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非理性》:星巴克憑藉資本優勢在全球市場迅速擴張,在台灣卻遇到一個強勁的競爭對手

《理性的非理性》:星巴克憑藉資本優勢在全球市場迅速擴張,在台灣卻遇到一個強勁的競爭對手
85度C台北光復北店。|Photo Credit: 玄史生 Wikimedia Commons CC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平價品牌的勝利,其實是建立在高端品牌成功的基礎上。也許,這正是市場競爭的微妙所在:沒有絕對的贏家,優勢和劣勢也可以互相轉化。聯合評估為中小品牌的發展提供了機會,也為優勢品牌的領先地位增加了壓力。

結婚找對象又何嘗不是如此?很多人第一次談戀愛就匆匆結了婚,結果婚後不久又遇到更喜歡的人,這時就難免陷入道德和情感的兩難。由此看來,現代人戀愛經歷越來越多,結婚卻越來越晚,亦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為聯合評估能夠幫助我們避免單獨評估帶來的片面和遺憾。

評估模式與偏好逆轉

人們在單獨評估與聯合評估這兩種評估模式下做出的判斷和決策可能很不一樣,甚至截然相反。一九九九年,芝加哥大學商學院的奚愷元教授和他的同事在《心理學公報》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提出單獨評估或聯合評估經常導致人們的偏好逆轉。

比如下面兩個分配方案,你選擇哪個?

A:給你一千兩百元,給你同事一千八百元

B:給你一千元,給你的同事一千元

從理性的角度來看,選擇A會得到一千兩百元,比選擇B多兩百元,顯然更實惠。然而,如果選擇了A,就意味著你比你同事少得六百元。而在方案B中,兩人的所得是一樣的,似乎更公平一些。我們姑且稱方案A為「實惠選擇」,方案B為「公平選擇」,你更願意接受哪一個呢?

實驗結果表明,在單獨評估的條件下(只看到方案A或方案B),大多數人對方案B的偏好更高,即大多數人更喜歡公平的選擇。而在聯合評估的條件下(同時看到方案A和方案B),多數人則會選擇方案A,也就是更實惠的選擇。

企業在選擇用人的時候,用的是聯合評估還是單獨評估,也直接影響到企業最後會選擇誰。

假設你是一家軟體公司的老闆,需要雇用一名工程師,你有以下兩個人選:

A:清華大學計算機系畢業生,工作經驗十個月

B:北京科技大學計算機系畢業生,工作經驗十二年

在單獨評估的條件下,申請人A似乎有更大的優勢,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在中國的排名是數一數二的,只有最優秀的學生才能進入清華計算機系。這樣的教育背景,很容易讓企業喜歡申請人A。

但是,如果把兩名申請人放在一起考慮呢?畢業的學校也許就不是最重要的了。北京科技大學計算機系雖然不及清華的名氣大,但也是不錯的院校,而企業更要考慮的是申請人的工作經驗,在這方面,申請人B顯然更占優勢。

所以,在聯合評估的條件下,雇主很有可能出於工作經驗的考量而放棄申請人A,選擇申請人B。

由此可見,如果企業要避免招聘過程中的一些弊端,如學歷歧視、名校的光環效應等,聯合評估就是一個不錯的解決方式。

從道理上來說,選擇用人看的是能力,但在實際操作中,雇主的決定往往受到很多非能力因素的影響。眾所周知,在篩選申請人的時候,基於性別的偏見很普遍。比如,人們普遍認為女性比男性更適合文職工作,而對於一些強調邏輯思考的工作,比如程式設計、電子工程等,雇主更傾向於選擇男性。然而,如果把男、女申請人放在一起比較,雇主會更有可能根據申請人以往的工作成績來決定,而不是考慮性別差異了。

類似地,如果招聘女祕書,外貌出眾的申請人往往受到老闆的歡迎,儘管外貌出眾的申請人可能缺乏經驗,或者做事比較粗心大意。然而,如果把不同的申請人放在一起比較,雇主可能就會發現另外一個外貌一般,但是經驗更豐富、做事更周密的申請人更加優秀和適合。因此,採用聯合評估的方式來招聘,可以避免招聘過程中潛在的基於性別或外貌的歧視,有助企業選拔人才。

聯合評估也會讓人犯錯嗎?

與單獨評估相比,聯合評估看起來是一種更理性的評估模式,人們會傾向於認為這種評估模式總能得出正確答案,所謂「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在很多情況下的確如此。

但是,理性就一定更好嗎?

我在清華大學的一位女同事因為寶寶出生,想幫孩子做成長紀錄去買相機,店員給她看了兩款相機:

A:Nikon單眼數位相機,售價二千九百九十九人民幣

B:Canon單眼數位相機,售價三千九百九十九人民幣

Nikon和Canon這兩個品牌各有特點,也都是單眼相機的全球領先品牌。那為什麼Canon的貴一千元?為了多了解產品,她詢問店員。店員告訴她,Canon的之所以更貴,是因為這款相機規格更高:Nikon的有效像素是一千四百二十萬,Canon的是一千八百萬。有效像素是什麼?我這位同事並不是很清楚,但她意識到,這應該和照片的清晰度有關,也就是說,有效像素越高,照片就越清晰。誰不希望拍出來的照片越清晰越好呢?既然Canon這款相機拍出來的清晰度優於Nikon,多花點錢也值得。再說,價差不就一千元嗎?不差這錢。抱著這樣的想法,我同事便把有效像素更高、但是也更貴的Canon相機買回家了。

過了一陣子,學院工會舉辦兒童節親子攝影活動,我同事沖洗了很多七吋的寶寶照片,和我們大家分享。看著一張張充滿歡樂的照片,她說多虧自己捨得多花一千元買這台相機,才有這些精美的照片。然而,她不知道的是,用一千八百萬像素的相機拍出來的照片,其實並不比一千四百二十萬像素清晰多少。事實上,她對照片並沒有專業的要求,只是沖洗普通大小的照片,這時一千八百萬像素和一千四百二十萬像素的差別用肉眼幾乎無法區分。也就是說,我同事多花了一千元買像素更高的相機,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價值,事實上是浪費了這一千元。

而且,像素越高可能還有若干壞處,如果相機的感光度低,像素越高,照片的雜訊就越多,甚至還不如像素低的相機拍出來的照片清晰。此外,像素越高,照片的檔案越大,儲存和分享也就更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