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疫情到戰爭,巨變年代下數位行銷策略該往哪走?Google《2022智慧消費關鍵報告》有解答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新時代的品牌行銷方針,須以人為本,根據消費者的需求,制定相應策略。Google提供以下四點建議,協助品牌思索如何打造亦商亦友的「心商務」消費關係......
2019年,COVID-19疫情開啟了巨變的序幕,短短三年間,全球歷經抗疫、俄烏戰爭等挑戰,加速世界走向革新的時代,人們熟悉的日常,諸如商務活動、購物習慣,甚或是學習、社交等,都正發展出嶄新的面貌。
行銷人該如何洞悉趨勢、掌握核心,在今時今日有效出擊?Google發布《2022智慧消費關鍵報告:共好價值心商務》,幫助品牌重整認知、梳理方向。TenMax本篇文章,將為你精華摘要報告重點,並且提供建議做法:
台灣消費趨勢:購買力增,擁抱「個人化」與「虛實整合」
首先,行銷人須從大環境觀之,透視台灣面臨的社會現況,以及隨之而來的消費趨勢——
重點一:通膨創10年來新高!國民消費力道穩健,但更精打細算
2022年,對台灣而言是內外夾攻的一年:外有俄烏軍事衝突,引發糧食和能源危機;內則迎來本土疫情升溫,面臨「與病毒共存」必經的陣痛期,種種因素使得物價直漲。
報告指出,2022上半年,台灣消費者物價總指數(CPI)來到106.8,相較去年同期成長3%,創近10年新高。然而,若將台灣的通膨率,放在國際的尺度中檢視,可見相較於其他成熟經濟體,預估數值相對和緩、穩定,可知通膨情形短期內不至於打擊國民消費力,只是消費者將考慮通膨因素,更加精打細算、精心分配購物預算。

重點二:家戶所得增但人口下跌,可支配所得變多、更聚焦「個人需求」
台灣人口紅利正在消退,人口總數於2019年達到高峰,而後緩步下跌;與此同時,家庭結構組成也正在改變,單身族和無子女的頂客族,比例逐年升高,在過去20年間成長約10%。此一趨勢下,台灣平均家戶人口首度跌破3人,低至2.92;然而每戶可支配所得則逐年升高、不減反增,以此換算,每人可支配所得平均成長33%。
可見,整體台灣社會消費動能活躍,且消費將更以「個體需求」出發。

重點三:虛實界線漸模糊,深化貨比三家、迂迴反覆的「混沌歷程」
疫情拉抬數位使用率,現今87%台灣人皆有上網習慣,即使是60歲以上長輩,也有高達八成的連網比例;其中,晚上六點到凌晨12點為上網熱門時段,然而也有47%連網時間,散布於全天不同時段,顯示隨時隨地上網已成為日常。隨著數位滲透生活,虛實界線逐漸模糊:56%消費者在購物考量階段,會穿梭線上、線下搜尋相關資訊。
這項數據呼應Google2021報告,所指出的消費新常態:「混沌歷程」,消費者購物旅程已非線性漏斗,而是迂迴反覆地搜尋、探索,品牌不僅該走向線上、線下整合的新零售,數位行銷策略也該360度全方位布局。
消費者想要什麼?品質理念、小眾細分、智慧便利成關鍵
面對上述趨勢,消費者的購物需求產生了以下改變——
重點一:感性、理性我都要!願為理念、高品質付費
重視個人化、追求更好生活的年代,商品好、價格便宜已不是購物時的首要依據,消費者轉而將感性與理性因素都納入考量,占比接近1:1。理性因素包含:產品功能、成分、效果、款式、通路,促銷活動與價格等;感性因素則包含:個人化/客製化、廣告內容引發共鳴共感、好的品牌形象等。可支配所得增加、個人需求擺前,品牌需為產品增添價值與質感,才能有效推動購買。

