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輝與安倍相繼去世後,誰能接棒維繫台日關係?高市早苗、賴清德有望成為關鍵人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日媒在賴受邀訪日弔唁安倍期間,報導其與安倍家庭的私交,足見賴對日本人脈有所掌握,相當有資格擔任台日關係的橋樑。
文:台灣數位外交協會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8月初的亞洲行,行經台灣、日本、韓國等地,讓印太區域安全成為全球關注焦點,裴洛西上週拜會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討論和平與安全議題,強調「不可讓中國孤立台灣」,更讓各界好奇,前日相安倍晉三生前不斷強調「台灣有事,就是美日同盟有事」,在他逝世後會由誰接續推展美日台安保問題,台日關係走向又會如何變動。
前國安會副秘書長楊永明接受台灣數位外交協會訪問時分析,台日關係奠基於經貿、民間與國會的密切交流,未來雖然少了安倍這樣強力的台日關係催促者,但日本各派系與政黨皆有與台關係不錯的政治人物,互動相當全面,短期之內不至於有重大變動。7月底甫訪台的前防衛大臣石破茂、前外務大臣前原誠司,就分別是非安倍派與非自民黨的代表人物。
據中央社報導,該日本訪團在7月31日記者會表示,台灣位處日本海上生命線關鍵位置,石破茂更直言應盡快擬訂具體政策或法條,或強化退役自衛官來台協助等非官方交流。日本產經新聞台灣支局長矢板明夫在臉書發表評論表示,曾為安倍主要競爭對手的石破,展現承襲安倍安保政策的遺志,可以說是自民黨就台灣議題已達成共識。
日本資深媒體人野島剛在接受台灣數位外交協會訪問時也指出,日本龐大的挺台民意讓自民黨政府不得不正視,因此日本社會對安倍逝世後的雙邊關係變化,並沒有太多擔心。反而是在李登輝與安倍相繼去世後,誰能接續維繫台日關係,目前還沒有定論。
楊永明表示,台日關係的維繫應不僅限於一、兩個人,短期內也很難有像安倍和李登輝的象徵性角色出現。野島剛也指出,肩負台日關係責任的重要人物很多,其中能成為雙邊關係橋樑的關鍵人物,應是現任要職的自民黨政調會長高市早苗,以及副總統賴清德。

野島剛說明,賴清德在台南市長任內多次赴日交流,推廣觀光與農產有成,日本人對他相對了解,被認為是近年台灣的親日派代表。日媒也在賴受邀訪日弔唁安倍期間,報導其與安倍家庭的私交,足見賴對日本人脈有所掌握,相當有資格擔任台日關係的橋樑。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