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108課綱高中生論壇:學習歷程有利於「生涯探索」?學生恐怕只想交出最完美的檔案

108課綱高中生論壇:學習歷程有利於「生涯探索」?學生恐怕只想交出最完美的檔案
教育部官員、大學教授與學生面談|Photo Credit:關鍵評論網/李芯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至於學習歷程檔案是否能讓學生達到「生涯探索」的目的?林妍均、蔡潔希、邱習青與孫紹倫坦言許多學生的狀況:「自身經驗來說,製作的動機不是探索生涯,而是為了製作完美的學習歷程檔案。」

考招新制上路首年,許多高中生對「學習歷程檔案」的製作還有許多疑惑,民間團體今(11)日舉行「這次換我說-108課綱高中生論壇」,邀集高中生與政府官員進行討論。論壇中有學生提及學習歷程缺乏老師的指引,且繳交的檔案限制太小,又因為申請入學參採的緣故,製作檔案到最後往往不是為了「生涯探索」,而是交出最完美的檔案。

由台灣青年民主協會、108課綱倡議計畫主辦的108課綱高中生論壇,今日在張榮發基金會舉辦,有數十名高中生以及教育部、民間團體到場參與。

上午場針對108課綱新制「學習歷程檔案」與考招新制進行討論,本屆高中畢業生是第一屆實施考招新制的學生,新制的「申請入學」階段會參採每學期上傳的基本資料、修課紀錄、課程學習紀錄以及多元表現,也就是學習歷程檔案。這樣的設計是為了避免學生備審資料準備不及,且能呈現學生在考試以外的學習成果,同時落實生涯探索。

高中生:老師沒教怎麼做學習歷程、上傳檔案容量太小

不過,姑且不論學習歷程檔案的建置,是否達到讓學生「生涯探索」的目的,光是「怎麼做」學習歷程檔案,就讓這群108課綱的「白老鼠」學生感到憂心。華江高中高三學生洪靖佳、賴采翎指出,其學校沒有開設學習歷程相關課程,也沒有多餘的時間配課教授,108課綱所設計的「彈性課程」雖然交給老師運用,但結果往往拿來考試或是班級經營。彰化女中的王涵睿、梁巧昕及員林高中陳妏瑀、蔡怡梅甚至指出,有些老師會把學習歷程加入學期評分項目,壓縮到學生準備其他科檔案的時間。

除此之外,洪靖佳、賴采翎發現老師對學習歷程的了解不一,擁有的教學資源也不同,例如有些老師只會使用Word製作檔案、有些卻會教學生使用Canva等簡報程式。

國教署副署長戴淑芬對此回應,老師在教學現場的狀況是要再努力的,未來會再提升老師的協助與知能。教育部學習歷程檔案審議計畫「作伙學」主持人、台大社會系教授林國明指出,老師是否引導學生的確是關鍵,例如有沒有透過活動設計協助學生產生課程學習成果,但這造成老師必須單打獨鬥、負擔非常大,可能需要一些資源幫助老師設計課程。

論壇上還有許多學生針對上傳檔案的行政問題提出質疑。其中,檔案上傳原本有文件2MB、影音5MB的上傳限制,後來改為文件4MB、影音10MB,洪靖佳、賴采翎指出,經過他們的問卷調查,有超過七成高中生對檔案大小感到不滿。因此,他們建議增加可上傳的檔案大小,或是把檔案變成連結讓大學教授參考。

對此,國教署張永傑組長回應,「同學反映覺得不夠,那到底怎樣才叫夠?」檔案大小先前已經倍數增加,現在一個校系可以上傳3個學習成果(12MB)加上多元表現(10MB),絕對遠遠大於過去大學備審資料的檔案限制,且教育部也整理懶人包教學生如何有效壓縮檔案。

IMG_5430
Photo Credit:關鍵評論網/李芯

除此之外,洪靖佳、賴采翎也表示,每學期上傳學習歷程檔案的時程不明確,建議截止日期再放寬,否則過多時間壓力讓學生的檔案品質下降。新莊高中的林妍均、蔡潔希、邱習青與孫紹倫認為繳交期限固然有其用意,但也希望可以延長時間或者設置補交時間,尤其應把上傳時間放到寒暑假後。

張永傑表示,先前考量學生要期末考、又要準備資料,擔心學生壓力過大,所以向各校宣傳過上傳期限至少要放在結業式結束後兩週,如果學校系統開放到開學前也是可以的,只是不可能延到開學後。

學習歷程協助高中生「生涯探索」?學生反應不一

至於學習歷程檔案是否能讓學生達到「生涯探索」的目的?林妍均、蔡潔希、邱習青與孫紹倫坦言許多學生的狀況:「自身經驗來說,製作的動機不是探索生涯,而是為了製作完美的學習歷程檔案。」

日前,在「作伙學」審議討論會報告中,就有提到學習歷程檔案似乎讓學生認為必須提早定向,由於希望檔案內容清楚對應到未來學生要申請的科系,學生和家長會焦慮於選錯類組、沒有修到相關的領域課程,或者未來如果志趣轉向,會沒有辦法回頭補齊作品。

林妍均、蔡潔希、邱習青與孫紹倫針對346名高中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有73.6%的人擔心高一撰寫的內容、到高三要申請時已經不符合目標科系,雖然高一只是探索階段,沒有定向是正常的,但造成學生的緊張恐慌,且為了製作學習歷程檔案,往往讓學生做更多作業、或要參加更多活動,這不只是增加負擔,更是誤解學習歷程的原始意義。

建國中學學生張峻瑋、黃莨騰、羅士涵和胡燁霆更直言,身為建中學生,學校提供的探索管道應該不至於匱乏,但還是有很多同學不知道如何探索、成果要做成什麼樣子,同時也會擔憂成果無法對應到申請學系的期待,「(學習歷程)對個人生命發展或許有益,但對申請卻不切實際。」

王涵睿、梁巧昕、陳妏瑀、蔡怡梅表示,很多高中生在升學時會選擇普通高中,就是因為志向未定,希望在高中階段多元探索、找到志向,但老師給學生的期待,卻是在高一就為想進入的科系,累積相關科目的學習歷程。若志向在學習經驗中產生改變,就會導致許多較晚決定志向的同學,得捨棄之前的累積,也可能因為沒有相關科目的學習歷程而處於劣勢。

對此,陽明大學教育研究所副教授陳鏗任坦言:「學習歷程檔案不是歷程,而是每半年一次的學習成果報告」,他認為學習歷程猶如一場三年期的計畫,每半年繳交一份、不可以拖延,但學生是素人、不是學術工作者,更沒有公費補助,制度卻期待學生產出很棒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