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輯】巴基斯坦政府、民間抗暖化總動員,到2023年要種滿100億棵樹!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巴基斯坦大城喀拉蚩因快速發展,道路和建築如雨後春筍般的建造,留給樹木與公園的空間也越來越少。對此,政府祭出植林計畫,希望能在2023年時種滿100億棵樹。然而,植林並非簡單學問,除須考慮巴基斯坦的氣候環境,更要投入大量資金與心力,成效並非明確可期。
穆拉奇姆・赫山(Mulazim Hussain)對於自己親手種植的樹木感到驕傲。
巴基斯坦最大城市克拉嗤(Karachi)克里夫頓區(Clifton)的某處,灌木叢中生長著許多印度苦楝樹的樹苗以及蔬菜,61歲的赫山憶起幾年前此處甚至還是一個巨大、非官方成立的垃圾場。
「現在有了綠意以及幸福,孩子們晚上會跑來玩耍,人們也會在這裡散散步。」他說道。「過去四年,我就像養育孩子般照顧著這些植物。」
路透社記者造訪赫山時,圍著白棕色圍巾,穿著寬鬆襯衫的他正在地上收集乾草、並為他珍愛的樹木澆水。
在一天結束之際,赫山會把水管打開,在騎摩特車回家前先沖個涼、清理自己。
樹林的魔法
在公園裡照顧樹木的赫山,是政府植林計畫的僱員,目前巴基斯坦有幾十個公營以及私營的植林計畫。
在克里夫頓植林的目標是為了平衡喀拉蚩快速發展的都市化現象。喀拉蚩是一座擁有1700萬人口的龐大港口城市,道路和建築如雨後春筍般建造,也意味著留給樹木與公園的空間越來越少。
植林計畫負責人庫雷希(Shahzad Quresh)希望透過種植樹木,為躲避高溫的民眾提供一些庇蔭。2015年,一場熱浪在三天內導致喀拉蚩400多位民眾死亡,而周邊信德省(Sindh)的氣溫也在今(2022)年創下歷史新高。
樹木除了可以吸引野生動物聚集、舒緩城市洪水,也可提供新的食物來源,最重要的是牠們還能吸收造成全球暖化加劇的二氧化碳。
「城市裡樹木覆蓋的面積越大,降溫效果越好,當你被樹木包圍時,溫差可達10度。」庫雷希說道。此外,他補充種植的樹木只使用本土物種。
庫雷希進一步解釋,當人們開始種植樹木,各式各樣的鳥類、昆蟲都會來造訪,現在還可以發現貓鼬在公園裡四處遊蕩,甚至有四、五種變色龍出沒。
「你給牠們一個家、一些食物,接著就讓一切自然而然的發生。大自然就是如此美麗。」他說。
不過,種植樹木真的有用嗎?
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位於開伯爾-普什圖省(Khyber Pakhtunkhwa)分部的經理卡姆蘭(Syed Kamran Hussain)說道,巴基斯坦森林覆蓋率約為5.4%,比起印度的24%以及孟加拉的14.5%都少了許多。過去,政府曾宣布將大規模植林,並計畫在2019年至2023年間種植100億顆樹。
卡姆蘭指出,巴基斯坦是在全球暖化的影響下,最脆弱的10個國家之一。而樹木是僅次於海洋的第二大碳匯(Carbon sink)。碳匯是能夠無限期累積及儲存碳化合物的天然或人工「倉庫」,是溫室氣體增加的緩衝區。
儘管巴基斯坦政府大力推動植林,有些氣候變遷專家仍質疑這項造林計畫影響力。
植林並非一門簡單的學問,例如:種植時品種的選擇尤為重要,因為那將影響樹苗所需的澆水量,這在缺水的巴基斯坦是不可或缺的關鍵。
此外,植林的成效並非明確可期,把樹苗養育成一棵成熟的大樹也需要投注許多金錢與心力。
芬蘭赫爾辛基大學(University of Helsinki)從事發展研究(development studies)的博士研究員阿什拉夫(Usman Ashraf)表示,城市植林欠缺的是一種能夠全面應對環境的方法。
他認為,植林視覺上來說是成功的,但若以數字,或是這一塊、那一塊的樹林小補丁來看,這些作為根本不足以對城市造成的環境破壞,取得改善的進展。
植林組織「克里夫頓城市森林」(Clifton Urban Forest)的創辦者洛哈爾(Masood Lohar)則表示,植樹造林可以幫助喀拉蚩抵禦自然災害,也能促使野生動物定居。另一方面專家也認為,當海風通過水泥結構讓城市變得越來越熱,道路與屋頂也吸收許多熱量時,植林其實可以幫助緩解熱浪。
面對缺乏樹木的城市,洛哈爾說道:「我們正在把這座城市變成地獄。」
位於喀拉蚩市中心的薩基・哈桑墓地(Sakhi Hassan Graveyard),小樹苗在凹凸不平的墓碑間緊密叢生,而大樹也在正午的烈日下提供遮蔭。從上往下俯瞰,這片綠意在低層建築物的襯托下十分顯眼。
「當城市因酷暑而吱吱作響時,我們在墓地裡感覺不到熱意。」墓園管理人賈汗吉爾(Mohammad Jahangir)說道。「這些樹是一種福氣。」
延伸閱讀
- 衣索比亞破紀錄一天種樹3.5億棵,是對抗全球暖化最實惠的辦法
- 巴基斯坦有很多很多在路上跑的馬,馬路是名副其實的「馬」路
- 印度巴基斯坦連日熱浪破40度,小麥歉收、無電可用,專家:考驗人類生存極限
- 【圖輯】50度烈日下也要繼續工作,巴基斯坦孕婦面臨極端高溫健康風險,「唯一能做的就是祈禱」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黃皓筠
核稿編輯:翁世航
台灣過時法規又一例?遺產捐贈公益社團法人要課稅!超過7成民眾認為不合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愛心公益是否該被差別待遇?過時的法令讓社團法人受贈的善款縮水,不僅影響了遺贈者的心願,更截斷了社福團體的募款來源。針對遺產捐贈需課稅的問題,法規該如何調整才能完善遺贈者的善意呢?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是許多國外觀光客來台灣旅遊時所給予的盛讚,但你知道嗎?台灣人的良善,卻因過時的法規要求,導致許多社福團體被阻擋在愛心捐款的門外!
