西訪台,華春瑩:這幾個國家顯然還活在120多年前八國聯軍的時代 1年前
-
韓國總統尹錫悅「休假」不見裴洛西引發朝野互罵,兩人最終通話40分鐘討論印太秩序 1年前
Tags:
「綠領人才」現正夯,綠領職業大揭秘!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一起來認識近年新興的「綠領人才」吧!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使得近年來綠領工作需求成長快速,無論是節能、創能、儲能、系統整合,都需要更多人才投入;一起來認識這些綠領人才的工作內容!
綠領人才1:光電案場規劃師
光電案場規劃師是負責規劃和設計太陽能光電案場的靈魂人物,在太陽能發電項目的早期階段,負責評估場地、分析建物現況、土地利用、考慮環境因素,並規劃如何最有效地配置太陽能光電設施。
這些專業人員需要考慮光電模組的布局、設備的選擇、發電量的預估,同時要確保設施的安全性、環境平衡以及與當地社區的協調,需要同步評估技術、政策、法規、成本等多方面的考量。包含評估技術的可行性、效率及成本;處理預算和籌資,確保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持建置和運營光電案場,與銀行、投資者等對象進行談判和合作。同時也會參與詳細的建物與土地利用規劃、設計太陽能裝置的配置,最後擬定適當的執行方案。
適合有這些技能的人才:工程和技術知識、專案管理能力、太陽光電技術士、具電腦繪圖能力者、安全衛生管理、現場工務工程師、系統整合工程師。

綠領人才2:離岸風場施工經理
隨著離岸風電產業的從無到有,這項與海相伴的新興職業也因應而生,離岸風場施工經理作為「海上工頭」,需要管理船上的施工團隊。該職位作為施工船船長以及業主間的橋樑,在施工過程中扮演協調、判斷、下指令的關鍵角色,並同時負責管理設備運作的安全性,確保風場設備能安全順暢地運作,也需要臨場反應與即時調度,除了擁有豐富的工程知識,也需具備高度的專業和隨機應變能力。
此類人才所需技能可包含(但不限於):離岸風場施工專案(尤指大型施工船舶類)管理與協調溝通能力、鋼結構工程焊接技術、大型起重機操作經驗、安裝和拆除工程技術等

綠領人才3:綠電調度員
「讓每一度綠電發揮最大價值」是綠電調度員的終極使命。身為售電業中的綠電調度員,需要解讀電廠發電數據(供給)和企業用電數據(需求)的能力。由於再生能源會受到天氣影響發電量的高低,必須利用過往經驗和電力數據資料,透過事前預測和事後調整,制定適宜的綠電匹配規劃,確保每一度電廠發出的綠電,盡可能地為企業客戶所使用。
適合具備這些技能的人才:電力系統知識、數據分析、計算機科學、風險管理、團隊管理

綠領人才4:綠能融資顧問
綠能融資顧問是指在再生能源領域提供融資和財務建議的專業顧問。這些顧問必須擁有豐富的金融、投資和相關產業知識,致力於協助業者成功獲得綠能融資。
綠能融資顧問的工作涉及財務、工程、保險、法律等四大領域的盡職調查(註1),和一般企業融資不同的是,專案內容涉及電廠等能源基礎建設,綠能融資顧問需要親自至再生能源案場勘查,實地檢視專案進度、了解業者如何經營當地社區關係以及環境生態的維護,並透過上述資訊判斷潛在風險,針對案場的可融資性提出建議。也因為這份工作和能源轉型的永續發展相關,所以也對環境懷抱著「使命感」,期許自己的貢獻能讓臺灣乃至於全世界,都能更加靠近淨零永續的願景。

※註1:盡職調查(due-diligence, DD)為企業投資和併購案中常見的流程,旨在整理並評估有關特定業務、投資或交易等專案的重要資訊,通常包含財務、法律和技術等面向,以確保決策者在做出重要決策前有全面的瞭解,並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潛在風險和不確定性。
*以上資訊部分由大同智能、伯威海事、陽光伏特家、富邦銀行提供。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