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最新考古研究:「中國國寶」大貓熊近親,600萬年前曾在歐洲大陸生活

最新考古研究:「中國國寶」大貓熊近親,600萬年前曾在歐洲大陸生活
Photo Credit: PA Media / BBC New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大貓熊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萬年,棲息地是中國四川、陝西和甘肅山區,海拔2600-3500米的茂密竹林裏,屬食肉類哺乳動物,但以竹子為主食。一般認為大貓熊是中國特有物種,但最新研究表明,600萬年前,歐洲大陸曾有大貓熊的身影足跡。

大貓熊被稱為「中國國寶」,世界自然基金會形象大使,在中國享受豐厚的政府保護資源,肩負「貓熊外交」重任。

大貓熊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萬年,棲息地是中國四川、陝西和甘肅山區,海拔2600-3500米的茂密竹林裏,屬食肉類哺乳動物,但以竹子為主食。

一般認為大貓熊是中國特有物種,但最新研究表明,600萬年前,歐洲大陸曾有大貓熊的身影足跡。

保加利亞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靜靜躺著兩枚化石,手寫的標籤上註明它們是1970年代,一位名叫伊萬.尼科洛夫(Ivan Nikolov)的古生物學家在保加利亞西北部一個煤田發現的。

那是兩顆動物的牙齒,大約半個世紀以來一直在博物館化石藏品堆裏,沒有多少人關注。

不過,它們的命運最近發生了巨大變化,都是因為博物館的一位叫尼古拉.斯帕索夫(Nikolai Spassov)的古生物學教授和他的學生。他們注意到這兩顆牙齒化石,重新檢測、評估,最後得出結論:它們屬於大貓熊的近親,生活在大約600萬年前。

嚴格說來,是中新世晚期生活在如今保加利亞的歐洲土地上的一種大貓熊。

這個發現經同行評審發表在最近一期《脊椎動物古生物學雜誌》上

甜甜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陽光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雖然已經知道大貓熊曾經在歐洲出沒,但圍繞它們究竟是否,以及如何從亞洲遷徙到歐洲的問題,一直爭論激烈。而牙齒化石能夠提供的信息相當有限,尤其是如果原始標籤又筆跡模糊,線索含糊。

保加利亞自然歷史博物館那兩枚牙齒化石就是這種情況。斯帕索夫教授說,確定地點和本尊的年齡更是用了很多年,最後又經過很長時間才確定,那個本尊是一隻大貓熊。

大貓熊一度被列為瀕危物種,經過大力搶救和保護,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幾年前將大貓熊從「瀕危」降到「易危」,在中國引起一些異議。

物種的瀕危等級劃分,由高到低分別為:滅絶、野外滅絶、極危、瀕危、易危、近危、無危。

BBC科學聚焦報道,斯帕索夫和來自北京大學的齊高江(音)在研究報告中表示,有理由肯定地認為,大貓熊生活在沼澤、森林覆蓋的地區,化石出土的煤田600萬前正是那樣的地貌。

那時的大貓熊也以素食為主。不過,與現代大貓熊不同的是,它們的主食不是竹子。

依據是它們的牙齒看起來不夠堅固,而且在那個時代該地區的化石記錄中幾乎沒有竹子生長的證據。

研究報告說,新發現的這個物種應該不是現代大貓熊的直接祖先,體型相似或略小,屬於近親。

它被命名為Agriarctos nikolovi,以紀念第一個發現化石的人。

熊貓專機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大貓熊專機

貓熊外交

大貓熊被稱為「中國國寶」,世界自然基金會形象大使,在中國享受豐厚的政府保護資源,肩負「貓熊外交」重任。

「貓熊外交」一詞特指1940年代到21世紀,中國政府將貓熊作為貴重禮物贈送或租借給其他國家,以增進友好關係的做法,但最早有記載的是在唐朝武則天時期,日本史料稱公園685年太後武則天贈送給日本天舞天皇的禮物中有兩隻大貓熊。

1940年代,民國政府曾向美國贈送兩隻雄性大貓熊,潘達和潘弟,向英國贈送一隻雌性大貓熊,聯合小姐。

1950年代到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以官方或民間的名義,將大貓熊作為國禮贈與那些與中國保持良好外交關係,以及中國希望與之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包括蘇聯、朝鮮、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西班牙及墨西哥等九個國家,接受過中國贈與的24隻大貓熊。

從1982年起停止,中國停止向國外贈送大貓熊,以呼應保護瀕危物種的全球號召。自那以後,大貓熊便以全球巡展和租賃方式出國。

由於監管和規範缺稀,而又有豐厚的利潤潛力,商業性大貓熊租借活動帶來諸多問題,包括捕獵野生大貓熊,加劇瀕危問題,最終導致美國和中國政府及國際介入,禁止商業性租賃,但仍可以科研、繁殖、保護名義租借。

本文經《BBC News 中文》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