原因為何?關鍵在於當前《遺產及贈與稅法》明文要求,捐贈給財團法人得以「免」課遺產稅1 ;但是,同屬公益性質的社團法人卻被排除在外,例如台灣失智症協會、台灣荒野保護協會等組織,若收到一筆遺產捐贈,是「無法」享有免課稅的福利。等於社團法人受贈遺產時,硬是比財團法人多被扒了一層皮,這無疑是政府用國家力量引導資源的走向。
你覺得,這項法規在現今公民運動已屬成熟的社會當下,合理嗎?
民眾的遺愛被打折,一億元遺產損失6,283萬社會投資報酬價值
社團法人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以下稱聯合勸募協會)分享一個案例,一名長期熱心公益的捐款人在身故後,遺囑指定捐贈市值達新台幣1億多元的遺產,由於聯合勸募協會屬社團法人組織,設算後須先扣除遺產稅金高達1,366萬元,若以聯合勸募所導入的SROI值計算,每投入1元,可產生4.6元社會價值,等同流失創造6,283萬元社會價值的機會。
只因為聯合勸募屬社團法人,遺贈人必須繳納這筆遺產稅金,讓原本可以造福更多其他社會弱勢的善心,流失真正有意義的價值。
另一方面,由於少子化與單身人口逐年增高的趨勢,越來越多人打算將遺產捐贈給公益團體遺愛人間。從聯合勸募協會委託的「遺產捐市場調查」 2結果發現,便有26.4%受訪者願意捐出繼承遺產作公益,願捐出個人遺產者則有30.9%,但約1/4民眾會因得知要課稅而改變心意不願捐贈。
超過7成認同!公益社團法人排除免課遺產稅「不合理」
從「遺產捐市場調查」可以觀察到,有74.1%的受訪者認為現有法條將社團法人排除免課徵遺產稅的群體之外,相當「不合理」,進一步探究原因,「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對社團法人公益團體不夠友善」皆超過5成比例的支持度。
如果交叉比對受訪族群,發現年齡越高者,越認同「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年收入較高的族群,則更贊同不合理「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至於表達有捐贈遺產意願的受訪者也抱持「較高」比率認為此項課稅規定不合理,將對公益捐贈帶來限制及困難。

在願意捐贈者中,交叉分析收入分布,年收100萬元到250萬元者意願顯著高於群體,達4到5成。至於捐贈原因,捐贈繼承遺產者有81.4%盼幫助弱勢族群,33%是受信仰或民間功德觀念影響;捐贈個人遺產者,有78%盼愛心化為實際祝福遺留人間,46%盼支持特定團體。
接著調查進一步詢問,如果遺產捐贈給社團法人能夠免課遺產稅,是否會提高受訪者的捐贈意願?有34.4%本無意願捐贈者表示會考慮捐贈。至於捐贈意願提高的動機,「可以藉此節稅」(72.4%)為主因;另外抱持「讓受贈的公益團體獲得更多」想法也有43.1%比例。

另外,原有意捐贈遺產者,因須課遺產稅而改變意願不捐贈者有24.9%,進一步分析,發現以年收60萬元以上者改變意願的比率略高於群體,這對於平日仰賴小額捐款的社團法人來說,可能因此流失了四分之一的遺贈人的善款。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推論出,節稅優惠是捐助公益的重要動力,而本身有考慮捐贈遺產者,可能有自己既有想支持的社團法人慈善團體,也期待款項能全數贈與給相關組織。顯然,若是遺產稅的稅法規範對於社團法人更為合理,確實能帶動部分民眾捐贈遺產的意願。
回顧〈遺產及贈與稅法〉從民國62年制定,雖經歷幾次修法,捐贈予「公益社團法人」的財產至今仍未納入不計入遺產總額課稅群體,當年的立法背景與現今的社會工作與公民社會已大相逕庭,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在公益事務上的貢獻不相上下;再者,台灣的公益捐款一直有過度集中的現象,一般民眾與企業都傾向將資源投注於大型財團法人,此過時法令的規定,無疑加劇此一失衡狀況。
一個國家的偉大,不在於國土面積、人口多寡、國防強弱,更重視是社會的文明程度。其中,對均衡弱勢的關懷,以及法律規範能否跟上時代進步,即是重要的觀察指標。遺產法規該如何實現遺贈人的慈善意願,讓真正需要的人獲得幫助,是時候該被好好檢討了!
[1] 備註1:有關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相關租稅減免優惠,根據<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6條第3款,遺產捐贈給已依法登記設立為財團法人組織且符合行政院規定標準之教育、文化、公益、慈善、宗教團體及祭祀公業之財產,不計入遺產總額
[2] 備註2:遺產捐市場調查的總樣本數共回收有效樣本數1,000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