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馬來西亞人都愛辯論?華語辯風的狂熱,連政黨都以「表演賽」造勢

馬來西亞人都愛辯論?華語辯風的狂熱,連政黨都以「表演賽」造勢
Photo Credit: 馬華公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作者與台灣辯論同好們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台灣辯論同好曾表示非常羨慕馬來西亞的辯論活動可以公開售票,而且還獲得上千民眾購票捧場,這對他們而言非常難以想象,甚至認為馬來西亞華人對辯論活動特別狂熱。

在今年7月23日的時候,馬來西亞一所華文中學舉行的辯論表演賽,因有辯手在賽中意外使用粗口「屌」,還被中學生觀眾票選為「最佳辯手」,引發了一些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界的議論,批判者認為會影響中學生的道德價值觀,支持該名辯手的一派則認為毋須糾結於遣詞用字,而是該著重在辯手的論述,這事件進一步發酵成華人社會的輿論焦點。

本文無意於討論上述「粗口事件」孰對孰錯,而是想向讀者們分享對馬來西亞華語辯論賽文化的觀察,為何華語辯論在馬來西亞是一項熱門的活動。

筆者在大學時期,曾以馬來亞大學(university of malaya)辯手的身份,數次到台灣參與辯論賽。在與台灣辯論同好們交流的過程中,他們曾表示非常羨慕馬來西亞的辯論活動可以公開售票,而且還獲得上千民眾購票捧場,這對他們而言非常難以想象,甚至認為馬來西亞華人對辯論活動特別狂熱。

為何這種現象,會發生在一個不以華語為官方語言、國家教育政策不重視華語、華人人口也僅僅占了23%左右的國家呢?這或許可以從馬來西亞華社與華文教育的歷史背景窺探一二。

在上世紀60代,馬來西亞政府通過一系列教育改革政策,將國內華文學校歸納到國家教育大藍圖底下,統一采用國家規範課綱、考試制度和轉用馬來語為主要授課語言(後稱國民型中學或 「國中」),而拒絕接受改制的華文中學則成為民辦的獨立中學(後稱 「獨中」)。馬來西亞華裔雖然並非國內的主流族群,但本著 「再窮不能窮教育」 的精神, 依然對於中華文化和華文教育的傳承有著堅如磐石的熱情與執著。

理解了馬來西亞華語文教育的脈絡,就不難明白華語辯論相關活動的萌芽與崛起。馬來西亞華人社會長期以來,與政府機關或政治人物的「抗爭」,使得對於民族、民主的批判性思維、表達能力的人才有相當高的需求。辯論賽作為一種以觀點交鋒為核心的語言活動,而且辯題多不乏與時事課題的連結,恰好能夠回應這個時代的需求。

從學府走向大眾的辯論表演賽文化

大約在1970年代開始,全馬各地的中學開始舉辦華語辯論賽,成為當時中學生磨練口才、關心時事與培養批判思維的重要平台。大學方面,馬來西亞首個全國大專辯論賽(全辯)在1988年正式舉辦,大學生群體從此成為馬來西亞華語辯論的重要生力軍。應此趨勢,馬來亞大學也在1989年正式成立正規的華語辯論隊,並進行系統性的培訓。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
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