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安佐二審判決後,為何沒有「有罪確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孫安佐回國後,檢察官另依照未經許可製造制式手槍未遂罪等起訴孫安佐,而他於二審判決後,拍影片說明相對於裁判的意見,而筆者將針對其影片內容進行討論。
文:默名
孫安佐是台灣某知名藝人的小孩,在過去因為在美國就學期間,曾聲稱要轟炸學校一事,引起美國當地的訴訟,而孫安佐回國後,檢察官另依照未經許可製造制式手槍未遂罪等起訴孫安佐,而他於二審判決後,拍影片說明相對於裁判的意見,而筆者將針對其影片內容進行討論。
孫安佐還是有罪
我們從裁判書的內文可以知道,孫安佐被賓州檢察官依照「恐怖威脅罪」及「持有犯罪工具罪」等起訴後,經認罪協商後,賓州檢察官撤回持有犯罪工具罪之起訴。經賓州法院判決「恐怖威脅罪」有罪確定,以及再依「持非移民簽證之外國人非法持有彈藥罪」,則經賓州東區美國地方法院判決有罪,服刑238日後遣返台灣。
也就是說,他仍是在美國有罪確定。
那為什麼他在台灣是無罪?
首先要釐清的是,他並非是「無罪」,而是檢察官認為一審的判決有問題,而上訴到二審高等法院。最後高院認定「無審判權」,並依照〈刑事訴訟法第303條第六款〉規定予以不受理諭知。因此,是基於無審判權為不受理的理由。
而法官認為,孫安佐的行為已經成立檢察官所起訴之「制式手槍未遂罪」,從判決中我們可以看到作孫安佐表明:
我就買來試試看,我有試著組裝,我用磨砂金屬片磨過零件,我組裝到扳機可以放進去的程度,但我把扳機、滑套放入下槍身,手一放開就會散掉,彈匣放入下槍身後,因為沒有卡榫也會掉出來,應該是需要小型、細長的工具去組裝,而且需要用鑽床鑽孔,但我家中只有磨砂金屬片,我發現沒那麼簡單,我就一直沒有組裝起來。
而法官認為孫安佐身為學生,若不是親身經歷,不可能會這樣說,而認定這樣的行為,確實已經構成制式手槍未遂罪。
那孫安佐,為何沒有有罪確定?
還記得高等法院是怎麼說的嗎?是認為我國「無審判權」,所以為不受理判決。因此,就要來談談〈刑法第七條〉的屬人主義。
〈刑法第七條〉說:
本法於中華民國人民在中華民國領域外犯前二條以外之罪,而其最輕本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者,適用之。但依犯罪地之法律不罰者,不在此限。
我們看到,這個條文有四個前提,包含(1)行為人有中華民國國籍,並是在(2)中華民國領域外(3)犯非屬於刑法第五、六條之罪(指的是世界法原則、保護原則等等,如犯刑法第296條使人為奴隸罪等)(4)最輕三年以上有期徒刑。
所以檢察官以《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第七條第一項及第六項起訴孫安佐,因為該法定刑為處無期徒刑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併科新臺幣1000萬元以下罰金。所以四個前提檢視下來,認為有適用我國刑法的規定。
對此,孫安佐在影片認為:「第七條的規定很奇妙。」
而事實上〈刑法第七條〉一點都不奇妙,反而是非常重要,其重要性在於,因為你身為中華民國人民,在美國犯法並有罪確定(恐怖威脅罪),雖已經受美國本身審判,但基於我國主權及司法權之行使,本來就有權力可以再行起訴,並予以審判。若有罪確定,在執行刑的部分可再依照同法第9條規定,國外的服刑可以在我國免除其刑執行,也是為了遵守一罪不二罰原則。
孫安佐在影片中說:
但我個人是認為有些時候再起訴一個人之前,也許你應該先查查當地國家的法條會比較好,尤其是在我這種案件上,其實美國法是沒有製槍未遂這種東西。
判決書中提到,經法院調查後,請陽明交通大學林志潔教授,以其專業法學背景進行說明,認為美國在判斷對於非領有執照的人製造槍械的規定應該限於具有營利或維持生計目的、以銷售或散布為目的之製作槍枝行為,才可能構成未有領照之人非法製造槍枝的行為。
所以美國確實有處罰未領有製造執照,而進行製造槍枝的行為,但是應該要從他有沒有盈利、銷售及散布為目的來斷定。
但因為孫安佐是自己買來零件組裝槍枝,並沒有營利、銷售及散布所以不構成此犯罪,依照刑法第七條但書規定,依犯罪地之法律不罰者,不會適用我國的刑法。
這樣的但書規定,是為了尊重他國的司法權、立法權為其立法目的。
孫安佐又說:
然而可能檢察官英文能力並不是...像我們大眾一樣想像得好,建議可以加強一下英文,何XX補習班是個還不錯的選擇。
從孫安佐的影片我們可以知道,魯莽的人可能誤導大眾產生錯誤的觀念,並可以隨意批評一個歷經多少努力,最終盡力辦案的檢察官。而筆者基於正確地使其大眾認知真正的事實樣貌,以釐清相關法律上的重要概念應用。
最後,別讓無知的人,誤導自己,並確實查證,共勉之。
- 本案裁判書參照:《臺灣高等法院 111 年度上訴字第 1197 號刑事判決》
延伸閱讀
- 【關鍵時事】孫安佐已在美國服刑完畢,為什麼回台灣後又被檢察官起訴?
- 為什麼孫安佐在美國都坐完牢了,回國還要接受檢察官偵訊?
- 孫安佐聯邦法院認罪,美檢察官800字聲明批孫鵬、狄鶯未盡父母責任
- 孫安佐赴美8個月坐擁1600發子彈、自組9厘米手槍,全為「合法取得」
- 留美台生揚言「掃射學校」,叫同學「5月1日不要來學校」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