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珊珊:33個人生故事》:都什麼年代了還想操作「含淚投票」、「忍痛支持」,何苦?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個年代還想操作「含淚投票」、「忍痛支持」,把選舉搞得像是要在自己身上割一刀,何苦?有什麼好含淚的?又不是面臨世界末日。連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都能實踐他看似天方夜譚的計畫,讓火箭升空之後,還能倒退回地球,回收再利用。為什麼我們到今天,還不能擺脫政黨的束縛,相信自己的理念?
不一樣又怎樣?人本來就不一樣啊!
所以我不論在哪裡,任何一個會議,任何一個會勘或是聚會上,如果現在討論的議題,我有意見就一定會說出口,絕對會清楚的告訴大家,我的意見。
我的意見可能不會被採納,也許其他人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我也尊重;但我的想法是這樣..我一定會把自己的想法陳述清楚。至於未來你們要決定怎麼做,我都尊重,但不能讓我沒有講話和陳述意見的機會。
我覺得不對的事情,就不能接受,這一輩子都不可能接受。有人說,妳這樣跟主流意見不一樣,不擔心被當成「異類」嗎?
我說,難道就因為怕當異類,就要接受不公不義的事情嗎?原本不贊同的事情,難道只因為爸爸媽媽說你要接受,你就接受嗎?只是因為黨派說你要接受,你就接受嗎?那如果是國家元首說你要接受,你就接受嗎?
這都是一以貫之的道理,人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為什麼到了選舉,大家就能說出什麼「大局為重」、「含淚投票」這類的話?明明你不贊成,到了選舉就必須贊成,這是什麼道理?我怎麼想都想不通。
我之所以敢這麼說出自己的想法,是因為我知道天無絕人之路,不管在哪個領域,說出自己的意見都是天經地義,我表達自己的意見會不會死?既然不會死,那有什麼好怕的?
有人擔心會丟了工作,會失去原本的社會地位;我從不擔心,在台灣難道會餓死嗎?如果有心,什麼工作不能做?如果害怕失去就什麼都不敢說、什麼都不敢做,畏首畏尾,整天戴著假面具,那你能活得開心嗎?
所以各位,想要改變社會,就必須學會尊重自己的想法,堅持說出自己的意見,千萬別再含淚投票了!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黃珊珊:33個人生故事》,商周出版
作者:黃珊珊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成人商品、實體商品、限定商品不包含在內,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認真活、拚命做——看見,最真實的黃珊珊!
黃珊珊首次公開她的成長歷程與內心思索
黃珊珊,她是媽媽,也是台北市副市長,曾是律師,也是市議員,
一路從家庭到法庭、市議會,到台北市政府,
她始終堅持信念,追求社會的公平正義。
她秉持自己的所思所想,認真、不放棄,
化作一股最有力道的魔法,
溫暖了周遭的人,點亮了城市的光。
這本書33個故事,都是黃珊珊認真活,拚命做的人生故事。
即使過程很辛苦,她仍堅持做自己覺得對的事,
並希望傳承下去,打造更美好的社會。
堅持做對的事,即使面對家人也不動搖
1991年,台大教授發起「100行動聯盟」。二哥叫我千萬不要加入抗爭遊行。但這個法條是錯的,即使他是我的家人,我也不聽他的。就這樣,我們兄妹冷戰了十年。
為了一個小女孩而決定從政,因為法律不能也不該傷人
開庭時,法官違反很多程序規定,不讓我進入法庭,還恐嚇逼迫我的未成年當事人的母親當庭解除律師委任,讓我不能幫她辯護。她只是個未成年的小女孩,媽媽不懂法律,在法庭上怎麼可能跟法官對抗?這擺明了欺負人!
從標會參選台北市議員,到擔任台北副市長
二十八歲那年,我的存款只有八萬元,沒有顯赫的家世,不是富二代也不是政二代,我決心投入選戰的唯一理由是,「我要去修改法律,讓法律不再傷人」。四十九歲當台北市副市長,還是一樣的理由,我要從內部來改革制度、改變這個社會、進而改變這個國家。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菸品陳列不納管加熱菸載具,恐成新興菸品管理破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國健署承諾要處理新興菸品亂象、保護國人健康,但在母法公布之後,各項子法卻草率無章、用詞定義不明,現在加熱菸菸彈與載具又未一致管理,將來稽查恐出現「看得到卻管不到」的問題。
在今年2月15日總統公告「菸害防制法」以來,國健署陸續預告修正多項配套措施,除了「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辦法」之外,還有2月24日同步發布的「販賣菸品場所標示及展示管理辦法」、「菸品尼古丁焦油含量檢測及容器標示辦法」、「菸品資料申報辦法」等,預告期同樣縮減至7天。跨黨派立委也在3月2號的立法院衛環委員會中,再次質疑衛福部如此匆促預告為圖利菸商,並要求應召開全台公聽會、落實本土健康風險評估。立委林為洲甚至於臉書表示,薛瑞元部長已口頭允諾,法案預告期過了還是可陳述意見,他很樂意協助大家送件。