重點二:小眾市場藏商機,細分需求、特殊化才吸睛
大眾主流已非吸金真理,小眾市場不容小覷!誠如YouTube早先發布的《Z世代影音趨勢報告》指出:小眾主題在這個時代,更能吸引忠誠度高的觀眾;消費趨勢也是如此,消費者會因為品牌提供細分需求的產品,而提升購買意願。
例如,同樣都是去屑洗髮精,更進一步根據不同髮質、頭皮狀況推出不同款項,更加客製化且精準對應需求,引人心動、信賴並購買。
重點三:方便、省時很重要,順暢的整合體驗更貼心
碎片化時代,消費者生活繁忙,許多購物可能在用餐、通勤等短短時間內進行,因此,個人化推薦、整合性完成搜索與購買,都能獲得消費者青睞。而就產品本身而言,主打自動化、智慧、便利的服務的商品,也在近年來更受歡迎。
同場加映:混沌歷程,避雷優先、多點且長期觀察
上述購物趨勢以外,消費者的搜尋與探索行為也有所改變。
誠如前文所提及,消費者購物更加精打細算,走向迂迴反覆、不斷比對的購物歷程,77%消費者在購物過程中,相較過去花更多的時間參考多方資料,不論是線上廣告、搜尋引擎、粉專,或是網紅、親友等推薦,消費者都不放過,平均要使用7至12個資訊管道,才會完成購物。
然而,資訊爆炸也讓消費者害怕受騙,更加重視品牌的信譽與購物安全性,使得品牌官網成為近年來銷售額增長快速的通路之一。

品牌該怎麼做?線上、線下全網包圍,理念、信任不可少
新時代的品牌行銷方針,須以人為本,根據消費者的需求,制定相應策略。Google提供以下四點建議,協助品牌思索如何打造亦商亦友的「心商務」消費關係——
重點一:理性打底、感性加值,情感共鳴不可忽略
各家廠牌技術勢均力敵,做出來的產品不相上下,唯有妥善溝通、細緻行銷,才能拉出差異、脫穎而出。建議品牌從廣告創意出發,除了從內容面引起消費者共鳴,也可善用當紅的短影音、遊戲化體驗、UGC等,擴大影響力;另一方面,多加與網紅合作,也是打造口碑的法寶之一。
重點二:虛實整合,O2O行銷更顯重要
現今消費者購物、資訊搜索,已橫跨線上、線下管道,品牌勢必得做好新零售布局、朝向虛實整合大步向前。即使是目前只有實體通路的品牌,也不能忽略數位行銷的重要性,反而該透過「O2O行銷(Online to Offline)」,經由線上廣告引導至線下完成轉換。零售商手上的第一方數據,也將成為個人化推薦、優化消費體驗的重要利器。
Tags:
好想住桃園!市民最有感的「宜居智慧城市」發展秘辛大公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城市該如何串聯企業、社會及公民組織,創造永續價值?依據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市調結果,帶大家一窺國門之都「桃園」,為了宜居智慧城市付出哪些努力。
桃園作為臺灣與世界接軌的第一站,面對永續未來的國際共識也採取了諸多措施,期盼能藉此逐步實踐「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
城市宜居的關鍵是什麼?過半民眾認為「交通運輸」政策影響最有感
這次問卷中,我們以「城市居住的理想藍圖」為題,詢問網路民眾最重視城市發展的哪些面向。結果發現,不分年齡性別,多數民眾對「宜居城市」都有相當類似的想像,最重視的三個方向分別是「大眾運輸與交通便利性」(52.9%)、「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38.8%)及「社區安全與治安狀況」(33.7%)。
不論上班通勤、日常生活,還是旅遊觀光,「移動」都是行動的必須過程。一座城市是否宜居便利、能否永續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整體運輸系統的設計規劃、市政措施完善與否。這次市調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像是談到近期桃市府讓民眾最有感的施政項目時,有將近四成的民眾選擇了「基北北桃通勤月票都會通」以及「鐵路地下化工程及捷運路網建設」等交通相關的政策。
另外,根據本次調查顯示,16-40歲的族群較為重視「教育資源的質量與分配」、「政府服務的效能」以及「文化節慶與娛樂活動的豐富程度」;41-60歲的桃園民眾則較為重視「醫療服務與設施品質」、「居住環境周邊設有公園綠地」以及「友善高齡者、身心障礙等群體的設施」;而詳加檢視近一年來桃市府所推出的政策或活動,許多也正好對應到前述的需求,例如「國中小營養午餐免費」、結合科技執法的「靜桃專案」、舊城區改造、參觀人次破千萬的「世界客家博覽會」、擴大肺癌篩檢、加速設立市立醫院及特色診所、興建7座旗艦型公園與推動「高齡友善換居社宅專案」等,是桃園民眾除交通類別以外的有感施政措施。