載具不受販賣場所限制 民團憂心成吸睛工具
在「販賣菸品場所標示及展示管理辦法」(下稱「管理辦法」)中,要求業者不能行銷加熱菸之「載具」,但未限制不得行銷「載具品牌」,引起各方譁然。專家示警,國健署承諾要處理新興菸品亂象、保護國人健康,但在母法公布之後,各項子法卻草率無章、用詞定義不明,現在加熱菸菸彈與載具又未一致管理,將來稽查恐出現「看得到卻管不到」的問題。
不同於傳統紙菸,要吸食加熱菸,必須以加熱菸載具搭配菸彈一起使用。菸防法修法期間,國健署就曾因僅將載具視為一般3C產品、不與菸彈共同納入健康風險評估,而飽受各界批評。儘管後來國健署改變立場、納管載具,然預告的「管理辦法」中,仍未將載具菸品納入管理對象。以管理辦法第五條為例,規定「菸品展示,不得以電子螢幕、動畫、移動式背景、聲音、氣味、燈光或其他引人注意之方式為之」,但是因為加熱菸載具不屬於「菸品」,所以並不適用此一條例。
這意味著在新版的菸害防制法正式上路之後,只有販賣菸彈的場所會受到規範,而載具則可以在任何實體店鋪、網路上,以任何手法為其廣告、宣傳、行銷,甚至成為推廣加熱菸的手段和工具。簡而言之,未來超商可直接陳列載具販賣,讓未成年消費者得以輕易接觸、購買。

針對新興菸品對未成年者所造成的潛在危害,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表示:「我認為這次修法,應該是要以保護未成年的孩子們為前提。我們這一代,或者上一代吸食傳統紙菸的人,基本上會願意去嘗試新興菸品的可能性是比較低的,他們都習慣傳統紙菸了,新興菸品對他們沒有吸引力。但是孩子們不一樣,他們的好奇心、對新事物的新鮮感、同儕之間的誘因,這一切都有可能提高未成年者去嘗試加熱菸、電子煙的可能性。但現在我們的新法完全沒有起到保護、預防的作用,真的很令人憂心。」
日韓不納管加熱菸載具 青少年使用率暴增
以日本為例,2016年,加熱菸載具的使用在日本開始普及。三年後的2019年,日本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加熱菸載具市場之一,其中約有20%的吸食者年齡在20歲以下。根據日本醫學研究機構的數據,在2019年,加熱菸載具的使用在青少年之間呈現爆炸性增長,而且日益趨向年輕化,同年有逾1200例因加熱菸載具使用而導致的健康問題,其中不少是青少年。
在韓國,加熱菸載具的普及也帶來了類似的問題。據韓國疾病管理本部的數據,自2018年以來,由於加熱菸載具的使用而導致的健康問題在該國激增,尤其是在青少年中。截至2020年,韓國有約40%的加熱菸載具使用者年齡在20歲以下。韓國疾病管理本部也指出,由於加熱菸載具的健康風險和成癮性,青少年吸食加熱菸載具將導致將來的健康問題。
加熱菸載具管理不同調 可能加重地方違規稽查、業者等各方負擔
菸害防制檢舉項目分11大類,包含販賣菸品之方式、菸品容器之標示、促銷菸品或為菸品廣告、販賣菸品場所標示及展示、營業場所為促銷或營利目的免費供應菸品、未滿18歲吸菸、供應菸品予未滿18歲者、於禁菸場所吸菸、禁菸場所未設置明顯禁菸標示或供應與吸菸有關器物、於非吸菸區吸菸、室外吸菸區標示及設置。在販賣場所稽查上,皆針對「菸品」本身,加熱菸載具卻不受此限,未來可能形成「一(加熱)菸兩制」情形。
根據聯合報報導,菸防法查緝多仰賴縣市衛生局人員來進行,且過去查緝違規情形不普及。董氏基金會主任林清麗表示,如果將載具比照菸品管理,地方衛生局稽查人員即可比照菸品管理來執法,但現在加熱菸跟載具定義不同,執法面更增難度;民眾難以確保購買地點是否合法;網路購物難控管,要限制未成年不能購買更難以落實。
黃正銘理事長更進一步質疑,縮短公告期限、倉促實施新法,如果已成既定事實,那麼政府稽查人員對於稽查的標準、措施,甚至這些菸彈、載具品牌的辨識,都做好訓練了嗎?能真正的從源頭為人民把關嗎?如果載具又不納管,誰知道當它跟菸彈結合後會發生什麼事情?有人能負責嗎?
為民眾健康站出來,菸防團體、朝野立委呼籲政府落實本土菸害管控
有鑒於載具不落實管理,將對青少年身心造成深遠影響,同時加重稽查難度,遺害深重,民間反菸團體屢次向國健署提出建言,卻得不到回應。因此,由170個團體組成的台灣拒菸聯盟也再次呼籲,懇請出身公衛界的行政院陳建仁院長出面阻止,不要讓明明是吸食加熱菸必要元件的載具,被當成單純的3C零件來另外管理。
雖然菸防法配套法令預告期已過,但推動反菸不遺餘力的林為洲委員,日前公開表示將繼續將為大家的陳述意見送進衛福部,同時呼籲政府應立即查緝現在市面上這些未經健康風險評估、違法的新興菸品。除此之外,國健署草擬的健康風險評估漏洞百出且未召集專家討論,他認為衛福部應立即召開北、中、南、東至少四場公聽會,蒐集各方意見作為修法參考。陳椒華立委也在質詢薛瑞元部長時提到,現在的健康風險評估根本是紙上談兵,並且提出要有「本土健康風險評估」的訴求。
新版菸害防制法即將上路,但仍然存在相當多的問題和挑戰。在可見的將來,除了期待政府願意為了保障公眾的健康和利益,繼續強化反菸政策的執行,從立法、稽查、行政措施等多種手段,來限制吸菸的行為,更重要的是,國人也需要更加自覺地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認識吸菸危害的認識,提高警覺性,為自己和他人的健康盡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