而針對整體都市發展,今年由張善政市長召集成立的「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會報」,也開始著手短、中、長期的舊城再生規劃,並布局城市大型公共建設,關注人行空間與城市關係的有序發展;搭配桃園現在進行式的鐵路地下化工程,進一步推動車站周邊產業轉型及土地活化,更將效法歐美成功先例,規劃興建長16公里的綠色廊道,打造回歸人本思維的城市空間,提供市民最宜居、舒適的生活藍圖。
傳產轉型、新創支持、文化深耕:城市發展的永續金三角!
不過,僅是安全完善的交通路網還不夠,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是攸關市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調查指出,約三成民眾認為「提供傳統產業轉型的資源」(31.7%)、「支持產業創新發展」(31.3%)、「鼓勵農業轉型與特色觀光發展」(27.8%)是城市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產業元素。

在青創產業的扶持上,桃市府近年設立了許多創育機構,例如專注孕育AI及智慧機器人等物聯網科技團隊的「新明青創基地」,及今年新成立、以整合電商平台資源為目標的「中路電商基地」。而未來更將成立「中路青創加速器基地」及「A8產業加速器」,分別催化能接軌國際的頂尖團隊,與協助傳產數位轉型。此外,桃市府也透過相關計畫提供創業辦公硬體、培訓資源,積極媒合青創團隊,並提供在地市場驗證機會,期待透過青創團隊產品規模化的過程,帶動整個桃園的產業升級。

此外,富有在地特色的人文觀光也是近年桃市府大力投入的領域,像是透過創新形式與傳統禮俗的融合「大溪大禧」,將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打造成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今年全新打造的觀光品牌「探索北橫」,推出數條能充分感受山水風光、體驗原民文化的主題遊程。不僅如此,桃市府也積極串聯周遭縣市的觀光資源,聯合推出整合了北北基桃共30處旅遊景點的旅遊套票,藉此導入更多的外部資源,促進桃園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

二度奪下永續城市特優獎!持續邁向更宜居、更智慧的桃園
針對「永續經營」相關作為的重要性認知,絕大多數民眾認為「大眾運輸路網的長遠規劃與建置」(40.3%)是落實永續的關鍵。桃園作為全台第一個符合聯合國推動「奔向淨零」(Race to Zero)倡議的城市,於今年3月29日率先發表桃園邁向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除規劃空氣品質淨化區、打造全齡友善的共融式公園綠地、協助企業產業轉型,更積極建置及完善市內捷運路網,全方位實踐淨零的永續目標;其中,桃捷綠線中壢延伸線綜合規劃,交通部同意捷運綠線從G01站延伸至中壢車站(桃捷A23),連結捷運綠線與機場捷運,形成桃園首條環狀捷運路網,而捷運三鶯延伸八德、棕線計畫,均已針對交通部審查意見提出修正,期盼今年底可獲行政院核定。

此外,桃園更再度榮獲今周刊「2023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的「永續城市特優獎」及「經濟力特別傑出獎」,展現桃園無論民間企業抑或政府機關,都將永續發展視為重要目標。而明年更將整合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及資訊科技局設立「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期盼藉由組織整改消弭隔閡,讓各單位的目標、任務都更加明確並發揮效益,並優化各項公共服務,為市民打造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使「智慧桃園」的目標更上層樓。

桃市府在都市景觀、城市機能、產業精進及施政效能等面向的耕耘,短期成效不僅為民眾所有目共睹,長期觀之,更是為桃園往後的蓬勃發展打下關鍵基礎,使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正實現。
【桃園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